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2019新生代丨孜孜不倦助力自我精进,终身学习赋能人才管理
返回2019年6月11日 | 学院新闻
每年开学,我们总会被某种力量所打动。此前,他们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自我鞭策、但求精进,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历经艰辛与荣耀。此刻,他们决定站在全新的起点,交换彼此的梦想,并肩启程去突破下一个自我成就的极限。
2019年「新生代」专栏,邀请到来自全国不同城市,修读不同专业的管理精英,于5月开学典礼暨校内工作坊期间,与大家分享新鲜体验与内心感悟。
(注:衷心感谢各位同学参加我们此次主题采访的录制,本篇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三十年职业生涯中,八年的眼科医生、五年的世界500强企业职业经理人、八年的创业公司合伙人、七年的外企总经理,这些光辉的成就很容易让我们为刘芳贴上“成功人士”的标签,然而,这一切沉淀下来,她最终把自己定义为“心理人”。
现在,她选择调整、学习、沉淀和再出发,继续从事针对组织和管理者心理顾问的工作。现在,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全新的目标和使命:与合作伙伴、团队一起,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工具、个人的商业经验,去帮助千千万万的管理者提升自己的管理效能,让管理更省力、有效,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提升生命的品质,从而获得丰沛圆满的人生。
在她看来,管理者应致力于打造学习型组织,并成为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榜样,推动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推动成功的经验和知识在组织中的分享。“我认为港大ICB是一个国际化的学府,有更广的国际化视野,师资和管理都很有保证,可以在内地的教学中心完成学业,这也降低了我平衡工作的难度。”
“在过去多年的管理实践和顾问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管理者因为不懂心理学,不了解自己而犯了不少错误,耗费了很多精力却未能为企业带来生产力。”而学习管理心理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在刘芳看来,学习管理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懂得心理规律,甚至让自己变得更自由和更有能量,同时,也将对组织中的人和团体起到更大更深的帮助。
十几年前开始从事管理工作的她,最近几年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从包揽决策,到开始让团队发言建策,鼓励每位员工发表自己的见解,杨瑞发现新时代最有效的管理应该是赋能团队成员自主成长,从担心,不太放心,到全然相信,是管理者需要自我突破去超越各种障碍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当你相信和放手允许你的员工大胆发言、大胆尝新,你将收获更大的惊喜。”
真诚开放、专业创新,成为了杨瑞对自己专业素养的要求。于她而言,管理者要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具有谦虚、正面积极的心态。而专业能力方面,战略性思维、快速学习创新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很重要。
“人生要有大格局大境界。”从小学习日语的她,至今为止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是在日本企业工作,这期间,她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和专业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企业的发展而调整,从制度管理文化到关注能力开发、人才培养。新时代的领导注重每个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工作的契合,在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为员工的成长创造机会和提供专业的支持,用人所长,赋能团队。
被问到如何定义专业,杨瑞说“专业就是真本事,但并不是固步自封。只有不忘初心,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才能不断磨砺精进,持续地为社会贡献专业能力。”然而,学管理,同样也需要学心理学,在杨瑞看来,很多企业最难的不是找到解决方案,而是如何贯彻落地,“3.0的学习时代,重要的不是硬件也不是软件,而是‘心’件,即革‘心’”。
“学习不应该只是在学校里完成的,它应该是跟随着自己对人生蓝图的规划和定义来选择方向。港大ICB给我们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国际化的视野,另一个是认识一批同频优秀的同学。同时,港大ICB专业、务实、前瞻、创新的学风,可以时刻提醒和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辩证的思维。”
易锋祖籍湖南,后因工作定居广州,是一名性格直爽的湘妹子。长达八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让她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着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在大众的眼里,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她,理应顺其自然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然而,易锋却反其道而行,她经历过四次择业,做过文秘的工作,也担任过销售总监助理和培训经理,最终她选择了遵从内心的选择,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终身职业。
转型成功后的她,一路向人事总监奋进。不是教师,却胜似教师。在她看来,制度管人、关怀管心,管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核心素养,管好职员的心,就是管住了团队的安稳和战斗力,同样也管住了企业发展和基业长青。
社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保持持久的个人竞争力,易锋推崇港大ICB“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此,她还制定了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如每年制定一个新的学习计划,每天安排至少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同时,与港大ICB的优秀校友开展更多的学术和专业交流等。
当然,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终身学习”的意义于易锋而言,就是让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往更精细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即让学习成果直接提升实际工作成效。
拥有工科背景的金超,曾服务过500强德国汉莎集团,而且在猎头行业沉淀了14年,经历了各业态在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中的潮起潮落。因此,他对国企、民企和外企的做事理念和风格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金超一直以专业、诚信、敬业为自己的职业信念。他把专业能力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事务性阶段,二是内容参与阶段,三是战略思维阶段,简而言之,从简单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到参与决策和预判,再到让团队产生新的思维和战斗力,是一个从职场菜鸟到专业人士的进阶之路。而管理原则上,他却觉得“需要有区别”,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思路,应该以一切服务客户和取悦客户为核心。
都说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钱,但对金超而言,对社会责任的使命感才是驱使他一路前行最大的动力。面对中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畸形和短板,金超一直在思考自己能为社会贡献什么。
也许,终身学习可以解答以上问题。世界经济一直在UVCA的状态下发展,今天热门的行业或领域,10年、20年后也许就成为历史。作为一名前行者,金超说“靠360行中的一门技能活到老,在这个年代越来越不现实。而终身学习成了必要条件。“时刻去关注主流的行业动态,观察其领域人和事的特性,从中吸取精髓。每天学习一点,你的事业和格局将得到升华,甚至会让你成为同事和朋友间走在前面的那个人。”
毕业于财务专业的姚冬梅,在从事了本专业工作4年后开始转型做人力资源,如今已经在快消、零食、连锁行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长达13年。
被问到对专业的定义时,姚冬梅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专业”和“专业精神”。在她看来,专业是在某个领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经验和技能,并且具备创新和管理的能力。而专业精神则是指对职业的专注与坚持、具有工匠精神、及坚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价值层面的能力。
工作中,她也常遇到难题,但每一次成功跨越问题于她而言,都是一次提升的过程。采访中,姚冬梅回忆起曾经接到过一次需在短期内招聘大量基础岗位的任务,由于时间有限、需求量大、工作城市不同等问题,招聘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面对这种窘境,她带领团队在固有的工作经验和观念上创新设计出了“一分钟视频求职简历”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姚冬梅认为,面对工作要不断创新,敢于突破固有的认知和常态,这样才能在一次次难题中得到提升。
工作没有 “锦鲤”,只有越努力越幸运。在姚冬梅看来,“学习与年龄无关,只要我们对这个世界保有好奇心,就一定有学习的欲望”,持续的学习可以驱动职业发展之路更长久。因此,她规划在近三年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主要用在提升专业深度,具体包括工作证的实战经验和扩大行业人脉,这也成为了她报读港大ICB的初衷,“希望可以提升自己在领导力方面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自身领导力的提升和帮助企业进行领导力的培育。”
解读自我、终身学习、充分实践、不断反思,是蒋婷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耐力和速度的秘诀。毕业于新闻专业的蒋婷,毕业后却从事了长达八年的培训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
在她看来,管事、管人是基础,管心才是最关键的。因此,在工作中,她一直坚持度人度己,帮助别人成长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管理者应该坚持充分驱动团队每个人能力的管理原则,通过激发每个人的力量驱动组织发展。”
2018年初,蒋婷尝试在企业启动学习积分管理政策。尽管实施前期企业内部出现了一些负面评论,但当员工在专业学习平台上持续学习获得积分,并通过积分商城兑换到一些实际奖励后,积分管理制度开始带动了企业内部学习数据的大幅度提升。这让她意识到,学习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融入工作并实践运用,将为职业发展带来更直观的提升和进步。
蒋婷说,“终身学习是自我完善的最佳道路,也是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时代下保持耐力和速度的重要因素,更是一名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一项关键的专业素养。”
谈到终身学习之于工作的发展,蒋婷表示“认知迭代,是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在蒋婷印象中,港大ICB是“专业、多维度、历史、传承”的,而这次深造学习也期待可以收获同频交流的校友,同时学习到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经验,并在工作中融会贯通。”
“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知识、学历、才华不过是一个人外化的体现,只有学习能力,才是真正具有竞争性的资本。
已经找到全新人生方向的刘芳,相信学习是终身的,这次再学习出发,她将汲取新鲜的知识、与不同的人一起碰撞思想,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坚持“以战略思维谋全局”的杨瑞对“终身学习”有更高的定义,即帮助自己定义未来人生蓝图,同时也帮助别人成长。
易锋将 “专业深度决定未来高度”作为个人座右铭,一直保持学习的姿态,以提升“精耕细作”的专业管理能力。
金超坚持把学习作为“常态对待”,对所有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成为了他在人生长跑中保持“耐力与速度”的关键。
拒绝将学习与年龄挂钩的姚冬梅,希望边学习边打磨工匠精神,让职业道路更长久。
作为一个非本专业出身去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者,蒋婷把进修学习视为弥补知识框架的重要途径。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
时代的华章,在新的奋斗里书写。
指针不停,学习不止;一路前行,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