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昙花一现vs.流行趋势:变局下的科技潮动 | ICB视野第4期精华回顾
返回2020年7月28日 | ICB视野
2020年7月9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Fii)前首席战略官(CSO)姚忠佑先生与香港大学SPACE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商业学院(ICB)暨企业研究院(SEA)创院院长刘宁荣教授做客第4期【ICB视野】,就“变局下的科技潮动”展开深度对谈。
姚忠佑先生(左)、刘宁荣教授(右)
| 刘宁荣教授
各位校友、各位朋友晚上好!
新冠肺炎蔓延长达半年之久,短期内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它会从我们星球上消失的迹象。全球第一波疫情依旧在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流行,也丝毫没有出现能够被控制住的可能。更棘手的是,第一波疫情尚未结束,第二波疫情已在北京、首尔、东京卷土重来,特别是最近香港无法追溯传播源头的确诊者突然大幅增加,导致香港开始进入第三波疫情。
无疑,这次公共卫生危机堪称一场世纪大变局,给我们的发展制造了危机,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转机。那么,危机中有何转机呢?
疫情中和疫情后,我们感受到的两个最大的变化是宅经济的发展以及宅办公的流行。疫情对产业的冲击加速了企业数字化与远程工作的普及,进而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后疫情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在线会议,有时候甚至因为在线会议日程的饱和而没有了回到办公室的必要,这或许将改变传统办公的概念。
同样,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冲击,在许多国家封城以及保持社交距离等相关措施的约束下,民众待在家中进行休闲、娱乐、购物的时间愈来愈多,与在线零售相关的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比如,影片、游戏等在线需求都大幅度增加,疫情使得宅经济热潮升温。
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场危机是否会成为发展的催化器?后疫情时代,移动办公将成为新宠还是昙花一现?新科技如何催生企业管理的新模式?2020年是否会成为企业疏散化与分权化管理的新元年?远程工作这一新趋势使得视频会议协作软件的需求大幅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会因此加速发展?17年前的非典疫情让刚刚起步的网上购物成为新的生活方式,17年后的新冠肺炎又将催化出何种的新生活方式及新的行业模式?E教育、E健康这些流行的新事物是否会成为新趋势?在线教学、远程诊断开始流行,新冠肺炎是否能够催化教育创新和医疗创新?这场危机是否能够成为物联网、大数据、工业4.0进入全新快速跑道的加速器,并且给工厂制度化、基建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契机?时下热议的ABCD四个领域(分别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以及无人机)是否会有新的飞跃成长呢?这场危机是否能够成为可持续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助力器?中国的新基建是否会助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伴随着这一系列问题,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富士康前首席战略官姚忠佑先生,和我们分享他的真知灼见。
| 姚忠佑先生
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
早在3月份,我就认为疫情是暂时的。科技的发展往往是由市场和基本科学的研发来带动,所以,虽然疫情会对科技应用方向以及应用层面产生影响,但不一定会对于科技趋势本身造成影响。也许,三个月前我们还有很多未知数,可今天我几乎可以确定我此前的构思是正确的。
今天,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些影响科技趋势的动力,以及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科技趋势的案例。需要说明的是,我今天并不是要在这里预测三年以后哪些科技会成功,而是希望能够以各方面的分享来启发大家对科技趋势的看法,让各位能够自己获取对未来科技趋势的结论。
1、影响科技潮流的因素
我经常跟初创业的年轻人说,并不是科技带动市场,而是市场带动科技。有的人认为只要有好的科技就能够成功,公司就可以上市,其实并非如此。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在对市场有相当了解的基础上才将产品推出,以满足市场需求。30年间,我只看到过苹果电脑的乔布斯做到了以科技带动市场,而这一点,连微软的比尔盖茨都未能实现。
市场要与科技相结合,影响科技潮流的因子包括人口分布、商务行为、世界局势和科学创新。科技提供的便捷和高效往往可以改变商务行为,世界局势对于市场的消费能力也有着极大影响。
2、人口是影响市场最主要的因素
人口、科学、商务行为、世界局势等因子在不断变动、相互影响,而其中最重要因子则是人口。世界人口数量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如今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口的成长对能源有着巨大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唯有创新人类才有可能永远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1961年时人口密度还不算太高,可短短50年后,基本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已经住满了人。过去50年间,全世界人口的增长点集中在亚洲,这个结果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市场的成长带给了我们大好的机会,但同时,现在我们对这块土地的消耗和污染,也将对我们的后代产生长远影响。
3、人口老龄化使医疗资源需求增加
过去20年间,基于各项科技、物流、医疗的进步,我们的衣食品质高、医疗资源好,人类平均年龄突然爆增了十年到二十年,香港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寿命——87岁左右,【1】而且这个趋势也将持续下去。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有机会活到一百岁,虽然这是一个听起来很好的趋势,可这也将带来非常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预估2050年会有将近100亿的人口,然而这个预估并没有考虑到突然增加的平均寿命。所以,未来30年人类对各类资源尤其是医疗资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多种多样的科技,让我们既可以活得久且可以活得好。更重要是,当我们百岁时,我们的思维依然能够保持清醒。
4、科技普遍化使能源需求倍数增加
不仅能源的需求与人口的增加成正比,现代科技的应用对能源的需求更以倍数在增长。过去五年里,最火的科技之一是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当我们在庆祝谷歌电脑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该电脑所消耗的电能相当于一座小发电厂。此外,现在市场的取向让大多数人口集中到了城市,全球都市化对环境的严重影响不言而喻。
5、历史上改变大趋势的科技因素
我们在思考未来科技趋势时,首先来看一下人类历史上科学的发现或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过哪些无限影响。
20万年前,火是人类文明发展最为重要的开端。在历史上改变大趋势的科技因素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包括:第九世纪发明的火药,它在数百年之后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方式;1834年,如果没有冷气与冰箱的发明,那么今天就只能吃到方圆十公里之内的肉和蔬菜,更不要提冰激凌了;还有,1895年X光的发现,创造了现代医疗方式;此外,2007年智能手机出现,而如今我们人人至少拥有一台智能手机。
非常重要一点是,很多科技和科学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科技发明到影响人类生活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例如,60年代就已经有了互联网,由美国政府投资,连线世界各地的科研和学术单位来使用。在当时,互联网的使用界面非常难用和复杂,一般大众根本无法使用,直到90年代Netscape浏览器的发明,才让互联网实现了大众化。所以,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投资时期的拿捏显得尤为重要的。
在搜索引擎领域也有同样的案例:谷歌并不是第一家搜索引擎公司,而最初的搜索引擎公司现在都已经不存在了,最后只剩下谷歌,这并不是因为谷歌的科技好,而是因为谷歌创造出了成功的商业模式。类似的案例还有脸书:在脸书之前有一家公司叫MySpace,但最终脸书发展起来了,MySpace再也不被人们记得。
由此可见,你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十年后、二十年后你依然能够成功。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包括谷歌、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在内的全球十大科技公司,二十年前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存在。唯一例外的是微软和苹果,而这两家公司在70年代之后,过去的30年间都曾经经历过至少一次几乎要破产的时刻,它们完全是通过再次创新才存活下来。
6、近期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近阶段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首先,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内在强化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科技的开发,这非常重要。近年来,中美双方贸易的竞争的确对全世界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我认为这对于国内科技的开发还是具有正面影响的,而且在很多方面我们都有机会在科技创新上再次实现跳跃式进步。
例如,上个月中国刚刚完成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虽然比美国晚了二十年,可是我们所用的科技却超越了现有的导航系统。此外,我们现在还拥有全世界最长、覆盖最广的高速铁路以及世界领先5G技术。每次我带欧洲或美国的朋友去深圳上海时,他们都无法相信我们只带手机不带现金就可以出门。不仅如此,现在医疗技术、生物科技、无人驾驶和其他需求领域。我们都有机会再一次实现跃进式进步。
在过去短短几个月内,新冠肺炎疫情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不过,我认为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有限但不可忽略的。几周前,我跟一位美国朋友聊天时得知,他在帮客户重新设计办公室,我认为其设计方式将会对未来的商业不动产产生长远影响。
在科技领域方面,摩尔定律又开始了【2】。不过,这次不体现在CPU领域,而是体现在人工智能AI处理速度上。几年前谷歌战胜围棋冠军的电脑尚且需要一座小型发电厂加数千个体积非常庞大的GPU。几年后,同样容量的人工智能、AI处理能力却可以出现在你的手机里。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iPhone,其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60年代的大型电脑,通讯方面也实现了倍数成长。今天,我们看到了5G的开端,而6G已经在设计当中,其速度又会倍增,而且它的耗电率还会降低。
目前我们不需要看6G,光是看现在的5G,未来有很多应用都是我们现在无法设想的。比如我的小儿子从来没有看过CD或DVD,他会从网上看影视剧,而我完全无法想象20年后他的儿子又将会以何种方式来工作、学习以及看电影。
目前,全球物流的需求和方式正在重申,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人口老化对于我们现有的经济结构、城市基础建设和医疗系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不容忽视的是,水和环境资源的缺乏将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最后我们还是需要通过科技的创新来解决此类问题。
7、疫情前的科技趋势
疫情前,各领域的科技发展如火如荼: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电动车、无人驾驶逐步上路;金融科技也一直在创新;从基因编辑到细胞免疫治疗再到干细胞治疗的生物科技在这几年间也有了非常重大的突破......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各方面自动化都有了巨大进展,智能物流、工业生产线也变得“聪明”了起来。
8、疫情后的科技趋势
疫情后,我认为基本趋势是相同的。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是我们习惯上的改变。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工作学习玩耍都变得不一样,可是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而是科技应用层面上的改变适应了我们习惯上的改变。
9、疫情短期对科技应用的影响
最近,虽然在家的时间特别多,但传到我信箱的投资方案并没有减少。唯一不同的是它们均与新冠有关,包括研究疫苗、关注感染后对肺或其他器官长期的影响,甚至是与新冠有关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方案等等。
这让我回想到过去不少昙花一现的科技热,无数的发明家、工程师和投资人一窝蜂地投入,结果却是一场空。如同八十年代的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和生产线自动化,当时有大量人力金钱的投入,结果那些公司现在都消失了,最有名的是当时的王安电脑。
值得注意的是,八十年代失败的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现在都回来了。虽然在当时这些科技并没有成功,但其理念却是正确的,只是八十年代技术尚未匹配。比如,深度学习的科学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产生,但当时的计算能力却不够强;再比如,当时王安电脑的确非常好用,可惜解析度够高的荧幕在20年后才实现普遍化。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或许是有些道理的,大疆就是最好的案例。如果你将大疆无人机的技术一一拆解,不见得每个技术都是创新的。可大疆偏偏占尽“天时”,它所用到的平衡仪、飞行器、摄像头、无线通讯等科技都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也占尽“地利”,大疆的产品有需求市场;同时,大疆还占尽“人和”,它有非常好的团队能够整合其需要的技术。当然,有“天时地利人和”还不够,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掌握机会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目前,我能够看到唯一在疫情中得到发展的市场就是视频会议,比如Zoom、谷歌会议、腾讯会议等等。由于大家隔离的时间已经够长,我相信各位都已经发现即便视频会议不能完全取代面对面以及握手得来的信任感,但已经有七成到八成的会议是可以被视频取代的。
科技对于航空、酒店、办公等不动产的长远影响不可小觑。至于线上游戏、视频流爆发,我认为只是暂时的。等到疫情和缓一些,小朋友们还是要去海洋公园或者迪士尼乐园;现在的虚拟现实也无办法取代飞到马尔代夫海滩上晒太阳的体验。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衣食住行已经彻底被改变,比如戴口罩。部分线上行为也绝对不会回到实体经济,主要是线上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效率。几天前,我与一位长我二十岁的老大哥吃饭时,他太太不停地跟我太太探讨她的新发现——线上购物,在此之前这位太太只去有人服务的精品店。可未曾想,她在线上买上瘾了,不想再回到线下购物。这个改变将会加剧实体经济和线上经济相结合,而且必须要达到符合客户需求的新的平衡点。
我们再回到科技趋势。趋势不变,可是与健康安全、个人安全监控、降低人跟人接触有关的应用会加速且加强。不过,其实有很多应用是不需要高新科技的。比如,将一般的门全部改成我们不需要碰到门把手的自动门,这并不需要用到AI和5G技术。
10、疫情长期对科技应用的影响
我认为,最大的影响将会是各国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最短时间内建立某种健康安全网。现在已经能用更精确的穿戴传感器来收集个人和群体的生命数据,再通过云计算分析,用AI建立模型,实现及时提出警报和应对建议。
目前已经有一家麻省理工学院出来的AI公司,已经结合临床等级的穿戴装置初步建立了模型,能够在无症状的病人病发前提出警告。如果真的可行,这将对疫情防控有所帮助。在此之前,这家公司所建立的模型是应用在预测心脏病领域,能够在心脏病发作两到三天前提出警报。
个人健康监控也将成为趋势,我希望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我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可以提前获知心脏病或中风的发作,那这将会彻底改变现有的医疗方式。同时,各类降低人与人接触的应用也会被提前接受,比如无人驾驶、无人物流等。最近,我就在香港时代广场看到过一个清洁机器人在大堂前独自游走进行消毒。
刚刚提到过的远程会议,会降低商旅和实体办公室需求,这对航空业、商务酒店将会有长期打击,商用房地产的需求也会极度降低。
11、其他可关注的科技
我们在思考各方面的科技趋势时,必须要考虑到其他可以关注的科技,同时也必须要考虑到现有的科技优势,已经能够在现有合计优势上建立的应用和商机。目前,中国是5G网络的先锋,我们的高速铁路覆盖率全球第一,这项基础建设能够支持相当大的商机。
国家也在强化基础科技投入,包括半导体、通讯、先进材料、AI、云计算以及医疗器材本地化。目前国内所用的医疗器材有六成到七成依赖进口,本地化将降低极高的进口成本。生物科技投入也可能在医药、医疗以及细胞治疗中取得关键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在医疗技术、生物科技、无人驾驶和许多其他领域,我们都有很大的机会能够再一次跃进。
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有幸活在各种先进科技交界的时代,疫情带来的动荡只是短期的,而且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
Q&A
| 刘宁荣教授
非常感谢您非常丰富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发展趋势。
今天晚上有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您刚才提到,过去几年引起注目的高科技企业,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并不存在。最近的华尔街以及香港金融市场涌进了不少高科技企业,那么,在未来三到五年,什么样的高科技公司可能会出类拔萃、引人注目呢?
| 姚忠佑先生
在整个市场里,我觉得未来三年到五年,在AI上会有持续且相当大的突破。AI在过去的三到五年间,其实有点是被吹捧得过于疯狂,很多人认为AI能解决任何问题。事实并非如此,AI就像此前的很多科技,经过了刚开始的一头热,会有很多公司在未来三年被淘汰。而存活下来的AI公司,将会有一部分专注做AI本身芯片,一部分会发明AI本身基本运算方式。现在的深度计算的运算是目前最好的方式,可是运算里是否能够再优化,是否能够把AI从云端带到边缘,让AI不只在线上,而且在没有连接到网络上的时候也能使用,这一点非常关键。
比如,我们在很多无人驾驶公司的广告介绍里都会看到汽车需要接到云端上。而大家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手机拿到某一个地方就收不到信号了,汽车是同样的道理。当AI信号断掉的时候无人驾驶的汽车怎么办?AI是不是能够在线上和线下同时以高效且聪明的方式使用,这才是关键。现在无人机里面的AI也基本上需要通过网络传达,可是当你的无人机飞到网络覆盖不到的地方怎么办?它是否能够自己找到飞回来的路径?这些需求都非常重要。
AI在硬件、运算方式、运算的优化以及应用层面,在未来三年到五年会有非常大的突破。由于疫情的发生,让全世界对于健康的概念只会越来越强。我认为,原本AI在健康医疗尤其是个人健康管理上本没有那么多应用,现在却被大家投入了更多关注。就我个人而言,到我们这个年纪都希望能随时随地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我能够提前掌握我的身体状况和身体变化,假如接下来三天有可能会突发心脏病,那么我自己就能够先做调整,而不会真正等到心脏病复发。
我们来分析过去这十年里的科技创新公司,会发现市场上的IPO其实跟二十年前比起来已然少了很多,而很多新的公司在还没有变大之前,就已经被谷歌、苹果、脸书等公司并购了。
另外一个领域是医疗。相信大家对CAR-T、CRISPR(即基因编辑)这两个词已经非常耳熟了,大家不要认为CAR-T与CRISPR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大量的医疗问题,其实大概在三年内都不太可能会看到太多结果,可是五年、十年CAR-T和CRISPR将会对整个医疗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 刘宁荣教授
我也非常同意这次危机可能给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冲击,包括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以及网上药店等都得到了关注和快速发展。我们再来看一个校友的问题:在这次新冠肺炎期间,我们看到了中国和美国经济脱钩,最重要的问题是美国看到了高科技的发展前景,这种发展前景使得经济脱钩有了可能。企业回到美国之后,最大的问题是美国的劳力成本太贵。那么,如果机器人可以大量应用到美国的制造业中,是否会加速美国以及欧洲其他西方国家把工业制造回流到本国?
| 姚忠佑先生
中国跟西方制造业上的脱钩,我认为并没有那么容易。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双方合作对世界是比较好的,不过国际政治上的发展也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
我觉得机器人、工厂自动化,绝对能够降低欧美制造的成本。可是最大的问题并不在制造成本,而是在整个产业链。我们以iPhone的生产为例来分析:现在富士康已经是在美国建设非常大的组装厂了,但是,iPhone内部用了很多小组件,美国不可能把每一个产业链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复制回本土。十年、二十年或许可以实现,但至少现在五年以内不可能发生。目前的国际局势让整个制造业在短期内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 刘宁荣教授
过去的二十年里,美国有了谷歌,中国就有了百度;美国有了Amazon,中国就有了阿里......这是一种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复制,如果目前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所谓的全球化出现了问题,会不会让未来所有科技都形成东西两边完全割裂的局面?还是说,技术本身大家依然可以继续复制和使用?
| 姚忠佑先生
目前科技的发展以及通讯基础的建设,的确在朝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上述问题中的两边割裂局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就像二十年前的电视,日本有日本标准,欧洲有欧洲标准,美国有美国标准,而在欧、日、美以外的每一个国家,就必须要去选一个标准站位。我认为,在6G阶段,整个通讯网有可能会走向几个不同的标准。
同时,我没有那么悲观。我们回看4G早期,很多国家用的4G频率是不一样的,早期的4G时代,在美国买的iPhone无法在意大利用,因为频率对接不上。可是今天无论你是买小米手机还是买iPhone,里面的芯片可以同时支持各个地方所用的4G或者是LTE的频率。所以,即便以后每一个国家的基础网络会选边站,但终端机器可能也会同时支持两个不同的标准。
| 刘宁荣教授
我也同意。中国在5G技术方面发展迅速,美国为了发展5G技术也必须跟华为进行合作。刚才提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可能会出现两极。那么,两极里面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导致贫富悬殊变得更为严重?高科技发展虽然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但恰恰是高科技的发展又使得贫富悬殊越来越大,您怎么看这种趋势?
| 姚忠佑先生
目前,贫富距离还是朝着逐渐拉大的方向发展,而且我觉得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原因很简单,这跟现在的AI技术有相当大的关系。现在基本AI科技并不是决定AI强与弱的关键,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拥有非常庞大的数据量。美国的AI竞争方面,苹果已经输了,因为其数据没有谷歌多,苹果的数据没有Amazon多。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小的科技公司已经越来越难存活下去,除非你能够依附在某个强大的公司之下,否则独立的科技公司很难生存。
在亚洲也一样。腾讯、阿里巴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这不是任何人能够阻止的,所以,我认为AI技术的存在方式只会继续拉大贫富差距。
| 刘宁荣教授
我也同意。中国在5G技术方面发展迅速,美国为了发展5G技术也必须跟华为进行合作。刚才提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可能会出现两极。那么,两极里面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导致贫富悬殊变得更为严重?高科技发展虽然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但恰恰是高科技的发展又使得贫富悬殊越来越大,您怎么看这种趋势?
| 姚忠佑先生
目前,贫富距离还是朝着逐渐拉大的方向发展,而且我觉得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原因很简单,这跟现在的AI技术有相当大的关系。现在基本AI科技并不是决定AI强与弱的关键,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拥有非常庞大的数据量。美国的AI竞争方面,苹果已经输了,因为其数据没有谷歌多,苹果的数据没有Amazon多。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小的科技公司已经越来越难存活下去,除非你能够依附在某个强大的公司之下,否则独立的科技公司很难生存。
在亚洲也一样。腾讯、阿里巴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这不是任何人能够阻止的,所以,我认为AI技术的存在方式只会继续拉大贫富差距。
| 刘宁荣教授
最近我们看到因为香港的问题导致中美之间冲突越来越紧张,其中一个大家会担心的问题是,美国到底会不会使用美元作为杀手锏,来对香港及内地执行制裁。那么,您怎么看科技对金融业的影响?如果人民币无法在短期之内取代美元,那么数字货币能否成为主流?中国是否可以用数字货币取代美元?
| 姚忠佑先生
其实,所谓的Digital Currenty(数字货币)是否能取代现有货币,我认为是比较困难的。到目前为止,无论是Bitcoin(比特币)还是其他数字货币,一直都没有成为主流。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没有强大的政府支持,而大部分中央银行跟数字货币其实是竞争关系。但中国不一样,中国现在相当于把国家力量放在数字货币上。因为你可以看到,今天的国内,其实真正的纸币已经消失了,大部分的货币操纵在两个公司手里。所以中国的电子货币是否能够变成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我现在持怀疑态度。我认为国内在短期内要把数字货币做起来,首当其冲的不是美元,而是腾讯支付以及阿里支付这两家公司。
| 刘宁荣教授
我想通过这次疫情,不同的行业可以发现科技发展的新机会,但对任何企业来讲,我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可能都有共同点:如何去把握供应链风险管理?如何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并且满足他们的需求?还有,如何通过科技的发展进行更为有效的企业应用管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很遗憾,今天时间过得太快,我们没有办法请姚先生跟大家做更多分享,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再次邀请到姚先生,谢谢。
备注:
【1】日本厚生劳动省2019年发表的全球平均寿命统计报告显示,香港蝉联全球男女最长寿的地区,女性平均寿命87.66岁,男性81.7岁。
【2】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