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KU ICB

中国的身份危机

Back

16 Dec 2009 | 公共机构管理

 

刘宁荣博士

2009年的中国又是让全世界惊讶的一年,在金融风暴袭击下的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疲软状态,但北京制定的百分之八的经济增长率终于可以兑现,而其中依靠拉动内需和政府投资是今年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外贸出口的减少对GDP增长的负面影响则达到百分之四。但2009年又是让中国最为尴尬的一年,在全球经济衰退而中国似乎“一枝独秀”的时刻,北京却又发现自己陷入无法和自己的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身份危机。

当中国的又一个“经济奇迹”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羡慕之时,全球各国对中国的期望也同时增高,不仅希望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事务中扮演更多的角色,而且期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可以大胆出头,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并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解决国际间的冲突和矛盾。甚至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面对国力衰退,也乐于见到中国扮演更为积极的作用为美国分担责任。

中国在短短的几年间相续超过法国,英国,德国,并很快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实力大增的情况之下,国际上对北京公开呼吁,希望北京也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做出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贡献,但北京对此反而并不积极,在国际事务上依旧延续邓小平“韬光养晦”的低姿态。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只提过一个建议,那就是建立新的国际货币来取代美元,但这一建议也只不过提提而已,在伦敦的G20会议上中国除了关心部将香港列为逃税天堂以影响香港的地位之外,并不关心其它事务。经济事务上如此,政治上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朝鲜与缅甸问题,北京有其鲜明的立场之外,其它许多重要的事务,北京的立场并不很清楚。即便关系到中国西部安全的阿富汗反恐战争,西方盟国有意邀请北京加入,北京一方面不想在美国和北约主导的反恐战争中有任何参与,但又非常清楚阿富汗反恐战争的结果对北京的安全至关重要。

北京的这一无奈充分反映出在国力增强之后的身份危机。北京清楚地知道中国的经济状况并不像外界所描述的那样“精彩”,中国领导人清醒地了解靠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存在的后遗症。据估测,目前六分之一的贷款将成为呆账而永远无法收回。尤其是政府的资金纷纷转向股市与楼市,对实体经济并无实际帮助,特别是在这一波的救市中私营经济并未从中受惠,反而受到相当大的冲击,这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留下负面的影响。其次,中国的就业压力依旧很大,2010年就有超过六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当中的不少人就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窘。更不要说因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疲弱导致中国出口受影响的出口经济无法为大量的民工提供就业机会。第三,中国的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即便203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人均GDP依旧是发展中国家水平,与目前的发达国际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过去中国是政治大国和经济小国,因此在国际上无法形成自己的力量,因为一个国家的地位还是靠经济实力来决定的。但目前中国已经是个经济大国,但又存在外人无法理解的矛盾和困境,因此北京在寻找自己的身份时便出现了危机,无法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地位。如果北京希望增强自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在与各国不断扩大的经济互动中争取更多的利益的话,中国必须改变目前模糊不清的身份,给自己一个符合大国身份的定位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