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港大ICB学员故事之:Impossible is nothing

返回

2013年9月17日 | 营销与传媒管理

专访CFIM班学生
梁琛

2011年以来,梁琛实现了很多角色的转变。她孕育了自己的孩子,初为人母;暂别从事多年的财务管理岗位,转而专注在壳牌中国的SAP项目实施和变革沟通管理;参加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的专业考试;完成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的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CFIM)课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外人看来,这些都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她却按部就班,有条不絮地一一攻克。作为一个职场达人,梁琛思路清晰,反应极快,表达力强,是个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无论工作、学习还是家庭,她都能妥当调整自己的节奏,依计划行事。在她的字典里,Impossible is nothing。

 

专注专业 学以致用

在调回壳牌中国总部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之前,梁琛在壳牌参股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工作,初期凭借良好的悟性和工作能力,她总能从容地应对各种职业难题,但公司制定快速扩张战略后,外部挑战接踵而至,内部压力也陡然增大,令她深感提升内力迫在眉睫。结束在合资企业的任期后,梁琛主动申请了一份与变革管理有关的项目工作,以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不足,但另一方面,她不满足于仅从实践中know known和know unknown,而是把更长远的眼光放在了读书上,期望从书本和课堂中解决自己unknow unknown的问题。

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的相关课程,觉得课程设计实用性较强,和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也非常契合,就报名参加了。对于近两年的港大学习经历,梁琛有着独特的感触和见解。与普通院校不同,港大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对梁琛,这样可以把学习当个人爱好写在小学和中学毕业纪念册中的“学习狂”来说是相当有诱惑力的。与普通研究生教育方式不同,港大在终身学习精神的指引下,经常安排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以及老师之间的分享交流机会,对于一个求知若渴的职场达人来说可谓见到了满汉全席,自然不能错过。更重要的是,港大自身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严格的质素保证体系,与其他MBA或总裁班相比,梁琛相信,只有在港大更专业、更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才不会辜负自己的时间、金钱、勤奋与毅力。“如果选择MBA,公司是可以给予费用支持的,但我宁愿自己掏钱到这里读财务。我就是想知道我能学到什么,港大ICB财务与投资管理专业的设置,与我对知识的期望是比较吻合的,我愿意去尝试。实践证明,在港大的学习令我收获颇丰。” 梁琛表示。

在梁琛看来,港大研究生的学习可以用“两成在课堂,七成在课外,一成在将来”来概括。具体来说,如果我们每个学习者从港大获取的全部知识构成是100%的话,老师现场授课可以直接给予20%,学生课后通过消化吸收老师讲义,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至自选案例,再以清晰的脉络和恰当的语言将自己的思考完整呈现为一篇论文,这个过程可以收获70%,还有10%成为隐性索引留存在大脑中,当未来遇到某个挑战时,学生能追溯当年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展开新一轮学习研究。

框架思维 收放自如

谈到港大ICB的课程对她的启示,梁琛特别强调了形成“框架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前提到框架性思维,总是能令她联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代理监狱图书管理员Rad(摩根-费利曼扮演)说的那句话:“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它们,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也因此,梁琛曾一度对壳牌的管理方式和用人方法心存疑惑甚至有所排斥,认为框架性思维就是僵化、没有创新和缺乏独立思考的代名词。可是在港大的学习过程中,她却通过“做作业”完成了对自己框架性思维的建立,并乐于见到自己的改变。因为她发现,框架性思维能够把零散的复杂的或繁琐的信息放进一个整体框架中去思考,从而可以发现哪些环节是缺失的,哪些环节是存在但并没有发挥应有价值的,再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这令她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更加简单。

梁琛举了个例子,为我们分享了如何利用框架性思维来理解“平衡记分卡”这个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这个概念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公共部门,如政府;私人部门,如法人,甚至某个具体家庭或个人。这样我们就有了第一层框架“平衡记分卡”,以及第二层框架“公司、政府、家庭”。

接下来再看看这个概念包含哪些方面,并如何应用到所提及的这些单位?平衡记分卡一般包括财务表现(Financial Metrics)、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客户关系(Customer relationship) 、人员发展(Learning & Growth)。针对公司,这四个板块可以应用在短期(年度或季度)对经营及管理业绩的考评,直接影响每个在岗人员的奖金计算;也可以应用在长期(五年甚至十年)对战略规划实施的评价,直接反映对股东投资的利用是否高效,股东价值的增长是否够大。大家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就不多举例了。再来说说国家,GDP的变化绝对是财务表现,而精简机构和政务公开可以归类为业务流程,医疗和社保可以算是客户关系,而教育则毫无疑问属于人员发展。最后说说家庭,日常收支和理财盈亏是财务,家务分担和人手调配是流程,敬老爱幼是客户,学习和工作是发展。这样我们就有了第三层框架。

“层层剥茧,再提纲挈领,这就是框架性思维。对于我这样一个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还要坚持母乳喂养的80后新妈妈来说,维持记分卡的平衡更加至关重要。”“网上曾一度热传的 ‘儿子三十岁前不结婚该判刑’的那位老大爷,他的儿子可能就过度关注财务和发展,以至于在流程和客户方面失了大分。其实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下,我们都有机会收获工作和生活上的平衡,想不想要这样的平衡,关键在自己如何看待‘舍’与‘得’。就我观察,壳牌内部有经过层层选拔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员工,无论男女皆工作出色,而且很多都是在三十岁前就把嫁娶问题给解决了。而我们港大的同学们,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男人女人们也很多。我相信他们的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但他们都展现出了作为记分卡平衡高手的能力,是我学习的榜样。” 梁琛笑着总结道。

统筹规划 事半功倍

在选择港大进行研究生学习期间,梁琛依然坚持参加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的考试,并顺利通过两门运营级和一门管理级考试。

为了将时间效用最大化,梁琛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统筹规划。在2011上半年考完CIMA的“Performance Evaluation”,可以为下半年港大开设的“投资管理与量化工具”和“资本预算与分析”课程打下知识基础,2012上半年港大的“信息系统与优化管理”和“知识管理与企业增值”课程又可以为下半年CIMA的”Enterprise Operation”考试做预热,而两年的项目管理工作实战又为2013年顺利通过CIMA的”Enterprise Management”考试进行了非常棒的铺垫。将中国的实践融合西方的理论,让工作的实践贯通书本的理论,梁琛利用短时间,取得了大进步。

享受学习 不亦悦乎

港大ICB对于梁琛来说,不仅是进修那么简单,更是重新体验回到校园时光的宝贵经历。第一门课程的小组作业,让她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的第一门课是陈健行博士的‘财务与投资管理透视’,我们小组经过集思广益和统一思路两轮讨论后,终于选定主题,并出色地完成课堂陈述。接下来就是规划任务和阶段,课后分头去做。那时电话、邮件简直连绵不断,每个成员的进展或问题都会及时与小组同伴分享,每个阶段结束后还要集中讨论一次,一个月里我们集中讨论了三次,还有一位同学是专程从山东赶过来,大家都非常认真。讨论的时候,有意见一致的,也有争论不下的,但我们最后都能找到解决办法,那种集体学习的氛围特别好。”回忆起当初的经历,梁琛眼中闪过无法掩饰的兴奋神情。港大ICB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她的内心重归平静,回到纯粹的学习状态,并持续享受学习的乐趣。

梁琛是一位终身学习理念的信奉者。她偏爱纸质阅读,尽管职场奋斗多年,仍然一直保持阅读和学习习惯。作为一个一岁多宝宝的母亲,她希望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严格自律,言传身教热爱学习,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梁琛的身上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 “学习、掏空、再学习”的过程,更看到了她的快乐。“我希望港大ICB能一直保持自己专业的价值精髓,并维护好质素保证体系。”采访即将结束时,梁琛表达了自己对港大ICB的期望和祝愿。
 

alumni photo
  

关于港大ICB学员故事:

学无涯,习天下。多年来,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在内地培育逾5000位企业精英,他们中不乏热情澎湃的自主创业者,不乏身在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和掌舵人,在这里他们与志同道合的同窗,一起体会终身学习的快乐,也在这里的每个人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如果您愿意分享自己和港大ICB的故事,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Wendy Shi
邮箱:wendy.shi@hkuspace.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