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港大ICB教我的那些事儿

返回

2016年10月18日 | 营销与传媒管理

前几天川叔才过了37周岁生日。

 

37岁这一年我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

一,我打算用半年的时间去做50个一对一职场咨询,目前不但已经达标,还超额完成了;

另外一个就是,我想要去读个书,不是为了混个文凭或是打开人脉,而是希望系统化的梳理一下自己的所学,希望能有一个提升。

 

 

系统化学习

 

系统化是我写了三本书之后萌生出来的一个念头。

 

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太多东西都是零碎的,甚至是重复的,我们每天都在被动接收大量的信息,光是分拣、拆解都很困难,更何谈吸收。

 

人们常说现在社会浮躁,成年人都专注力下降,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你自身的系统乱了,被打散了,没了边界,才会变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变得容易被标题党所吸引,才会变得内心越空洞就越想拼命看,越想拼命看就越着急,恨不得一秒钟就领会一本书的真意,这样好换下一本。

 

可见搭建一个自身的知识系统很重要,至少你知道哪些是你要的,哪些不是你要的。

 

这样至少你不会让自己成为贪吃的下载者收藏者,那些甭管有没有用先下了再说,先收藏了以后再看的东西,基本你都不会去看,因为还会有更多新的东西去刺激你收藏和下载,而下载和收藏的目的,都是为了阅读和消化,不是么?

 

所以系统化会先让自身先健康,再梳理自己已有的,明确自己未知的,和希望补充的。

 

 

 

有了去学习的这个想法,我自然会有分解计划。我做事喜欢定时间和计划,什么时间、什么预算、什么期望、实际是什么效果。这四个“什么”是我做事的靶心,我也建议你,可以把这四个什么用在所有你希望去做的计划上去,让自己学会分拆任务,学会做“下一步”。

 

不论你选择什么方向,打算做什么事,都可以用这四个“什么”来做自己的监测模型,看看自己是否有按照这几个去落实,没有分解计划的计划都只是空谈而已。

 

我按照这个计划存了钱,做了考察,最后敲定了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以下简称“港大ICB”),明确了其中的利弊和自己能承受的范围,正式交钱上学。

 

从三月开始到现在,我在港大ICB经历了一个开学典礼、四门专业课程,在近半年的学习时间里,我有很多感慨,今天希望和你分享一下。这里我要重申一下: 这不是港大ICB的广告,我的言论也都只是个人行为和感受。

 

 

1. 独立思考与终身学习

 

想做任何事都免不了会有一个端正态度的过程。

 

港大ICB给我的第一课是人的精神,是香港人努力且拥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精神。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很多人缺少的,大部分的人都觉得想那么多太累,我想有什么用?领导又不听我的,我又不是领导。

 

有想法和意见,才可能有解决办法和态度。

连想法都没有,你又怎么可能会有进步呢?

 

开学典礼更多的像一个反问句,在面对那些看似与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你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

 

这个反问句直至今天都保留在我的内心里,你的意见是什么?你为什么会这么说,你的立场是什么?论据是什么?

 

这不是键盘党的信口雌黄,这真的是深度思考和关注之后的发声,哪怕你觉得你的声音是渺小和微弱的,但都要是经过你思考的结果,这才有意义。

 

此外终身学习这件事让我特别有触动,虽然我们以前说过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人总会有惰性和瓶颈,我们总会不知不觉就停留在所谓的经验前面不再进步。

学习这件事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它就和写书一样是一个慢慢产出的过程。

 

终身是一个时间度量的概念,当你拿一辈子去衡量的时候,很多事情会变得不一样。

 

我写过三本书,第一本卖的比较好,第二本卖的不好,第三本卖的一般。

 

我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算是一个意外,因为在网络上发稿子被编辑看中,不知道自己是谁就懵懵懂懂出书,当时市场刚好有需要,于是就卖出了一些成绩,之后经历了被人簇拥的狂喜和虚荣,以为自己马上就要红了,结果迎来的就是重重的耳光。

 

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市面上都是故事书,励志的书不多,出第二本的时候,市面上都是励志书,甚至一些故事书也伪装成励志的样子。

 

一本书的出版一个作者可决定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非常有限,本来成绩的好与坏应该是大家共同承担的,但那时对我来说,挫败感就像是迎面的一拳,啪的打过来,我一下有点懵。

 

我当时一度把卖的不好归结在自己身上,归结为,那是因为我过气了嘛!不够红了嘛!

 

之后出了第三本,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直到有一天当我自问,我为什么会这么怕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都怕自己,来不及。

 

嗯,就是怕在过气之前来不及出到第十本。

 

我的梦想是写十本书,而从写第一本的时候,我就不断对自己说,你迟早会过气,你迟早会不红,所以赶快写,趁着没过气,赶快写吧……

 

可真当我把写书这件事不放在十年、五年甚至三年里去看,而是放在一生的时间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是来不及的。

 

 

你越怕什么,才越容易失去什么。

 

你会因为害怕而失去了本来的标准,变得可能会因此去迎合读者或者市场。

 

越迎合,就越容易过气。

 

因此今年我让自己空下来一整年,调整自己的节奏,放低自己的得失心,我总要学会把自己的运气变成踏实,没人能一辈子靠运气过日子,既然希望当做一生的事业,那让自己走的更稳更慢一些也没什么不好。

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这是港大ICB给我上的第一堂课。

 

 

2. 团队永远都是你照见自己的镜子,你想成为谁你就是谁

 

开学典礼除了打开视野的院长讲话之外,迎接我们的还有残酷的小组挑战赛。

 

港大ICB喜欢把学员打散,最好是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人组队做练习,我们的练习真的可谓是五花八门,也难为老师是怎么绞尽脑汁想出那么多奇葩的题目。

 

比如,组建小分队拿到港大校内地图,按照任务卡提示迅速找到相对应地点,进行拍照打卡,如果幸运还可以有机会捕获加分小精灵——我们的专业导师,不知道这任务是不是受到了Pokemon Go的启发,绝对是对体力和团队执行力的考验,大家几乎都是一路飞奔一路尖叫着捕获导师,这还只是开学典礼的任务,这你就能体会我们后期艰难的校外考察是多么耗时费力人困马乏疲惫不堪了吧!

 

有团队就一定会有角色划分,一定会有人做领导者,有人做追随者,有人做反对者。也肯定会有怀疑、不合作、消极等情绪出现。

 

每个参加学习的学员大部分都是企业高管,肯定会有人当领导习惯了,讨厌被人领导和决策,也肯定会有人创意能力不多,成为团队里的观察者,希望关键的时候提意见,还会有因为内心不确定,所以会时刻把自己的担忧在团队当中去释放的情绪消极派。

 

越是场面混乱,你越要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拿第一,那就要快速的找到自己的角色。

 

你要当领导者?还是你要当领导者的拥护者?

 

其实做什么角色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大家的目标是否一致,你能否在第一时间找到你的盟友,之后确认谁是情绪消极或者是这个目标的抵抗者。

 

为什么一定会有反对者?因为每个人的目的和背景不同,有的人喜欢争取胜利,有的人喜欢投机取巧,有的人喜欢不功不过,甚至还有人喜欢最好是不出力直接享受成果。

 

不同的状态和心理肯定会催生出不同的反应。

 

三次小组任务,两轮团队更换,我一直都在扮演偏主动、略强势的领导者角色,所以拿到任务之后会快速做分工、做决策,但这样肯定会没太多时间去照顾一些人的个人意志。

 

一个团队当中个人意志太多,团队就不好带,一旦遇到抵抗不合作或者挑战者,可以先问对方,你有好的提议么?有,就听你的!没有,那就听大家的。

 

也许是因为前两场团队合作都拿了全院第一的缘故,我以为按照这个套路完全可以一路追杀拿个三连冠,却万万没想到,在第三次完成任务的时候直接受到了挑战,一位一直觉得个人意愿被压制的成员,对我当场提出了不合作的反抗,团队任务进入了死胡同。

 

坦白说当时我几乎都要气晕了,如果是在现实职场当中,我铁定让对方立刻走人,但当时我没有这个权限,也要求不能有组员掉队,这就让讨论变得漫长且无法达成一致。

 

如果有人针对你,那你提议什么对方都可以反对,拒不执行是消极抵抗的最高级,在不能开除成员的情况下,我只能先不说话,退出决策者的位置,避开情绪的对立。之后看着让团队里的目标拥护者去提建议,找到折中的办法,从而让目标得以分解和执行。

 

这件事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自认为有带队能力的人往往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就是很容易表现出我很懂,大家跟着我,容易忽视培养团队里的拥护力量,也因为把控过于严格而不容易去授权,从而导致一旦出现反对者就容易使出铁腕诛杀策略。

 

授权,和你的核心团队示弱,这是让其他目标用户者获得成就感和信任感的关键。

 

后来任务结束,我反思职场里带队的过程,自己遭遇的一系列问题时候真的是倒吸一口冷气,过去我太强势且锋利,很容易像一把快刀,我自己带头冲在前面,砍掉所有的障碍,团队跟着我一路前进。

 

我享受披荆斩棘的快感,却忽略我的队友是否已经兴趣缺失甚至日干乏味。

 

谁乐意一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呢?

 

谁的内心里不藏着想独自去冒险看看自己行不行呢?

 

做一个厚实一点的领导者,鼓励他们去做,关键时候再出手去收拾,这不影响你的锋利,但可以让整个团队都锋利起来。

 

磨练,不是只有一个人快就可以。

培养,就是给他人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体验他们潜能的最大值。

 

开学典礼之后,我回来对团队的管理思路做了调整,把一部分项目进行了必要的授权和责任转换。

 

开学之后要进行班委选举,阴差阳错地我因为“网红作家”的身份被推选为班长,面对一个崭新的身份和精英一般的团队,我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要先承认自己不行。

 

示弱这件事我在职场当中很少做。

 

因为我害怕我表示我弱,大家就真的以为我真的弱,之后就会反问,你这么弱,你当头儿干嘛?

 

我现在觉得,每一个团队都需要有一个目标导向,每个团队的成员都是因为这个目标汇聚的,而不是因为这个领导者,领导者是目标的一个代言人,但不是目标的全部。

 

作为一个领导者肯定会有一些基本的基础和品质,包括扛压能力和对目标的忠诚度,所以领导者很喜欢扮演强者的角色,但当你能承认你哪些地方不行,你的队友才有补齐你的短板和你并肩作战的机会。

 

所以示弱,不过是空出你旁边的位置,让给敢于去坐在上面的人,这样有了困难,我们一起面对,而不是一个人的死撑。

 

以上就是在港大ICB学习的这小半年我所经历之后最大的感触,还有一部分关于沟通的感触,今天来不及写,希望下次有空可以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