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想搞定90后佛系员工?领导“套路”不可少
返回2018年2月12日 | 人力资本领导力
美国研究认为未来职场的发展可能是一种动荡的(Volatile)、不可测的(Unpredicatable)、复杂的(Complex)以及不确定的(Ambiguous),即UVCA,这就会让管理者越来越焦虑、员工也会越来越缺乏安全感。
在UVCA的时代,焦虑将成为常态
互联网时代中国年GDP增长额约为4—14万亿,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以及不确定性将会越来越明显,市场的高速增长反过来会带来心理焦虑。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时期,容易导致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
人民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9000万。一年中有28万人自杀,其中80%的人都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中国心理学会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职场4.8%的人患有抑郁症。一个人的情绪如果一直低落,且持续两周,可能就进入到了抑郁症的状态,而常人却很难发现。
所以在VUCA的时代,员工的情绪很复杂。作为企业领导,也不能再单纯关注绩效本身了。
绩效与压力反应存在着如下关系:一个主管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会不断给员工加压,当加压到绩效的边际效应点时也就达到了组织的最优点,这也是管理者应该重视的一个点。当每个员工都达到了这个点,整个组织的绩效就是最优的。
如果每个企业都有边际绩效点,则意味着一个组织的效能增长就是依靠加人。其实不增加人力组织绩效仍可以提升,这就需要挖掘人的潜能,让其达到更高的绩效点,承受更大的压力水平,这来自于组织文化,也来自于管理者的管理风格改变。
领导者与90后员工:网红与粉丝
1995年到2004年,是美国互联网的快速增长期,技术进步非常快,伴随而来的是人的焦虑水平提高。美国管理者开始采取一些对人内心的干预手段来帮助员工稳定下来,让他们投入到工作中去,不受外界干扰。这时期美国500强企业采购心理服务的比例从33%上升到70%。而从2012年开始,中国企业采购心理服务的数量迅速增长。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其实也反应了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特点,以前是缺产品,而现在则是产品过胜、信息过剩,于是就出现了共享经济,即社交、体验感以及信息和产品共享。在年轻员工眼中,薪酬与金钱是与尊重和公平相连的,他们是从精神层面来理解物质需求的。
从历史上看,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今天90后的年轻人基本都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而它的两大特征就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但大部分中国管理者仍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心理学经常讲精神动力,即你做一件事情时的内心能量感。一个人处于不同的阶段,其内心动力是不同的。90后员工自我实现的动力是很强的,所以未来的管理要素要从激发其能量开始;领导者最好不要用权力去管理员工,而是要“领导”他——类似于网红和粉丝的关系。
未来员工将更注重个人精神需求
无论是外企还是国企,90后更关注自我发展,60后更关注健康、医疗等生理安全需求。但90后的需求具有平铺特点,并非逐级满足的;比如其既有生存的需求(薪资不能少),又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还要同事关系融洽,最后还需要领导的尊重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总结起来90后员工一般具有以下的职场特征:
- 个性张扬,自我表现欲强
- 聪明而且思维活跃、开放
- 渴望被关注、指导、表扬
- 追求公平和自由,不愿受制度的约束
- 工作成就意识强,需要自我效能感
- 热爱学习,关注自我成长的机会
- 没有皇权意识,鄙视权力崇拜
- 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 抗压能力弱,容易职业倦怠
- 个人主义者,合作意识弱
管理者如果能够理解未来的员工特征,包容度会更大。
管人必须“管心”
要让员工全心投入到工作中,精神动力是非常重要。精神动力的来源是文化和价值认同,它是最底层的能量来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要开始进行文化建设。当一个90后员工认同公司的文化和价值时,其工作投入感和主人翁精神是很强的,这在管理学中被称为心理契约。
不同的员工具有不同的个性,而心理差异与个性特征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个性差异有内向和外向之分;而情绪则分为易波动或者较稳定,一共四个维度。按照以上四个维度,人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黏液质的人一般比较内向,话少,很沉稳,适合操作性比较强且较为细致的工作;
抑郁质的人一般内心比较敏感,但是不愿表露,本质上较为压抑,但对世界的觉察能力较强,跟这样的员工沟通要讲技巧;
多血质的人一般情绪相对稳定,但是外向的,喜欢接受很多新鲜事物,愿意接受更多的不确定性,愿意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胆汁质的人一般性情急躁,但是能量强精力旺,适合从事挑战性较强的工作。
个性类型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知己知彼才能包容合作,了解员工的个性才能发挥所长。
教练式领导者的“套路”
从事教练工作之后,我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合理性,没有是非对错。放下是非判断,聚焦问题的解决;问题本身并不重要,对问题的看法才更重要。
教练式领导与传统管理者的差异在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心理过程,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教练式领导最关注的是认知和情绪,而管理者最关注的则是行为。很多较为成功的高层管理者擅长聆听和提问,预防措施和承诺较多,更注重挖掘员工的潜力,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较为平等和善。
教练式谈话的沟通技巧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开展有效的对话。
这个过程有两个前提假设,即:相信对方有能力做好工作,相信对方愿意做好工作。通过观察和倾听全面了解客观事实;通过共感回应,化解彼此对立,建立互信;通过提问引导思考,激发改变的动力;通过倾听、提问、共感、回应,来释放对方的智慧和潜能。
其次是倾听的过程。
倾听的力量很强大。在倾听的时候,并非听事情本身,更重要的是倾听事情背后的隐喻和情绪,其包含四个要素:
1. 观察和觉知对方的姿势、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言语行为,确定其情绪的状态;
2. 倾听和理解员工的言语信息;
3. 结合员工的背景资料,理解其语言背后的隐喻;
4. 倾听员工的需要和目前的困扰;
然后是共感反应,这在管理沟通和生活沟通中都比较困难。情感反映包含五个层次:
1. 没有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2. 了解对方的表面感受,缺乏情感共鸣;
3. 向对方反馈的感受与对方当下的感受相似;
4. 能够反馈出比对方当下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5. 能够准确把握对方当下和所经历的事件时的感受,并能够准确反馈给对方,引起对方强烈共鸣。
最后,想成为教练式的管理者一般包含五个套路:
1. Goal:你要去哪里
2. Reality:你现在哪里
3. Option:你的路怎么走
4. Will:未来你会怎样,描述成功的感觉
5. Support:谁可以更好的支持你
时代变迁推动管理变化,焦虑将成为常态。未来员工将更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了解员工的个性特征才能发挥其所长。教练式领导与传统管理者的差异在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心理过程。掌握教练式的沟通技术将会令管理者们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