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从看世界到走世界

返回

2015年8月24日 | 人力资本领导力

内容提供者刘宁荣教授 【转载】来源:中智e周

《中智e周》:您的个人经历很丰富,从国内到国外再回到国内,您觉得中西文化环境之间是否各有利弊?

刘宁荣:我从小就喜欢看世界,20世纪80年代到了美国都震惊了,但那时我没有浮躁,我知道自己有个美国梦,那时更多的是生存压力,怎样拿奖学金。那时中国人是没钱的,不像现在的孩子可以拿几十万去读书,生存逼迫我必须脚踏实地。我是一个很喜欢自由的人,在管理上特别喜欢下放权力。我希望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发挥好,希望越管越少。我觉得发展的空间是相当的大,中国很大,有13亿人口,每年有660万大学毕业生,能直接考研的也就50万,除去出国的可能会有600万人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我希望SPACE商学院能够为那些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的进修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从培养人才来定位,我们特别希望培养不仅有战略思维的而且有执行力的专业人员。很多人说中国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反面,美国人说中小学让小孩子放松,到大学和研究院的时候奋发学习,现在美国也在思考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最近美国出了一本书叫《虎妈战歌》,很受欢迎,让美国人觉得很吃惊,原来也有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所以我一直强调不同的经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做法其实是最重要的。《地球是平的》的作者弗里曼来到中国后,他也看到了中国教育好的一方面,但是中国教育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太重视考试了,这个跟我们3000年的文化有关联,总是重视考试中规中矩,所以这样很难培养创新人才。从小开始的教育,老师讲了多少话是真正反映了他现在心中想说的话、反映的是社会真实呢?如果你告诉学生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世界,当他走入社会时,发现社会不是老师跟他讲的那个样子,这个时候他会产生什么样的逆反心理。很多人讲中国人没有诚信,其实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因为我们从小教育孩子,不是告诉孩子真相,所以能够面对真实、面对现实,一个人才有前途,一个民族才能复兴,国家才有希望。

《中智e周》:MBA这几年在国内很火热,无论男女老少都忙着去镀这层“金”,但客观地说,您觉得这有必要吗?

刘宁荣: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MBA?回答是肯定的,不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有意思,大家一窝蜂去读MBA。MBA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可能会适合某一个群体,所以你要问一问自己,这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有时候我碰到一些同学来咨询课程的时候会问到,这个课程在市场上的认可度怎么样,别人怎么看?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人一窝蜂的去读MBA,导致现在MBA的含金量很低,也导致最初对读MBA有很高期望的企业家失望而归。我个人强烈认为要读MBA的话,你要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来谈管理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实战中没有任何经验,最终的收获是非常小的,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不是事半功倍。经济不好的时候,是不是大家进修最好的时机?从香港来看的话确实如此,因为那时候反正没什么好工作,还不如去读书。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个人的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一个学位是不够的,所以在香港有的人有三个学位。三个学位不是追求所谓的文凭,追求的是如何吸收到最新的知识。我谈到学习、掏空、再学习或者说学习、归零、再学习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概念,因为很多朋友当他工作过一段时间,不管过去工作的经验还是学习的经验已经让他形成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其实人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最重要的是掏空什么呢?就是将你过去所学的东西全部都掏出来,不要带任何东西回到学校,去倾听别人的东西。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提供不同的经验给同学们。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才,但中国缺什么,缺的是经验,也就是你的见识与眼界。所以我们在国内开课的时候,没有聘用国内的老师,不是国内老师没有能力,而是我需要找到一批老师能从他个人的经验里面给你提供一个参考的坐标,他的经验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可能是成功的可能是失败的,可是从他的经验里你能感觉到同样一件事情看的角度可能是不同的,答案是不同的。所以这个是最宝贵的。如果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也就是从一个多元的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的时候,那么社会就会有多元的声音、多元看问题的角度、多元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个就是进步。

《中智e周》:有些人选择在职进修,但有些人觉得只有全职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对此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刘宁荣:一个员工是不是要裸辞?应该根据他的个人情况而定。个人认为如果企业文化和个人目标不是完全冲突的情况下还是不建议的。在今天知识经济的环境下,我们要不断充电,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如果能够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是件好事情,没必要裸辞去读书,除非你要去国外读书。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是非常好的,知识和经验会互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掌握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走。我觉得在一个企业里工作,不太计较短期得失的话,你的贡献都会得到认可。因为对所有管理者来讲,最难的是找到合适的人。中国的企业不是没有战略而是没有执行力,没有执行力的原因就是没有一大批专业人员,包括营销、品牌、管理、财务、人力资源、IT管理人员等等。我们在教学管理上非常强调如何用我们的管理团队来帮助这些从业界退下来的老前辈做更好的教案,业界的经验和学术界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课程比较完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举一反三,我们希望通过理论的框架帮助学员融会贯通。我特别看重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看问题的方式。这就需要一批跟你经验不同的人,他们可能在国外、香港、台湾生活很久,而且在中国大陆也生活过,希望能碰撞出火花,使你看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

《中智e周》:虽然有些专业很热门,市场很火热,但是作为教学机构,从自身角度也想有更多质优的学员作为活招牌,你们是如何保证学员本身的素质就能适合你们的教学?

刘宁荣:我们选择学员的时候,比较看重他的阅历和经验,根据不同的课程需求,要有3年或者10的经验。我们希望所有的朋友都有一个终身学习的机会,在录取的时候不会过严,在出门的时候会非常严。有的班级毕业率不到70%,但是我们会提供你机会回来再读。很多朋友都问我们为什么要来内地办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中国的崛起培养人才。香港大学在1911年成立时,有一句话叫“为中国而立”,我们今天是秉承这样一个思想来为内地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香港大学SPACE商学院本身的发展历史跟内地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希望能够提供另一种思路来培养人才。尤其在国际化时代,中国虽然有大量的人才但缺乏了解国际的人才。那么如何了解国际,通过香港大学SPACE商学院这样一个载体可能更快了解到外部的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思维。我一直说人要有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其实是很痛苦的,你只看到钱的时候会感到空虚。香港大学SPACE商学院从1956年成立,以规模的排名在全世界是前三位。每一年都有10万人次到我们学院上课,香港只有700万人,可见我们的规模有多大。

《中智e周》:您的学员中是不是也有很多80后?您对这富有争议的一代人是否有着自己的看法?能给我们说说吗?

刘宁荣:从现在录取的学员来看,80后是越来越多了,我们真的看不到很多人感叹的80后所谓没有前途、颓废。我觉得他们是非常主动的,80后这群人和70后来比的话,他们显得更开放,对国外的东西更加容易接受。我觉得中国内地的这些80后不会比香港或者海外的80后差或更好,从同一年龄段相比较的话,我觉得中国的80后比香港的80后更有上进心,所以对中国的80后或者90后我是看好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人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但人类历史不是一直在向前发展吗?所以我不认为80后比70后差,也不认为90后比80后差。在我们那个年代,上大学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那时候我是在中国内地的农村,所以要考上一所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很不容易。然后到美国去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当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你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15岁就上大学了,那时候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必须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要走出这一个小山村去看一个更大的世界。我今天成为一个全球人,在很多国家居住过。不管是现在,还是我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把大学当作一个避风港,因为考大学太辛苦了,考完大学就开始睡觉了,但是我上大学之后很清楚我要做什么。做一件事情必须是要你喜欢的,第二有责任心,第三才是你的专业能力,所以不喜欢和没有责任心你有多大专业能力都是没有用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感谢我的父亲,他每天下班都会带报纸回家,我每天看报纸,看报纸使我有机会看外部的世界。那时候一个参考消息是能让你看到很多外部世界的,使我渴望去看外部的世界。第二个是使我有收集信息的能力,收集信息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更是考验一个人,如何在网络里面搜索你需要的知识、需要的信息然后变成你的东西,其实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中智e周》:您很理解和支持80后,这和您开放的思维和胸襟很有关系。您游历在外多年,是否有比较好的与各国人民的沟通技巧?

刘宁荣:我本科读的是中文,研究生时首先读的是国际关系,然后读传媒,博士的时候开始读的是传媒,最后改读领导力与管理。我在大学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一定要做记者。美国的剧作家奥尼尔,他剧作中的主人公都是属于不断去追求外部世界的人,山外有山、不断去追求。我发现人最重要的东西是坚持不懈,在美国我做了很长时间记者,写了很多书也获得了很多奖。为什么选择离开传媒?在美国作为一个亚裔人,我发现自己写的东西所产生的影响力不够大,那我想要改变。从公关营销这方面转行还是比较容易的,90年代中国也刚刚开始崛起,我就选择了公关顾问这一行。后来我发现自己更愿意回到学术界,所以回去读博士。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最追求的就是自由,但现在发现自己被套住了,因为做管理。管理和被管理有一点相通的地方,就是沟通能力。因为被管理的时候要善于跟你的老板沟通,管理的时候也同样需要跟下属沟通,你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事情做完,有了这个能力不论你是管理和被管理都会比较顺畅。你在被管理的时候,考虑的只是自己的这一小块东西,当你愿意努力,会有一定的成果,就是在你可控的范围内做到一点事情。做管理者的时候,你的权力就大了,这个时候你觉得一切都可以按照你的意志来执行了,其实是错的。我们做香港大学SPACE论坛的时候,方世伟先生说,跟员工的沟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就像学英文,学英文记单词记7次忘7次还要忘2次才能记住,跟员工的沟通也是这样的,你跟他讲10次讲20次,可能你想要达到的沟通目标都没有实现,这个时候你一样要学会耐心。

《中智e周》:既然说到了沟通,就要说到管理者,管理者除了沟通技巧,您觉得还需要哪些素质才得以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刘宁荣:一个优秀管理者需要什么素质呢?第一是观察能力,第二是倾听,第三是沟通。很多管理者就喜欢自己说,不愿意听别人的。一个企业或机构能做得好,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领导者只有愿意去倾听了,让别人认同你的理念,才会有成绩出来。第四是思维,就是看问题的角度。有时候你看问题是A角度,但倾听、观察后可能会有所不同,并愿意去改变,这个就是思维。最后一个是执行力,很多企业都失败在缺乏执行力。这也是中国企业的软肋,希望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可以迅速提高。中国人现在太浮躁了,每一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有一点。一个企业的成功是需要时间的,就像婴儿需要时间才能长大。现在很多企业急功近利,那他怎么可能发展呢。如果改变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可能会好很多。由于过去太穷了,我们需要一个快速成长,而且不计代价的成长时期,我觉得这个时期该终结了。现在应该让他自然成长,所以当我们用更好的心态、放缓的心态甚至轻松的心态来看待所有问题时,可能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是个过程,我希望这个过程现在可以开始了。确实理解中国是要经过这个浮躁期,我只是呼吁把浮躁的心情赶紧收起来。我一直强调希望国人有机会去看看另外的经验和思维,有了心魔才会产生浮躁,当你把心魔去掉的时候就趋于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