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刘教授专栏 | 对谈容永祺:如何打造大湾区为全球专业服务中心
返回2020年11月24日
容永祺先生(左)、刘宁荣教授(右)
容永祺从事保险业近40年,与香港保险业共同成长,担任过香港人寿保险从业员协会会长、亚太寿险总会联席主席等。他是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创会会长,曾任香港杰出青年协会主席,现为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主席。
问:你十几年前创立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我们港大ICB和港大SEA是以培养专业高管人才为己任,理念相近。你当年完成学业后从事银行业,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行业;后来却转行投身保险业。在那个年代,保险业的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同,从业人员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高学历的人,你当时为什么会放弃银行的工作呢?
答:银行业给人的感觉是很稳定的职业,当时每年有16个月的工资,还有房屋贷款,但促使我转行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觉得个人发展,尤其是年轻人,应该朝着自己的强项及兴趣去发展。
当年我20多岁,在银行做过会计,做过银行柜员,还有其他不同的工种,因此我接触了很多客户,他们都非常欣赏我的服务,跟我的关系也非常好。有些客人更向分行同事表扬对我服务的赞赏。我发现我很喜欢和人接触,然后我就思考我这种性格应该做与人多接触的工作。
第二,我觉得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自己创一番事业。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保险销售是一门非常好的事业。它是自雇,而非受雇,可以自己独自发展的事业,这给我很不一样的体验。工作时间也有弹性,可以自行安排工作时间。因为这个行业是多劳多得,我感觉到有无限的发展机会。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我跑去上课了解整个保险行业,保险的结构等等。我觉得我的条件、性格很适合做保险,我也看到保险的意义,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同时,我也看到职业的发展空间,不论是升职或是个人业务的发展。因为这些的缘故,我觉得蛮适合我,所以便选择加入保险行业。
您在正门入口处看到的那些黑白照,就是我刚刚加入保险业两三个月后开会时的照片。我特意把照片放出来是希望给年青人感觉进入保险业后,他的人生可以从黑白色变成彩色。事实也是这样,我的职场生涯亦是这样发展的。
问:银行业始终是相对稳定的职业。你在寻找职业发展路向的时候,你有没有担心呢?因为在寻找的路上,有机会失败,亦有一定风险。
答:有的,但当时我觉得自己还年青,所以我给自己两年时间,假如两年内做不好保险,我还是可以退回银行业。我相信以我的知识和能力,我是可以回到银行工作。我觉得我有机会,为什么不去尝试呢?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空间去博一把呢?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就更有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记得当年我参加迎新活动的时候,当时的总裁说了三个关键词:信心、恒心、爱心。只要有这三个要素,你便会成功。我看我自己也有这些啊,那应该会成功的。我没想其它不成功的事,只是想怎样做才是最好。
做保险的有一条成功方程式可以归纳为KASH。K是knowledge (知识),你卖保险便要熟悉有关细节。当年保险业对专业诉求不是很高,但我本身很着重专业要求,因为我觉得保险是一门专业。当你能够好好在这个专业上学习的话,你所提供给客户的服务也不一样,所以要不断吸收知识。A是attitude (态度)。不管是做什么工作,工作态度也是重要的。没有正面的工作态度,做什么也不成功。Skills (技巧) 也是非常重要 ,我们要应用不同技巧 - 演讲技巧、人际技巧、沟通技巧等等。H是working habit,工作习惯,保险是很自由的行业,所以一定要自律。一个自律的人,他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我们那个年代,工作是很自由的,你上不上班都可以。可能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训练得很好,银行的工作很有规律:早上9点上班,8点30分预备妥当,晚上5点15分关门,然后处理事务,核对现金埋数后才能下班。所以,我也保持了每天工作的习惯。这四个元素是我在早期发展的成功基础。
问:正如你刚才所说,大湾区是一个机会,但我们也知道香港年轻人很抗拒。你曾被评为香港杰出青年,经过去年的社会事件,我们应该怎样鼓励年轻人到内地,如到大湾区发展呢?香港政府的政策可以如何配合?专业团体可以做点什么呢?
答:香港年青人不愿意到内地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很多没有内地亲朋戚友,因此不想离开现在的舒适区 (comfort zone)。第二,他们对内地不认识,没有安全感。去年有机构调查发现,有81.6%香港年轻人不愿意回内地,当然这跟去年的香港社会事件有关系。所以,政府应该更多主动跟年轻人介绍、解释政府的政策,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发展,让他们知道国家有决心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并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
要鼓励年青人到内地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香港政府可以主动并加强和大湾区的九个城市及其负责部门沟通,然后在香港成立大湾区的创业就业辅导中心、信息中心,让香港年轻人可以多了解行业发展及内地情况。另外,在内地九个城市成立就业辅导中心,服务范围包括配对行业等,香港年青人在大湾区遇到困难,可以透过中心寻求帮助。当然,不一定要所有城市立即设立,可以先选择一些较为热门的先试行,例如:深圳、珠海那些较近香港的城市。有了这些辅导中心,香港也成立资源中心,这样可以相辅相成。除设立这些中心之外,香港政府或业界精英还可以到大学多作推广宣传。
第二,民间组织及专业团体可以自发和大学合作、沟通往来,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有些计划,例如:「卓育菁莪」,对象也是年青人,每年均举办讲座跟他们分享。我们应该鼓励市民多了解内地的发展。事实上,回看过去四十年,香港事业成功的企业家及专业人士或多或少也跟内地有业务往来,例如:会计师,很多时要审计内地生意;律师也一样,有很多跟内地企业来港上市相关的生意;同样,建筑师,也有不少内地的房地产项目。所以,我鼓励民间的专业人士、成功人士、企业家和不同的工商专业团体多点跟学生分享有关整个内地发展、经济发展及大湾区发展的经验。
问: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起初,我们成立中国商业学院ICB,我就是希望内地的专业人士可以透过我们的学院多了解香港,我很骄傲地说,这些努力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他们当中过去也来过香港,但他们在我们这里的学习帮助他们更为全面地了解香港。后来我又负责HKU SAPCE属下的金融商业学院 (College for Business and Finance),我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把香港的学生、年青人带到内地去。后来,董建华先生成立了团结香港基金会,他们每一年也会带香港的学生到内地。我跟他们也讨论过,我们可以安排更多的香港学生到我们ICB学生的公司参访,共同举办一些交流活动,把香港学生带到内地,特别是到大湾区,因为我们内地学员的公司也非常需要专业人才。
答:这是个很好的建议,这类交流活动一直在进行,例如:香港青年联会、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这些团体、机构也会带香港青年人回内地了解,而且香港有不少团体举办内地实习、交流计划。港府在2010-11年施政报告中曾订立要进一步增加学生参加内地学习及交流活动的机会,制订目标让学生于中、小学阶段内,会获资助参加至少一次内地交流计划,到内地了解。但我认为这些仍不足够。
你在大学任教,你的学生是不是很喜欢到海外交流?到外国交流,是因为他们希望能藉此机会扩阔视野。为什么学生常常向往到海外交流,而不到内地交流呢?现在内地的经济发展那么迅速,信息科技发展亦相当发达,创新科技更远远抛离香港,甚至可以跟西方国家较量,有相当大的竞争力。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报告[1],2018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高达154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4%,尤其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居领先地位。我认为香港政府跟内地政府可以考虑合作推出鼓励措施,吸引大学生在学期间到内地进行交流,例如:安排学分互认,这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因为这样学生不会认为到内地交流是浪费时间。当然,他们同时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亦可到海外交流。不过,不是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到海外交流的,所以安排到内地也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当然,为期几天的交流活动也要继续进行,越多越好,那没有坏处。2000年,我出任杰出青年协会主席时,也曾邀请陈坤耀教授、潘宗光教授,连同香港学生一同到内地,跟内地大学生举行研讨会,作深度交流。到了2004年,我当上香港青联主席时,我也积极推动内地交流活动。学生们可能向往到欧美国家交流,但为什么不能有一季到内地呢?为何不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甚至到中山大学交流呢?如果两地政府能安排学分互认,学生便真正能立足香港,背靠祖国,放眼世界。
问:回到保险行业,你们从占有率角度来看,内地市场是否比香港大很多?
答:我觉得内地14亿人口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保险公司的帮助也很大,所以现在外国的保险公司非常渴望能够进入内地市场,直接取得牌照发展生意。从2020年年初开始,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可以申请在内地独资经营。因为中国内地人口多,经济发展规模大,假如外资保险公司能在内地经营人寿保险业,生意也会发展得很厉害。
虽然今年疫情肆虐,但内地的保险业原保费在今年上半年已有6.46%的增长。由于疫情关系,对保险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在这个环境下,对内地保险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作为香港人,香港保险市场也是了不得。过去10年,内地人来港投保的数字一直上扬。2008年,在港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大概32亿港元;去年,已经上升至434亿港元。2016年那年更厉害,因可以用银联卡买保险,那时候的保费更超过700亿港元。去年香港如非有社会事件,我相信2019年保费有机会高达600亿港元。
问:内地人现在来港投保也是因为他们觉得香港的服务好,而且有保证吗?
答:内地人来港投保有几个原因:
第一,香港是美元保单,他们觉得来香港投保,可以取得美元的资产配置,因为现在内地的全是人民币保单。
第二,香港有完善的医疗系统,所以他们希望可以使用香港的医疗服务。也因此多买香港的医疗、危疾保单。他们相信香港的医疗服务,这也是香港的强项。
第三,他们相信香港的专业人士、专业服务。香港保单、服务也是香港的优势。
第四,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投资选择比较多,保单的种类也相对较多,也是吸引他们的原因。
现在的香港仍然有一定优势。我也经常鼓励香港年青人,只要努力工作,脚踏实地,即使不回内地发展,在香港也有很多机会。他们一定要有这个信念。
问:以往我们香港靠不同的经济支柱来发展,现在香港的工业已经没落了。如果未来香港要去竞争,我们是不是要靠金融及专业服务呢?
答:我同意,金融和专业这两个领域是非常重要的,香港的专业服务为什么好?是因为它有国际认证、国际标准、特别是具国际行为准则,与国际接轨,所以有很多人对香港的专业服务、专业人士抱有信心。香港的专业也可以帮助内地发展,亦是我们的发展空间及机遇,例如:配合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将会相当强劲,经济发展亦会非常蓬勃。这样的经济发展必需要有很多专业人士提供协助,而不是单单只靠商人。
问:我发觉过去数十年,香港有一个专业 – 会计业 – 跟内地合作得很好,它把香港整套会计系统延伸到内地。除了这个专业,还有哪些专业可以在内地发展呢?
答:有很多专业可以在内地发展的,包括:建筑、工程、土地物业评估、工料造价测量等。近年配合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建筑、工程更是不可或缺,需求也很大。至于2018年落成的港珠澳大桥,便是大湾区粤港澳合作、基建互联互通的实例。而为了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国际,法律服务也是非常重要。法律服务可以跟内地合作,配合内地企业走出去。香港未来希望能发展成国际仲裁枢纽,因香港沿用普通法,又了解外国的法律,我认为香港在这部分仍有发挥的优势。更不用说香港的医学专业,香港的医疗服务一直保持高水平,当然内地也进步了,我曾参观内地的医院,他们也相当专业,但香港的医疗服务仍是内地人所信任的。我觉得香港的专业服务仍有优势。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及空间只会有增无减,因为要有专业人才才能配合经济发展。
另外,我认为创新科技、信息科技、高新科技必须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我们的金融业,我们也要强化香港的金融系统,这样才能巩固香港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跟伦敦、纽约一样。伦敦到今时今日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到今天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这两个地方靠的也不是工业,而是金融服务业。只要金融业强大的话,也能吸引很多国际人才来港。
问:你认为现在中美之间的关系对香港金融产生多大的影响?
答:我认为有一点影响,但我不担心。除非是不能在香港兑换美元,否则我认为美国现在所实施的制裁对香港金融的影响不会很大,而且香港有一个很大的内地市场。到美国上市的内地企业,也可以来香港作第二次上市,有部分企业也可能因为美国的行动,最终选择来港上市。
国际投资者,不论是来自哪个国家,他们的投资决定也不是取决于政治立场。只要香港的金融平台能让他们赚钱,他们的资金能随时进出香港,他们依然会选择来港投资。同样地,我相信内地也希望香港能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因为内地暂未有一个城市能取代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些人认为可以发展上海、深圳以替代香港,但我个人觉得机会较低,因为香港有「一国两制」。虽然如此,为了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我认为有需要加快推行金融科技 (FinTech)发展及加速监管制度的改革。
过去十年,香港有六年新股上市集资额称冠全球,有两年排行全球第二,一年第三,一年第四。香港的股票、保险、基金市场和银行都非常重要,因此,更要强化这四个金融体系,以及和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及合作,政府亦要积极推动发展这些范畴,寻求突破。如果伦敦和纽约也能以金融中心来吸引人才,跟纽约人口差不多的香港也应该有很多机会及空间。内地经常说,用金融来服务实体经济,当经济不断发展的时候,也需要金融来支撑,而香港就是一个上市集资发展的好平台。
今年五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下称 《意见》),这对香港金融业有很大的帮助,《意见》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如何跨境销售金融产品和保险,以及如何有效促进大湾区金融服务,以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等。当中也包括我在政协的提案,在大湾区成立香港保险业服务中心等。如果能够尽快落实这30条意见,相信能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另外,香港的金融市场仍具竞争力,因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其中包括完善法治和独立的司法体系,加上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和丰富的金融人才资源和经济,香港的金融服务仍很具优势。
问:刚刚我们谈到大湾区,你认为香港应该怎样做才不会失去这次的发展机会呢?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有人说深圳这40年变化很大,而过去十多年,香港的发展慢了很多。如果大湾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应如何跟深圳合作,以达至双赢?
答:深圳作为示范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快速实属正常。深圳的成功始于20年前定位为创科城市。早在香港金融风暴后,约2000年左右,深圳已开始引进高科技产业,创造自己的科技,引进人才,所以深圳的本地生产总值急速上升也跟创科有密切关系。创科跟互联网有关,而深圳定位为创科城市,现代服务发展中心,这样它的发展也必定迅速。
除以往的航运物流中心及国际金融中心外,我认为香港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及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中心地位,以配合内地及大湾区的发展,一方面配合企业的上市计划,另一方面提供金融资金的流动空间。另外,支持香港发展成为财富管理中心、风险管理中心也非常重要。
另外,香港有很多国际排名很高的大学。而香港在生物科技研究方面亦很出色。所以,我觉得香港的大学可以跟企业合作,利用内地发展市场,把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也是一个机会。大部分香港的大学在大湾区也有分校,培育内地人才,对内地发展很有帮助。香港正在输出教育,但是否已善用资源呢?香港的教育与科研能否跟产业挂钩呢?
这些年,我发现内地年青人跟香港年青人不大一样,内地年青人会不断思考如何创业,但香港的则比较少。以我所知,香港有不少创业基金可以让年青人申请、尝试。我相信不少香港年青人也有很好的点子,一方面要让年青人知道在科研、创意、创新等领域不是没有机会;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为他们提供金融上的支持。
香港的保险业很强,可以配合国家的发展成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及资产管理中心,例如:财务策划。其实财务策划和财富管理离不开银行、保险、信托、资产管理、法律和会计等服务。香港有完善的法制、税制、会计制度和信托服务等,亦有良好的保险计划,所以不论是保险、银行或是基金也需要法律制度配合,以至良好的资产管理。香港有过百间历史悠久,又具欧美、国际经验的保险公司,希望国家在“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成为一个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和保险业中心,迎接一带一路带来保险业务上的机遇和风险管理上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