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灰犀牛vs.黑天鹅:金融风暴与投资机会 丨ICB视野第2期 精华回顾

返回

2020年3月31日 | ICB视野

2020年3月26日,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孙明春博士与香港大学SPACE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商业学院(ICB)暨企业研究院(SEA)创院院长刘宁荣教授做客第2期【ICB视野】,就“金融风暴与投资机会”展开深度对谈。

11

  点击查看回放
 

| 刘宁荣教授
各位观众、各位听众、各位校友、各位朋友晚上好!

如果要选择一个本年度最常被使用的词汇,我想可能是“黑天鹅”。这只“黑天鹅”就是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在2020年出人意料地冲击全球各地,由疫情引发的第一波危机正在引发金融市场的全球动荡。2018年起,“狼来了!”叫声不绝于耳,但只闻楼梯响。事实上,全球金融市场已呈现空心化趋势,愈来越受到政策左右,加之以快速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全球失衡发展,犹如一只灰犀牛一直在旁虎视眈眈。十年一个周期的金融市场大动荡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再延迟后终于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日掉落,血流成河。华尔街股市有如过山车,引发了2008年以来难得一见的股灾,各国政府如何应对,衰退边缘的经济体是否会在失控疫情下雪上加霜?未来的投资机会和战略机遇又会在哪里呢?今天非常高兴请到金融学家孙明春博士做分享,我们将探讨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将会走向何方,未来的投资机会通往何处等问题。

首先非常欢迎您来到ICB视野的直播室。过去两个星期值得未来的金融史浓墨重彩地记录一笔,因为十天之内四次熔断,可以说创造了历史。您觉得这个场景跟2008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 孙明春博士
首先很高兴有机会与各位分享,感谢刘院长的邀请,目前的情况跟2008年是两个不同的方向。简单来讲,2008年是金融体系出了问题,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而心脏就是欧美的银行系统。银行系统——尤其是投行出了大问题,反噬金融系统无法造血,行话叫做信贷条件收紧、金融条件收紧,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次的情况正好相反,是疫情导致了生产活动停顿,金融市场担心经济会发生衰退,甚至很多人认为有大萧条风险,因此提前产生了反应,是经济问题导致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打个比方,2008年是心血管系统出了问题,这次却是全身出了问题。

至于谁更致命,试想,如果心血管出问题,失血可以及时输血,银行“放水”就行了,我们有一句话叫“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2008年金融海啸后,全世界央行通过量宽救市,使得金融问题得到缓解。而这一次,全世界科学家与医学家都在跟疫情赛跑,研究疫苗与特效药,抓紧生产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但直到目前,我们对新冠疫情依然了解有限。现在全世界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新冠疫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条件、科技水平与国民卫生意识不尽相同,所以各国疫情防控力度与效果不一。例如中国内地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如果周边国家控制不力,通过境外输入也有可能产生反复。尤其许多发展中国家医疗条件较差,有疫情大规模扩散的风险。虽然中国武汉、美国纽约以及意大利一些地区也面临这种危机,但我们有能力去应对紧急的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的是发展中国家未必具备这种实力,就有可能采取让病毒自生自灭的消极措施,如果发展下去,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

时至今日,无论是医学界对疫情发展的预测,还是经济学家对经济走向的预测,都有太多不确定性。大家可以看到,过去一个月经济观点的变化有多大。最近公众进入了极度恐慌的状态,很多知名经济学家报出的经济预测令人震惊,包括对失业率、一、二季度GDP预测等。实际上,这些数据并不值得信任,因为身处疫情之中,谁也不知道未来发展进程。往好了说,也许突然出现了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阻止了经济状况恶化。而如果疫情终结遥遥无期,结果可能比预想的更严重。

现在的金融危机不是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能解决的问题,只要疫情得不到控制,再多的“水”注入进去,也只是“打水漂”,周而复始。就像伤口持续失血,输血也只是维持生命体征而已,只有止住了流血,才能开始考虑身体康复。所以目前整体状况比2008年更艰难。当年的金融危机起源于2006年夏天的美国房价下跌,引发了一连串经济问题,相关金融衍生品给投行造成了巨大打击,投行失血反噬实体经济,所以“放水”能够解决上一次经济危机。

而这一次有多困难呢?算一笔账就很容易理解。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刚通过2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2019年,美国GDP为21万亿美元,这个计划花掉了去年GDP的9%。美国财政赤字去年超过了1万亿,现在达到了3万亿,额外增加的2万亿其实并非用于刺激经济,确切来讲与香港特区政府前段时间做的工作一样,叫做财政纾困,本质上是政府为公民隔离期间的损失买单。要是两周之后经济状况没有好转,或者四周、六周之后依然疲软,还得出台新的财政纾困政策。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算2万亿美元够用了,今年生产活动停滞,GDP必然不理想,税收下降,支出上升,原来的1万亿赤字还可能增长。整个算下来,2020年美国的财政赤字最少也得4万亿美元,差不多达到GDP的20%。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市场,只能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目的。而2018年美国政府债务已经达到了GDP总值的106%,去年的确切数据还没有拿到,估算107%左右,再加上20%,就接近130%了。这还没计算刺激经济复苏的投入,只是维生就需要如此之高的资金投入。由这个问题衍生开来,2011年国债危机的欧洲五国(PIIGS)①中的意大利、西班牙等都需要大力刺激财政,而他们本来就背负着高昂的债务负担,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所以疫情影响的不是两三个国家,世界各国都急需振兴经济,却囊中羞涩。
 

| 刘宁荣教授
感谢孙博士的分享。所以本次金融危机跟2008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源头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不知道何时结束;第二,受到波及和影响的规模与范围很广。刚才您提到的2万亿计划,美国参议院已经批准了,众议院还没有批准。昨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桑德斯的发言导致了股市下跌,一个半小时之后,美国股市即将开盘,因为刺激措施还未获得通过的缘故,期货看跌。从全世界范围看,投入财政纾困的资金已经超过了2.6万亿美元,数字非常庞大。2008年很多资金投入股市,推动了量化宽松时代的到来。而现在已经进入了无限量化宽松时代,虽然短期的救市可以让出现问题的金融市场保持平稳,从长期来讲,是否反而会加速其空心化进程呢?

| 孙明春博士
其实12年前金融海啸的时候,有很多声音反对政府救市。大家担心所谓的“道德风险”,认为政府无限量宽去拯救的资产和机构是咎由自取。他们在很多年里制造了经济泡沫,因为缺乏监管导致泡沫破灭,引发经济危机,政府救市行为会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大家普遍认为央行会“放水”为投资者兜底,于是将资金毫无节制地投入金融市场。但我认为这次与上次的状况并不相同。上一轮量宽政策救市时,货币纪律约束还比较严格。2011年面对欧债危机,欧洲央行依然做出了加息的决定,直到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退休之后,新行长德拉吉上任才改了政策。在那之后,利率越来越低,投资者不断追求高收益,吹出了巨大的资产泡沫,所以出现了今天的状况。您提到过去几个礼拜出现了4次熔断,状况空前。因为之前大家都是同向交易,都在赌货币政策“放水”,期望可以继续获利。

但是话说回来,我认为金融市场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聪明的投资者会思考风险所在。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促进了比特币的诞生。因为金融危机中,央行发行货币没有节制。政府虽然承诺度过危机后回收资金,但实际上往往并没有真的回收。当货币政策突破了道德约束,货币纪律被摧毁之后很难回归初心。所以民间生成了比特币与之对抗,虽然它存在很多争议,但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有限的货币数量。一个比特币当然没法解决全球货币体系的问题,但可以看到,市场在寻求一个稳定货币。

回到当下的状况,逻辑线已经非常清晰。因为疫情原因,经济急需救助与刺激,需要国家财政政策救市,所以各国都在出台财政刺激计划。庞大的资金从何而来?最后还是中央银行在支撑。各国大量发行货币,相当于全世界再次彻底摧毁货币纪律,虽然一些国家口头上表示会回收资金,但没有期待可能性。结果就是市场会自行寻找下一个出口,大家纷纷寻求资产保值的新方式,很可能最后市场会对全球货币体系产生冲击,具体发展方向需要密切关注。
 

| 刘宁荣教授
所以这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动荡在短期之内很难结束。

| 孙明春博士
我认为动荡是一波一波的。第一轮的动荡基本已经过去了,这一轮动荡是指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导致的爆仓和流动性紧张。各个资产类别都存在很多杠杆,突然之间暴露在风险之下,最先遭受损失的人群需要资金补仓或平仓,这一轮动荡通过央行美联储的无限量宽政策有效降低了风险,黄金与美债上涨,动荡逐渐平复。但后面还有两轮风险。第一轮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跟2008年相似,房价下跌出现链条反应,导致金融体系内的巨额损失。过去三到四周资产价格出现巨大波动,给很多机构造成了实质上的重大损伤,我们无法估计具体数字与人群,这波流动性恐慌过去之后,下一次的恐慌会出现在4月中旬,美股一季度盈利季报开始公布,一些大型投行与金融机构将要公布业绩,那时候,谁遭受损失将一目了然,当然,报表上是否能反映真实经济状况,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2008年的链条反应从2006年底的房价下跌开始;2007年2月,汇丰银行与美国第二大次贷放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出现巨额亏损与坏账;到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正式降临,一些做CDO等信用产品的对冲基金爆仓,卖不掉债券就停止投资者赎回基金。第四季度时,一些大投行也宣布账上有亏损,一开始公布一两千亿,每过3个月再公布一轮更大的数字,最后所有人都震惊了。这次也一样,过去三到四周发生的事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恐慌性逃亡难免发生踩踏。按理来说,投行与金融机构能够避免损失,他们作为资本中介,有必要做好风险对冲,但我认为他们的仓位也不完全是平的。第一,肯定有方向错误的仓位受到损失。第二,哪怕完全对冲成功,如果对冲的两方交易对手里,有一方出现问题倒闭,无法履行合约,对冲还是失败的。所以三周之后再看季报,就能看到谁在裸泳,损失有多严重。这是第二波恐慌。再往后的动荡来源于实体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先出现紧急的资金问题,再出现缓慢的衰退问题,最后再传导影响金融体系。
 

| 刘宁荣教授
2008年经济衰退非常严重,美国连续五个季度出现萎缩,全年度萎缩达到8.4%。今年美国2万亿救市,接近GDP10%。2008年中国也曾投入4万亿救市,达到了GDP的12.5%这个惊人的数字。前不久中金公司在研报中将2020年中国实际GDP增速预测从此前的6.1%下调至2.6%,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中国1976年以后出现的第一次经济萎缩。中国自那次1.6%的经济萎缩之后,40几年里一直以平均9.4%的经济增长引领全球。如果今天萎缩再现,您怎么看待中国未来经济走向?再看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Ray Dalio)认为新冠疫情给美国造成至少4万亿美金的损失,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Bernanke)则认为美国不仅面临经济危机,还可能进入经济衰退;还有人说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将再次来临,我们到底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时代,想听听您的观点。

| 孙明春博士
重复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现在做预测为时过早。疫情还没结束,虽然内地防疫状况较好,新增案例逐渐减少,但依然很难对经济做出准确预测。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外需因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压力,全球多个国家受到疫情影响,出口萎缩,外需恶化将形成对经济与就业的严重冲击,这部分损失暂时无法估量。外需里有一部分叫做加工贸易,外需与进口对冲之后,表观数字看起来影响不大,实际上,制造业负增长将导致失业人口比率上升。所以我最担心的是海外经济状况,全球衰退无可避免,争论的焦点只在于衰退程度,甚至不能排除大萧条出现的可能性。现在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新冠疫情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旦进入失控状况,将会造成全球性的负反馈效应,宏观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哪怕欧美控制了疫情,他们也无法对抗全球经济下行的剧烈冲击。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现在面临的一些经济问题,但欧美国家的许多企业与金融机构呈全球化发展,在新兴市场与很多商品领域有大量头寸。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市场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与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将严重影响本国外债与货币汇率,最终对欧美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冲击,这个冲击可能比当年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影响更大。

还有一个问题是需求暴跌导致供应链条断裂。今天的新闻提到许多农产品出口国停止了粮食出口,原材料匮乏必然对全球生产链产生干扰和破坏。所以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漫长而深远,我们需要有高度的危机意识,正确估量即将面临的困难程度。可能不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有人开玩笑说震完重建可以创造GDP。新冠疫情的传播及相应疫苗研发的不确定性非常高,疫情即使在短期内得到控制,冬季也可能卷土重来,它的特点是爆发期对呼吸机等医疗资源的需求非常高,我们可能需要做好跟疫情长期作战的准备。所以现在难以对未来的经济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只能说,大方向的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 刘宁荣教授
我相信很多观众都特别关心,疫情冲击下未来的投资机会跟机遇在哪?

| 孙明春博士
我们先把短期、中期、长期分开。短期来讲,由于巨大的不确定性,第一轮冲击接近尾声,但是还有第二轮、第三轮动荡。最好的投资方法是“拿”现金和避险资产。当然,前段时间连避险资产都被抛售,所以“拿”现金至少是比较安全的做法。很多人也说“放那么多水”,“拿”现金不是亏了吗?目前“放水”有多大作用还不知道。如果担心钱会因此不值钱,那可能唯一能“拿”的就是黄金。十年前,大家针对量宽与货币纪律丧失,做了比特币。对比特币大家可能觉得太神奇,下不了手。这一轮如果全球央行这么“放水”,我认为不只是普通老百姓和金融机构,连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都要考虑外汇储备的去向。

过去这些年,很多国家的央行,包括中国、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央行都在买入黄金。不管是财政政策发钱,货币政策印钱,整个货币体系都在选择一个替代品。也许五年、十年之后,这一轮疫情影响积蓄的能量可能会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造成冲击。这个时候将体现出黄金的意义。虽然黄金不可能再成为货币,但没有可靠货币的时候,黄金是财富储藏类资产,是没有选择中的选择。

中长期来看,一个可替代的选择是人民币。短期来看,大家要区分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是两回事。我对作为货币的人民币相对更有信心,从全球经常账户来看,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维持连续二十几年的顺差,包括中国和日本,德国都不满足要求,德国只有十几年顺差。这是基本面,是一个国家国际平衡的最基本考量。

从财政角度看,虽然现在中国的地方财政比较吃力,但总体在世界范围内状况较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新加坡的状况相对更好一些,都是能有顺差、有盈余。中国经济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国有资产,许多项目形成了优质的国有资产,包括前段时间上市的京沪高铁。从政府实力来看,中国政府拥有相当的实力与执行力,加上中国的储蓄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遇到灾难的时候,全世界比中国国民更有存底的经济体估计不多。美国大部分人都是“月光族”,两周的Paycheck拿不到就活不下去了,中国相对好一点,虽然有一些困难户需要财政支持,但整体来讲,国家储蓄率与外汇储备都很高。

长远来说,如果下一轮金融市场动荡会冲击国际货币体系的话,总需要找一个货币替代品,黄金肯定是不够的,市场需要稳定的货币作为替代品。在相当长时间里,例如今后十年,甚至不用中国经济达到高增长或中等增长,只要维持稳定增长,人民币就拥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 刘宁荣教授
目前欧美疫情大爆发,成为全球疫情中心,内地疫情反而得到比较好的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风险资金避险和部分产业转移可以考虑内地?有听众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之前的普遍看法认为,美国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将全球供应链向其它国家转移,现在是不是反而要转移到内地?”

| 孙明春博士
我认为不一定,毕竟疫情是暂时性现象。中国跟美国控制疫情的速度可能也就差几个月。美国虽然行动晚,但行动起来之后的势能不可低估。可能有些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在防疫上会花费更多时间,但那些国家本来也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我相信与中国拥有相当竞争实力的经济体都有能力应对疫情。跨国公司发展与企业家做投资都更重视长远利益,现在中国的防疫成果只不过提前了两三个月,因此,短期里不应该做太过乐观的判断。

还有一个风险是疫情的境外输入,中国不能大意。更重要的是,此轮冲击之后,很多国家意识到所谓“制造业安全”问题,在急需某些资源的时候,发现资源不在自己手上,而是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内。近期很多国家出现扣留口罩的事件,这种情况也会让人思考所谓的“制造业安全”。其实以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很好理解,我们经历过饥荒,所以过去四十年一直强调粮食安全。虽然粮食供应过剩,但是就是要保证粮食生产与储备。可能经历了这一轮疫情,有些国家会考虑至少做些备份。
 

| 刘宁荣教授
这点我很同意。这次疫情过后,美国大概感受很深。目前美国缺口罩,甚至向韩国请求支援,却不好意思找中国提供帮助。从防患未然的角度讲,美国也会考虑风险问题。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制造业种类非常齐全,能够达到自给自足。因此我不认为当前的疫情状况会阻止全球供应链向其它国家转移,尤其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很贵,加上中美之间的矛盾等等,肯定很多商家会选择其它国家,包括越南,这点也不是非常乐观。

下面听众提到另一个问题,“疫情期间中国已经印发六千亿新钞,这是否会成为财政刺激方案的一部分,您认为目前中国会通过哪些手段刺激经济回稳?” 这个问题我们都很关心,过去两个多月,中国经济受到重创,尤其是服务业基本损失达到了43%,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 孙明春博士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应对非常正确。面对新冠疫情,政策优先权的顺序是防控疫情为先。疫情一旦失控,全国人民的生命都将面临风险,所以要不惜一切成本先把疫情控制住,国民的生命健康是最重要的。中国政府采取了极为有力的防疫措施,全中国基本上lock down,不只是武汉,宁可牺牲经济保全大局。第二是民生,控制疫情的同时,需要保证中低收入的国民家庭生活有保障,中小企业不能突然垮掉,因为还涉及到社会就业。

第一是防控疫情,第二是民生,或者说是纾困。先托底。第三步再考虑刺激经济。这一轮下来,中国政府应对及时有力,基本上都是在减税、降税、补贴,出台很多政策。货币政策相对微调,做了很多动作,没有像欧美那么大的“放水”,这种处理也是对的。因为防控疫情过程中,实际上面对的不只是需求端减少,供应端也会减少,因为停产停工导致物流链断裂,很多物资供应匮乏,如果“放水”太多,可能导致供需失衡,有产生通货膨胀的风险。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过去两个月同比上涨都是5%以上,达到八年最高。食品类中以猪肉供需缺口最为巨大。如果其他物资也出现短缺,钱印多了,老百姓内需上去,也比较麻烦。

央行的货币支持政策要稍微往后再看。如果让大家太早开工,经济运转,生产动能提升上去,万一需求没有了呢?疫情期间,如果外需出现问题,海外订单萎缩,企业大规模招工开始运转后发现订单卖不出去,那么企业资金怎么办?存货怎么办?如果解决不了问题,金融机构也会产生风险。中国政府在刺激经济方面目前有所保留,我认为这是对的。资金缺口可以由政府补贴,中国拥有足够的财政实力提供经济支持,包括国有资产以及百姓储蓄都足以承担风险。我认为再坚持一段,同步抓紧复工,但不要着急去刺激经济。
 

| 刘宁荣教授
目前欧美是中国商品出口的大市场,而美国疫情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还刚刚开始,毫无疑问这将会对中国经济复苏的愿景产生巨大冲击。本来以为新冠疫情会在4月底或5月底结束,可以开工生产出口订单。但现在苹果公司都已经停止公布新产品上市时间,外贸萎缩必然会影响到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如果经济影响这么大,我非常担心因为经济放缓,中国是否也要被迫跟美国一样,要“放更多的水”。中国虽然不会有2万亿美金,规模当然也不会次于上次的4万亿。听说这次拿出几万亿主要投入新基建产业,这是否会给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引擎?我希望这也会给中国经济的深化改革提供一个契机。

有几位观众问到与美元相关的问题。“目前美元储蓄已经是零利率,长期来看,到底美元是涨还是落?趋势到底怎么样?”

| 孙明春博士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很难的问题。首先不管是美元还是其他货币,任何汇率都是要看一个货币对另外一个货币。只看美元还不行,要看其他国家跟美国比怎么样。目前美国遇到这么大冲击,美元汇率堪忧。可是欧洲的问题更大,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的经济情况都不乐观。英镑的货币地位也并不稳定,前段时间我们担心英国提出的“群体免疫法”不太靠谱,英国接下来的情况可能会很糟糕,英镑因此不被看好。所以还是要回到基本面。1994年以来,过去25年,中国经常账户一直是顺差,世界上还有一个经济体比中国更长,就是日本。过去40年中的37年,日本经常账户一直是顺差。但日本财政实力没有中国强,政府负债占GDP200%以上,全世界负担首屈一指。日本经济体量也比中国小,因此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更具有升值空间。但发展不是静态的,也取决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如何,包括这一轮中国宏观政策方面的态度。如果中国学美国“大放水”,自身也将面临不小的风险。

近几年经常提到“降杠杆防风险”,即使没有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也将面临风险,疫情冲击下肯定更加艰难。所以应对疫情,无论做财政刺激还是货币刺激,都得把握好分寸,否则难免把风险“捧”出来。如果把握的好,无论从疫情控制还是经济基本面来讲,全球很少有比中国状态更好的经济体。

中国只要把握节奏,实现平稳发展,人民币在中长期将成为更重要的货币,中国经济基本上可以做到在十年之内赶上美国,但前提是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财政货币刺激不能太猛烈,也不能低估疫情造成的困难,因为很有可能是一场持久战。如果太早把弹药用掉,后面可能会面临困境。目前大家都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信心,但是如果弹药用得太狠,可能明后年国际投资者发现中国也不行,没后劲,失去信心。所以每走一步都要考虑清楚,特别是可持续性,需要从路径上优化。

| 刘宁荣教授
2008年金融危机是否刺激了中国房地产的大幅度发展?这次疫情之后,哪个行业会因此受益呢?

| 孙明春博士
首先我认为房地产行业不是2008年金融危机刺激出来的。房地产行业本身就应该好,因为中国人收入水平逐年上涨,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需求很自然。我以前经常在课上问同学,回想过去15年中的任意一年,站在当年看,哪一年觉得房子便宜?没有一年便宜。中国“房地产泡沫”一词可能在2005、2006年就有。如果每年都觉得房价很高,今天再回头看,2008年的房子是贵还是便宜?怎么看怎么便宜,只是后悔当时没买。错在哪里?无非是低估了收入成长。除了少数人,比如北大的林毅夫教授,相信中国有30年-40年的高增长,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如果相信每年有10%的增长,7年收入翻一倍,那早就应该买房子。因此只是大部分人低估了收入成长。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前景还没有结束。随着大家收入成长,还需要更大的房子。

| 刘宁荣教授
今天孙博士告诉大家房子还是要买的,还可以赚钱。

| 孙明春博士
短期收入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波动影响,因此短期不好判断,对经济的信心与收入冲击都会影响购房需求,这些问题值得关注。但是中长期来讲,只要中国经济增长能维持在3%、4%、5%这个水平。3%、4%已经很低了,但是只要经济又成长,房地产市场的改善性需求就会一直持续。

| 刘宁荣教授
如果说房地产市场成长与上次的金融危机没有关联,那这次疫情的影响呢?

| 孙明春博士
其实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疫情催生了线上学习与移动办公的巨大需求,因此可以想象,互联网与数字化推动更多领域从线下到线上是大趋势。刚才提到新基建。它的好处在于,不只是短期刺激经济,还会从中长期提升国家竞争力,为国民未来新生活方式的拓展提前铺路。回想2008年底、2009年初我做路演的时候,90%的投资者都很反感高铁建设,认为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太高,国民消费不起,建成后空座率堪忧,可能导致亏损。但现在来看,除了疫情期间暂时不坐火车以外,平时高铁票一票难求。

基础设施的建成为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国的企业可以通过付出少量的成本享受很好的基础设施,因为政府提前付出了很多成本,建成了完善的物流体系。而海外企业没有如此便利的条件,竞争力自然不如中国。比如4G、5G是国内三大运营商 “买单”,中下游很多企业因此得益。企业竞争力肯定不是国外同行比得了的。

| 刘宁荣教授
医疗行业跟疫情密切相关,中国过去几年医疗发展很快,但是离满足国民需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少观众也在问,“医疗行业是不是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 孙明春博士
过去两个月,我们专门做了关于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深入研究,报告已经写出来了,还没有发表。这些年中国有大量资金投入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增速远远超过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甚至远超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速。投资主要集中在医院等方面,而规模也已经超过了国家电网的投资规模。结构性的供需差异导致我们总觉得医疗资源不够。老百姓喜欢去三级医院,一、二级医院的利用率很低,这涉及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不是硬件的问题。

从更广泛的医疗卫生行业来讲,医疗设备、制药等属于新经济行业,在疫情发生之前,行业的市值等各方面本来也不差。制药行业由于医疗体制改革,在定价等方面受到一些打击。但整体来讲,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医疗体制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医疗服务价格逐渐地更市场化。所以投资空间是存在的,但也要防止在短时间内大量资金无序涌入,几年后又出现产能过剩。

| 刘宁荣教授
我们有不少校友身在中小企业,他们非常关心中国当前融资环境的变化,您认为这方面会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小创业企业的融资这方面会有什么变化?

| 孙明春博士
短期来讲,中小企业哪怕在疫情前,融资环境也并不理想。经济状况本身也不太好,像做私募股权投资,前两年估值都太高,存在一定泡沫,所以这两年不太容易融资。疫情之后需要区分看待,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依然面临不太理想的融资环境,投资者需要考虑回报,全球经济下行的整体状况下,绝大部分企业融资相对困难;有一些行业可能会脱颖而出,融资相对容易。但整体来讲,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融资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 刘宁荣教授
从中国开始爆发的这场疫情已经蔓延到全球了,疫情的中心可能很快就到美国。纽约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武汉?如果一旦纽约失守,纽约停摆,对全球的金融市场以及经济的打击无疑非常大。就像刚才孙博士提到的那样,我们对这场疫情不能太过轻视。但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我们必须保持信心。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后果,上世纪30年代的那场经济大萧条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有人说,这场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了。所以希望人类能够用我们的智慧避免这场危机走向更可怕的深渊。谢谢大家的观看。
 

[注释]
① 欧洲五国(PIIGS):国际债券分析家、学者和国际经济界媒体对欧洲5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的经济体的统称,将经济不景气、出现债务危机的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五个欧洲国家国名首字母组合为“PIIGS”。特别指各国的主权债券市场,这些国家的公共赤字也都超过了3%。

 

【ICB视野简介】
睿见开阔视野,视野改变格局。2020年,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港大ICB)与香港大学SPACE企业研究院(港大SEA)联合推出全新线上栏目【ICB视野】。

在这里,有前沿思想者,行业创领者、企业创变者的智慧分享与思想碰撞。融通理论与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国到全球,助力中国企业家及中高层管理者站在人生更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