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娱乐“小时代”,“大电影”怎么玩?

返回

2015年6月15日 | 营销与传媒管理

在这个人人拿个手机拍视频,拿个DV拍微电影,再顺手PO到社交网站分的自媒体娱乐“小时代”,拍电影的门槛似乎变得越来越低。但实际上,像《速度与激情》这样高质量、高热度的大片仍然是“聚宝盆”。荧幕上的大电影除了把好质量关,怎么玩才能更卖钱?

秘诀一:粉丝要什么,我就给什么

“粉丝经济”正在电影行业掀起狂潮。作为一种新的类型片,“粉丝电影”以粉丝群体为精准的目标观众,以消费者的需求发力,将散落在人海的粉丝群汇聚到电影市场,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票房。

迄今最成功的“粉丝电影”当属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郭导亲自操刀,让重视外表多于内涵的粉丝们在全套系精美人物海报和唯美小视频的狂轰滥炸中彻底沦陷。“粉丝电影”超越了传统电影行业的正常逻辑,并且正在刷新我们对于电影的定义——不论你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如何将粉丝热情转化成购买力,这是每个电影人都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秘诀二:亲和互动,明星不再高冷

高冷虽好,但接地气的亲民互动让明星更受欢迎。当80、90后成为电影市场主力军,以往明星那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感对他们已经不奏效了。

“你若端着,我便无感”,光线传媒宣传总监李海鹏摸透了这群在互联网精神中长大的新世代的心理,于是我们便看到邓超在宣传导演处女作《分手大师》时,每到一地就大跳“广场舞”的搞笑和自黑;娱记出身的北京无限自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老板朱玮杰则让徐峥在愚人节的万达影院故意调戏观众。放低架子,走近粉丝的明星们很快就尝到了甜头,这一来二去的互动,不仅让明星涨了人气,也随之把其参演的电影以一种自然亲切的方式推到台前,让更多人愿意为之买单。

秘诀三:社交引爆 观众成了主人翁

社交引爆,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电影卖座背后的重要推手。通过挖掘电影话题、演员、故事、拍摄花絮等各种因素,将其与观众深层次情感需求相匹配,再通过社交网络的发酵,让影迷们产生了一种电影的主人翁的意识,激发他们主动传播。

派拉蒙在发行《鬼影实录》时,便大张旗鼓地在Facebook上进行放映投票,让影迷投票来决定他们希望影片在什么地区上映,这一举措反响惊人,第一周就收到美国各地影迷的请求。看过影片的人越多,上网投票的人也越多,滚雪球效应让《鬼影实录》很快就扩展到全美159家影院。国内通过社交玩法大获全胜的当属《失恋33天》,伯乐营销的张文伯别出心裁地邀请网友拍摄了一出名为《失恋物语》的话题短片,在社交网络上受到热捧,让这部小成本电影成为当年的黑马。

显然,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小时代”,再严肃再高水准的电影想要大卖,都得先过了拉眼球这一关,想要快速入门,与高手过招自然是最佳捷径。【传媒与创意产业管理】(MMCI)研究生文凭课程便提供了一个对话传媒与创意产业大鳄的绝佳机会,让你参观访问顶尖传媒与创意产业机构,与业内领袖深度对话,面对面聆听其真知灼见,洞悉传媒娱乐业经营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