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终身学习是迎接挑战的信心之源
返回2015年4月23日 | 营销与传媒管理
三年前,选择就读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ICB)传媒管理课程时,我在媒体业已工作了十三年,从记者到编辑,从新闻到副刊,从内容管理到经营管理。面对新技术的冲击、传统媒体营收的下滑,受困于体制、资金和人才的限制,对报纸的未来,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多少有些迷茫。
于是,选择港大ICB就成为一件挺自然的事情。因为媒体的困境,我希望拓宽自己的视野,媒体管理比传统的、注重内容生产的新闻专业更吸引我。因为做的是份英文日报,我希望找一个能兼修中西、国际化的学校。ICB无疑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一年多的课程,在上海、北京、香港和深圳轮流上课,课程设置涵盖了行业趋势、媒体革新、营销策略、受众需求、财务和领导力等多个方面。同时兼顾基础和前沿的理论知识,更有媒体转型时期的趋势分析和前瞻性的内容。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安排了多项参观和交流,使我们有机会走入腾讯、凤凰卫视、香港电台等多家媒体机构。
授课的老师们也多为有着跨文化背景、实战和学术兼修的业内专家。讲授传媒业议题和趋势的魏然博士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授,他的课融合了传媒业的基础理论和趋势分析,在短短的两三天里既帮助我们回归传媒本质,重温基础,又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想象空间。讲授新科技课程的李海荣博士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他的课结合新媒体前沿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对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讲授跨媒体时代市场营销理念的杨仕名老师,曾在香港五大电讯公司之一电讯盈科等跨国企业任职营销高管,他系统化的讲授配合丰富的实战案例,十分有启发。在香港两次上课期间,ICB总监刘宁荣博士也抽时间和大家就传媒发展、学院治学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难忘的是2013年夏天参加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力游学,一周的时间在斯坦福校园聆听硅谷创新的历史和特点,走访了包括英特尔、迪斯尼、思科等在内的多家知名企业。
毕业后,也时常有同行们问我,一年多的课程究竟学到了什么,我想无外乎两点:
第一,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ICB的治学理念之一就是终身学习。在创新的时代,在面临转型的行业中,终身学习是迎接挑战、勇于创新的基础。在ICB学习的日子里,从敬业的老师、勤奋的同学身上,以及香港大学开放的环境中,时常能感受到终身学习的氛围,这也促使我多读书、多思考。
学习并不见得马上就能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多变的环境中,改变是永恒的议题。通过学习,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举一反三。更为重要的,是积蓄勇气和信心以及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加州游学参观思科公司的时候,思科对创新的解读也恰好能体现学习的意义:Innovation = Fresh thinking that creates value.
第二,结识新朋友,学习专业精神。
学习中认识不少老师和同学,结识新朋友的过程总是令人愉快的。毕业后,大家还时常互通有无,相互交流。
而从选择课程阶段ICB老师的指导,到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们的交流,对香港大学老师们的专业精神,我一直记忆犹新。尤其是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学术委员会会议,参与课程的评估和建议,学院老师们对课程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坦诚接受一些批评意见的专业态度,也体现了香港大学的价值观和治学态度。
校园时光总是短暂的。毕业不久,我离开了从事十五年的媒体工作,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新的一段旅程。但我并不觉得真正离开了传播圈,而只是换了个角度,体验传播和营销的魅力。而改变的勇气,正是在ICB的学习所赋予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