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全球金融变局下人民币的走向
返回2013年3月6日 | 企业与金融培训
文:2012年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讲座日」精华摘要
[讲座主讲人:林崑博士(Dr. Joey Lam)]
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议题虽然在国内已经谈了许多年,但是过去这十年政府推进的步伐并不是一致的和平稳的向前。影响这个进程的因素不单包括我们国家内部的经济变化和政策倾向的调整,还有海外经济形势的波动,以及国际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人民币是否需要国际化也引起了内地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热烈探讨。今天我将与大家探讨为什么人民币要区域化、国际化。讨论主要分成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 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是否有这个必要?
第二、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基于市场的需求?很多学者会怀疑,一个政策要由国家来推动的话,它的成功概率有多大?换句话说,这个由政府主导的政策到底有没有足够的市场和真实的需求作根基?
第三、 如果我们真的迈向这个目标的话,我们国家需要以什么样的政策来推动?
第四、 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讨我们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海外很多国家,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都呼吁人民币升值。自从2005年人民币进行了一次性升值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的升值幅度已经超过30%。在2012年上半年,市场关注我国经常账户盈余渐趋平衡,人民币也出现过连日贬值的情况,于是人民币应该进入一个长期贬值的趋势的声音和预期忽然成为市场的共识。我们需要反思这个理论是不是能够成立。
第五、 假设人民币国际化是势在必行,它有什么样的展望?
首先,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随着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实现了傲视全球的飞跃增长。从国际社会的经验来看,一国的经济与贸易越发达,其经济和政治的话语权越高,并且其货币在全球范围的地位也会明显提升。中国的经济占了全球GDP的11%,贡献了全球GDP增长的22%,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超过西欧、美国、拉美、东欧、日本这些国家。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我们在经济上面的成就,也可以清楚认识到新兴亚洲市场和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之中的重要性。
那么未来呢?全球一体化早已进入了新的局面,经济的竞争不再停留在单一的贸易层面,它已经演变成金融和非金融资产的竞争,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的发展要寻求突破,不能只是满足于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过于着重于制造业出口,一如既往的追求向国际市场卖更多的鞋、袜子、玩具、家具、电视机等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意味着国家的话语权在金融领域里面应该要提高,我们理应在货币发展这个议题上做出更多思考与探索。
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跟我们的经济实力和外贸强度绝不匹配。从海外的统计数据来看,以2011年上半年为例,中国外贸交易数量里有接近80%是用美元来支付的,18%是其他货币,只有大概2%是以人民币来支付的。相反美国的外贸交易数量里有超过90%是以美元支付,是日本也有超过70%是以日元来支付,即便是俄罗斯都达到46%。除此以外,以人民币支付贸易结算大部分仅发生在香港,它并没有很大范围的扩展到其他的地区。
如果从贸易货币价值来看,虽然中国已占国际贸易的11.4%,以人民币支付的排名却徘徊在全球的第21位,相当于我们贸易总额的0.24%。目前排在第一的是欧元区,它的贸易跟其他海外国家贸易的占比是27%左右,但是全球以欧元支付的比率将近40%。其次是美元,美国的国际贸易占全球12%左右,但是以美元支付的比例达到了35%以上。显而易见,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里的地位非常低,它既不被使用也不流通世界。这些数字刻画出人民币的发展极度落后于国家实体经济发展的实况。
国际化的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的共同之处是货币主权国的经济实力强大,物价稳定,汇率相对。如果这几个条件满足不了的话,那谁来用你的钱呢?然而国际化一个必然的条件是国家的资本帐开放,因为货币不流通,国际化就无从谈起。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资本帐开放同时意味着面对风险。我们认为最令政府担心的是资本的过度流动,换句话说,中国的资本帐一旦开放,就有潜在的大量热钱流入流出的风险,这些风险将冲击国家的金融市场和体系,是导致危机的因素之一。就拿通货膨胀来说,资本帐开放有可能吸引大量热钱流入境内炒作房地产或其他资产,过多流动性的后果不单影响房价,最终还会影响一般生活用品价格,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就难免受到流动性的波及了。
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出台了实验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印钞。热钱涌到新兴市场,我们要警惕,因为一旦经济复苏企稳,联储开始(或市场有预期)采用紧缩政策的话,这个趋势就会逆转。美国的货币政策转向,将对全球尤其是新兴市场产生另一波的巨大影响。举个例子,1981年当美联储的政策改变的时候,把贴现率推高至16%,最终引致了拉美国家的资本外逃。到90年代美国六次提高贴现率,引发美元从墨西哥回流,最终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跟银行危机不断出现,有时两种危机同时发生,并且互相深化,我们应引以为鉴。
说了以上的风险,那么到底人民币是否不应走向国际化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再反过来以逆向思维来思考一下——假设人民币不走向国际化,目前的一些议题就无法解决。这些难题包括: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将继续承担汇率风险;国内的资金效率非常低,因为我们并没有面对全球的竞争,我们的汇率还是受到国家相当的控制。但是如果开放的市场的话,可以倒逼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从而使资金效率提高。由于现在我们资金的成本相当低,造成了很多浪费的、重复的投资,如果人民币的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资金将会有一个更好的疏导渠道。
从储备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的外汇储蓄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储蓄资产,可是美联储大量印钞导致美元长期贬值趋势难以避免,那么国家的美元外汇储蓄的汇率的损失谁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看,假设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话,那么至少中国就对美元的资产的依赖会有所减缓。
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政策下实现举世瞩目的增长,其货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可以进行国际化的了,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国际化”是否仅是政府追求的政策呢?到底市场是否有这个需求呢?我会跟大家从三方面去探讨市场的倾向:第一是物流,第二是人流,第三是资金。首先从物流来看,从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2008年的8年间,中国在贸易方面增加的非常强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中国在区内的经济活动和贸易活动增长比与世界其他地区是最突出的。区内国家与中国的边境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相当高,比如跟越南达到80%,跟韩国50%,蒙古是90%,这就证明了即使中国的资本帐还未开放,但是自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发生美元的流动性危机以来,人民币在区内开始起到了稳定性的作用。即使人民币还没有国际化,实际却展开了非常好的区域化的过程。从人流方面来看,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次达到了七千万以上,美国是五千八百人次,日本是两千五百万人次左右。从2000年以来中国的旅游出境的速度每年也以双位的增长比率一直上升,这是非常好的趋势。2011年,七千万以上出境旅游的人次当中有近三千万人次去了香港,近两千万人次是去了澳门。另外的十大的旅游目的地除美国外有新加坡、越南、泰国、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以香港为例,近年内地游客已经成为香港旅游业最大的支柱。无论是品牌店也好,街上的小店也好,各类型的饭馆也好,大多数商店和餐厅都接受人民币付款。现在新加坡或者在越南等其它地方也都有这样的趋势了。最后,从资金方面来看,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的统计数字,从2010年到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总额差不多要一千四百亿美元左右。区内周边国家这十年有许多发展项目,如铁路、运输等需要大量的投资资金,这就吸引了中国对外直接的投资每年递增。此外这些投资需求也有助中国跟这些国家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民币国际化不单是一个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根据实际市场需求而产生的自然趋势。
最后我想跟大家讨论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展望。刚才提到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对货币政策行业的影响巨大,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但是最终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其实并不只是停留在贸易的层面。我们希望人民币在海外自身形成一个循环,打个比方,不单是中国跟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时使用人民币,如果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开始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话,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就取得重大的成果了,这个目标目前来说相当遥远。如果未来人民币最终的目标是自身在海外形成循环,无论是贸易还是金融,都可以让别的国家以人民币作为一些金融的场景投资的方向,这个就是最理想的状态。
相关课程
企业培训部 (C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