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十周年特别策划】循心寻源 | 蔡泓斌:治病救人是我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返回

2020年4月14日 | 循心寻源

 

蔡泓斌
香港大学SPACE企业研究院
医疗健康产业管理(HCM)4班
三博脑科医院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常务副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20年金融行业工作经验,5年房地产项目管理经验。担任副总裁、总裁职务17年,管理员工1500人。2015加入三博,目前担任三博脑科医院管理集团董事、常务副总经理。三博集团下辖6家医院,其中,5家运营医院,1600余名员工,开放床位数1600余张;1家在建医院,设计床位600张。其中首医大三博脑科医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直属医院(第十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学院三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外科)建设单位、国家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
 

作为中国医疗改革的产物,三博脑科医院管理集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早已成为民营医疗的标杆。三博“学院型”医院的发展模式,也向业界证明了民营医疗走高端技术路线的可能性和巨大潜能。“下一个十年,我们这代三博人会做好全国布局,为下一代三博人奠定扎实的基础。”对于未来,蔡泓斌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三博必定能够基业长青,为更多病患带去生活的希望。

循心 · 技术向善是济世救人的底气

蔡泓斌曾深耕金融领域,也曾进军房地产行业,在即将迎来“知天命”的年纪,他选择跨界民营医疗领域,用专业实力和发自内心的善意去消解那些病人的切肤之痛,“三博”就是他施展才华与坚守信念之地。

“你知道‘三博’是什么意思吗?”当年这家医院的创始人除了现任董事长张阳,还有三位神经外科专家栾国明、于春江、石祥恩,于是人们推测这三位专家都是博士生导师,故而命名为“三博”。如今,蔡泓斌告诉我们,三博的真实含义是“博医、博教、博研”,其内涵就是要打造一个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三者结合的学院型医院。

“博医、博教、博研”是三博的发展目标,作为曾经的投资业内人士,蔡泓斌非常清楚,民营医院既是资本密集型,也是人才密集型,而克服民营医院人才短缺的软肋正是三博要应对的难题。他说:“三博要能够实现股份化的一些东西,真正让专家教授们感觉到这是‘我’的医院。我们是在一条船上,大家努力要把医疗做好,把病人服务好。”理念与实践协调一致,结合以往在金融界摸爬滚打得来的宝贵经验,三博使得团队中的每个人与这个集体同呼吸,共命运。

2005年,三博申请成为了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点、博士点,并于2010年正式被纳入首都医科大学科研教学体系。由此,三博突破了发展瓶颈,在科研立项、申报科研资助资金、医生职称评定等方面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报告世界首例枕叶起始的恐惧发作癫痫;获得科研项目及课题10项、资助经费2522万元;发表论文65篇,含核心期刊文章25篇,SCI收录文章36篇 ……每到年底,蔡泓斌总能听见一长串的成果汇报。“临床、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保证了我们在整个神经外科领域处于第一梯队行业。”言谈间,他底气十足。

技术是民营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蔡泓斌认为,民营医疗机构一般走两种路径,一种是服务型,一种是技术型,而三博选择的是“先走技术路线,同时拉升服务路线”。这种选择不仅仅是源于创始团队的精湛医疗技术,更在于搭建一个平台,以“技术向善”的理念吸引更多优秀的医生。

在三博,技术向善是大家共同的理念。在日常管理与培训中,蔡泓斌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尊重医务人员。因为医务人员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他也就会更好地尊重患者。”实在的言谈,透露出朴实的价值观。

除了尊重,三博还在医院里提倡协作与开放,要求所有员工都能够与他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从内心去释放善意,给予他人最真诚的关怀。

在三博,大部分病患都是在其他医院求医无果后的疑难病例,这一方面说明了手术难度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极重。比如,在三博做开颅手术,80%以上都是四级最难的手术。但因有精湛的医术支撑,病人通常在做完手术、留观没有异常后,就会被直接推回到了病房,并根据恢复情况尽快办理出院手续。

“只要一进ICU,每天就是成千上万的花销。大家心里都有种慈悲为怀的感觉,都不忍心让患者再花更多的钱。”蔡泓斌说,技术的提升,能够给患者省下更多医疗费用,这也是三博“以高端技术服务普通百姓”定位的最好诠释。

民营医院的生存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此种观点在医疗界和投资界众说纷纭,而三博从未动摇。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蔡泓斌曾语重心长地说:“从国家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政策开放,民营医院有希望能够和公立医院在一个起跑线上起跑。那么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一定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民营机构的效率也好,服务质量也好,我相信一定会达到高标准、高质量,我们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
 

寻源 · 半生激荡成就万丈雄心

在进入三博脑科之前,蔡泓斌曾有过波澜壮阔的经历。

1989年,蔡泓斌从山东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银行工作。5年后,他以踏实的努力迅速晋升为处级干部。少年成名,平稳安逸,“可我感觉已经碰到了天花板。”不甘心一辈子平庸如此的他,在2003年进入了天津证券,担任行政总裁。

好景不长,2007年中国证券业经历了寒冬洗牌,这一年也成了蔡泓斌人生的分水岭。大浪淘沙之下,成为时髦的创业者。路灯下的孤胆英雄,冷暖自知。多年以后他感叹,再没有什么能难过创业的第一年。但他也感恩改革开放的馈赠,他说没有这个时代下的中国,就没有来到北京的他,就没有在香港大学SPACE企业研究院(港大SEA)学习的他。激荡过后,蔡泓斌雄心勃发,又在全国四个省做了六个项目,正式进军房地产行业。

在蔡泓斌身上,似乎天生就有很深的“匮乏感”。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需要,因为不了解这个行业,你就要去通过学习来了解。“我做房地产开发的时候,意识到地产开发本身它有一些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我就去清华建筑学院读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去清华紫荆管理学院,又去读了房地产开发管理等等。”他的人生哲学有贯穿始终的底层逻辑,认识到自己对一些事物的无知,进而去学习了解,填补知识体系的空缺后,再深度思考,如何不受行业限制地自如运用。“就像管理科学的很多方式工具都是一样的,我要去学习他们的个性与共性。了解之后,我会想管理科学这些工具,我在医疗当中怎么来运用?”

蔡泓斌想把优质的医疗技术送到老百姓的门口去,让老百姓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得到更好的服务,他已经在筹谋未来10年医疗事业的发展,他说三博有一天也要走出一条国际化的路径…并没有什么人把这些担子压在他的身上,而他却说:“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以人为本 刻骨铭心

“我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出我期望的水平来!”不学习就感到落伍,今天的眼光要看到未来十年的征途,把“终身学习”当作性格的蔡泓斌成为港大SEA的校友是偶然中的必然。

“我去港大SEA是自己愿意去读的,不是公司指派。”所以,不管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还是请假、调休去学习,他风雨无阻,从不缺席,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管理者,首先是管理好对自己的认知。

蔡泓斌曾在学习期间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体会颇深。“我们能够看到国际上一流的医院、医疗机构和医学研究机构,了解他们是怎么运营和管理的,不但开阔视野,对未来运用到管理中也有极大的帮助。”

“罗老师总是激励我们要以人为本、慈悲为怀,要做全人医疗。”谈起课堂上的见闻,蔡泓斌显得很是兴奋。他说,相比于严谨的学科知识,医疗健康产业管理(HCM)课程给他最大的感悟就是“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这是港大SEA给予他的最深烙印。他还记得当初上课时,老师曾拿出一张照片讲述了一个雁荡山老人的故事。如今,这张照片被他珍藏在自己的钱包里,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怀着医者仁心的善意。

“能救人的,只有人。”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一句台词说出了蔡泓斌的心声。从十多年前下海创业一路走来,蔡泓斌从混沌丛林中脱颖而出。如今,挥手告别金融与房地产这一炙手可热的领域,他决心要在医疗领域实现新的人生目标。这次,他要用善良去催生更强大的生产力,给这个世界带去更多的“治愈”。

 

【2010 — 2020】
循心而为以新生不息 寻源而归以锚定未来

十年时代变迁,十年笃定前行,十年创新蝶变。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的诞生与成长,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与商业文明的进化演变 。值此十年,我们追随学院发展的地缘足迹,纵贯跨越全国多座城市,踩着时代跃迁与商业创新的脉动,寻访老友,邀约新朋,开启一次遵循内心,寻找源点的独特旅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