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寻找世界羡慕的「中国模式」

返回

2009年1月28日 | 企业与金融培训

刘宁荣博士

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人一直庆幸这场危机并没有给中国的金融与经济体系带来灾难性的冲击。实际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引发的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只不过刚刚开始,它所持续的破坏力会给中国今后几年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还难以估计。

虽然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质疑中国是否能够确保「保八」的增长目标,但不幸的是不少人却陶醉在中国「一枝独秀」的梦境中。我们所听到的是,当大量华南地区的民工因大量的工厂关闭而被迫返乡时,等待他们的是工作和就业这类报喜不报忧的好消息。我们所议论的是,中国正超越英国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却无人去探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模式是否能够持续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美国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已经破产,但又有多少人在询问中国是在创新还是在模仿只以利润为目标的原始资本主义呢?我们所引以为豪的是,中国迄今为止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让中国免受了这场世界大危机的冲击,但有多少人在思考两种发展模式的价值基础又有多少相似之处呢?

或许我们有必要借用这次危机的机会去观察中国的轨迹,从中或许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发展模式与思维模式其实并没有逃脱引发这场资本主义大危机的思维模式与发展模式。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可否认这一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纯粹追求利润而致富这单一目标之上的。因而在发展中如何确保公平的竞争与平等的机会被牺牲了,贫富的差距在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口号下被越拉越大,城市的发展仍旧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前提。大量的「血汗工厂」在中国各地层出不穷,而农民工的情形与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所著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所描述的并无两样。大量的农民并没有因蓬勃发展的地产业有任何实质性的受益,反而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份人失去了他们亘古以来就依存的土地。

教育、住房、医疗的改革也是以市场导向的初级资本主义模式进行的,其结果是中国的教育越来越昂贵,中国的义务教育甚至还不如非洲一些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中国的国家。住房改革也只看到了市场的力量,而忘记了连实行「放任自由」资本主义的香港也要由政府建造和提供廉价住房给低收入家庭。更不用说关系到一般老百姓健康的医疗保险,即便在众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放任自由到完全由市场来主导,当全民的健康保证都出现了危机,特别是农村八亿农民根本不可能看得起病时,我们不能不问这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否必须沿袭资本主义初始阶段所有经历过的悲剧与苦难。

每次到伦敦,漫步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与走在大英博物馆,我都会想到这初始资本主义最严厉的批评者马克思。他对社会发展的预言,如社会主义将会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英国实现,并没有成为现实;他的众多「教义」在世界各地不知被多少人故意歪曲,被当作宗教般顶礼膜拜,而没有真正去实践其精髓;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的实验在众多国家都以失望和失败告终,并让许多的追随者都重新拥抱了资本主义。但所有这些遗憾都不能否定他对资本主义的观察与分析的一针见血,那就是资本主义只看到了利润这唯一的价值。虽然他的判断是建构于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但他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今日全球金融危机。这场由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又何尝不是对利润过度的追求引起的吗?

同样,所有过去三十年改革引发的负面因素都是由这过度的追逐利润所引发的。为了追求快速发展而不惜一切代价,而不顾自己头顶上呼吸的空气,脚踏的土地,导致环境的普遍恶化。为了追求富裕,可以牺牲社会的公平,甚至可以卖假药卖假酒卖毒奶,导致整个社会道德的沦丧。因此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冲击虽没有西方各国那么猛烈,但中国人也是时候来思考这场危机的根源,以及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模式与引发这场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原动力」之间有多少千丝万缕的关系。

无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倡导的人道社会主义,还是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这一年来提倡的「有创意的资本主义」,两者之间其实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都不要忘却利润以外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仍然以社会主义自居的中国,如何在人道与利润之间寻找平衡点,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唯有如此,中国才能真正找到让世界羡慕的「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