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ICB
杰出老师专访系列(一)
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老师: 知足常乐的曾文生
Back14 Jan 2014 | 公共机构管理
ICB课程除了定位准确、内容实用之余,亦与时并进,为中国高管提供更全面的高端法律教育。
杰出老师专访系列(一)
港大ICB客席副教授曾文生博士感恩自己出身于一个幸运的年代,刚出道便能赶上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时亦很幸运在犹太人顾问公司工作并获委以重任,协助公司打入中国市场,继而引进多家外商进军大陆。当时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法律处于荒芜状态,不像其它发达国家已有既定的法律。法律不规范的状态为曾博士提供了一个机遇,就是把普通法概念引进到中国法律研究,予以比较。
突破法律瓶颈 开拓法律教育
曾博士将中国最初的立法模式比喻为 “移植型”, 就是把世界各地合适的法律集汇成章。 “急就章”的立法可以回应时代的迫切需要,但却仅能应付粗放型制造业主导的需要。然而,国家经济发展神速,在三十多年间由粗放型的初级产业转型至金融及保险等服务型高端产业,因此当初粗糙的立法模式已经显得过时,中国因此面临法律的瓶颈。曾博士强调法律是人与人关系及交易的基础,没有法律的规范和救济功能,一切权利和合约就没有保障。可惜,内地大陆法系尚未成型,亦未建立相关法理(Jurisprudence),整体法律教育也未成熟,太注重『死记硬背』。因此,曾博士渴望以法理为重的教育方式去突破瓶颈,以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同问题。曾博士希望努力尽到学者的责任及本份,为中国法律教育出一分力。
法理教学 何其重要
曾博士坦言,没有法理基础的大陆法条文在中国未能涵盖所有领域,而普通法和其他大陆法区域则是相对建构在法理之上,尤其是衡平法的概念更能平衡纯法律条文的刚性和对权利的救济功能。因为在内地以外的司法管辖区,法理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曾博士强调法理教学是十分重要,至少让人知道法理存在的重要性。
多次进修 积极转型
曾博士忆述多年前从在内地工作的经验中,发现有进一步研修法律的需要。他认为当时刚改革开放的立法模式并不能持久,所以他决定进修,修读工商管理硕士以转变思维方式。其后,曾博士有感中国从工业社会转型到金融服务社会的发展迅速,但法律的基础和理论建构未有同步发展,于是曾博士决定攻读法学博士,亦因而在内地成为应用比较法(跨司法管辖区研究和操作)的倡导者。
热衷教学 传承经验
曾博士一直热衷教学,乐于与学员分享个人经验,学员从他的分享亦获益良多。由于他的商科和法学背景,他现在为港大ICB教授的课程包括政府经济及社会管理、整合实效管理、企业财务与投资管理和赴港高层及专业培训等,涵盖面非常广泛。而他亦欣然表示,港大ICB学员正是他理想的分享对象,由于他们的专业大多数不是法律本科,反而没有局限于死记硬背的法律知识,但他们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反而更容易明白法律当中的世俗化含义和内在逻辑,与当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不谋而合,例如美国近年的JD/MBA双硕士就是典型的例子。更可喜的是有不少港大ICB学员为外资公司要员,有修读法律的迫切性,因为了解外地法律让他们更能明白国外同事的处事模式。曾博士的分享正切合学员的实际需要,所教授的应用比较法比单一法律课程更为实用和丰富。
启发学员 提倡反思
曾博士感谢港大ICB能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令他实践其教育理念。中国法律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契机,让他一尽学者的使命,启蒙学员思维,引发他们思考,让他们体会转换思维方式对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希望透过分享经验而令港大ICB 学员深入反思以往固有的概念,并启迪他们的思维。
曾博士庆幸, 港大ICB课程除了定位准确、内容实用之余,亦与时并进,为中国高管提供更全面的高端法律教育,有助突破法律思维的瓶颈并能管理跨法域人才。他称许港大ICB现有的发展方向正确,对中国的专业教育亦贡献良多。
后记
幽默的曾博士虽然口中一直提及其人生经历出于幸运,但其成功的背后又岂只因为幸运? 其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又有谁共鸣? 与其说曾文生博士很幸运,不如说知足常乐是曾文生博士的人生之道。 曾博士说「宁人负我,我不负人」及「做好自己亅可算是他的人生格言,可见他真正实践「要管理好别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原则。
Related Programmes
PgDip in Integrated and Practicing Management (I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