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ICB
刘教授专栏|2021:世界的大势与中国的挑战
Back09 Jun 2021
刘宁荣教授 Prof.N.R.Liu
香港大学SPACE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商业学院(ICB)暨企业研究院(SEA)创院院长
港大ICB暨SEA北京校友会
“变局与突围”主题论坛演讲(全文)
非常开心在这里见到那么多校友,经过隔离,终于可以见到大家了!刚才马国川先生的分享非常好,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是现实最好的反照,所以我们必须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
我对这一次的演讲比较重视,在隔离当中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了PPT,但大家都知道我其实是喜欢即兴演讲的人。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全球到底面对什么样的挑战,特别是中国面临的问题。我分析了十大问题,会和大家分享十个趋势,基本上涵盖了政治、经济、金融以及科技领域的挑战。
趋势一:全球地缘政治大地震与"新三国演义"趋势二:全球经济新版图与亚洲引擎趋势三:全球商业扩张与本土化趋势四:全球供应链大洗牌与“中国+1”新方案趋势五: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趋势六:数字货币和加密货币势不可挡趋势七:数字经济和数据淘金热趋势八:数字技术和高科技竞争趋势九:数字驱动的革新和企业数据化转型趋势十:数字变革和个人自主的新时代
趋势一:全球地缘政治大地震与"新三国演义"
首先在国际地缘政治领域,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局面,也就是说地缘政治发生了大地震。在这样的一个地缘政治大地震里面,中国如果要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要确保全球格局是三极鼎立。
中国、美国、欧洲的三足鼎力至关重要。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与欧洲签订了投资协定。但不幸的是,这个投资协定因为新疆问题已被束之高阁,这会影响未来中国跟欧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如果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发生负面变化,那么中美对抗,中国会陷入非常大的弱势。
中国与美国之间未来30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竞合抗”,而对抗是主流,合作是非主流,甚至我们今天所谈到的,所谓气侯问题的合作,美国特使克里竟然公开说,不能相信中国人。所以中美即便在合作的领域里都是充满对抗,而这条主线我们不要忘记了它为什么会发生?今天马老师提到了当年美国人在华盛顿,要求日本人把山东的主权交回给中国的时候,美国虽然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但在情感上是偏向中国的。
美国对中国的情感,在过去一百多年间发生了非常大的上上下下的变化。在二十世纪的前50年,美国人在获得庚子赔款之后,不久就将其退回给中国,用于建立清华学堂。从那个时候开始,到最后二战胜利,把中国拉进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美国是一直希望能够让中国在世界发声,但这个历史在1950年的6月结束了。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的30年,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是孤立政策,前20年是非常强硬的孤立中国的政策,直到尼克松访华才开始融冰,最后1979年中美建交。
之后的40年,美国人想重新回到二十世纪的前50年,希望跟中国可以发展更好的关系,所以这40年中美关系的主线是合作,是比较和谐的。但这个幻想也在2019年破灭了,对美国人来讲,这段历史也终结了。未来的30年,也就是中国的第二个100年,这将是又一个非常激烈对抗的30年,所以我们要系好安全带,要思考未来的发展。
中美欧关系之外,在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中美俄的三角关系。今天在某种程度上因为俄罗斯的存在,在中美的对立当中,中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但是除了这个伙伴之外,今天中国也面对着类似日本当年的情形,一个孤立的状态。
我们去日本游学的时候,有位校友在《朝日新闻》问一个问题:“美日关系重要,还是中日关系重要?”人家回答很简单,国际新闻的主笔说,当然是美日关系重要,《美日安全条约》是基石。但我们老有不现实的幻想,今天日本和美国是完全站在了一边,而在东亚各国的关系中,非常危险的就是韩国随时会倒戈。所以中美日关系目前的天平已经转向。
而我们与印度的关系目前也并不顺畅。印度今天是被作为一个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来看待,所以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中也是一个重要的一方,美国和印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在新的三国演义里,我们如何确保自己的利益,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中美两种制度的竞争与对抗,是未来30年的主线。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半融入”国际体系的格局已经成型。
什么叫半融入?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只想开半扇门,一半可以进来,一半不可以进来。而过去40年里,西方和欧美一直想办法把中国的门打开,但中国不愿意打开。今天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他们要把门关上,他们不想让中国把门打开,但中国想方设法不让他们关上。这样的一个吊诡的变化,导致中国“半融入”状态已经成局,中国是不可能完全加入欧美日主导的国际体系里面。也因为这样,在未来“半冷战”的时代,双方在贸易、经济、科技领域的对抗也加剧了。
短短几年,全球贸易到了2018、2019、2020年越来越动荡。特朗普2017年入主白宫后,全球的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美国的贸易赤字到了2020年,比特朗普2017年入主白宫时还要严重。他一直想减低美国的贸易赤字,但当他离开白宫的时候,美国的贸易赤字却达到历史的新高,对中国(包括香港在内)的贸易赤字依旧在榜首。
美国一直保持服务贸易顺差,为什么?因为美国在金融、法律、教育等领域是其它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美国在服务贸易领域有优势,但贸易赤字非常严重,相抵消之后仍然是赤字。尽管中美签订了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中国加大进口美国的商品,但2020年,美国跟中国的贸易赤字仍然高达2834亿美元。
中国从美国都买了什么东西?除了飞机和汽车之外,就是大豆;而美国在中国这里买电脑,手机,包括苹果,因为在我们这里生产,所以我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这个“半冷战”时代,我们如何能够摆脱包围圈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前面提到与中国相关联的不同的三角关系,如何在三极世界里最大化地保证中国的利益,我们绝不能四处树敌,我们也需要思考为何我们在40年难得的发展机遇之后,我们会陷入这样的包围圈,甚至在我们的周围已经形成了美日澳印四国的准同盟关系。所以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打破这个包围圈,避免更深地陷入包围圈。
趋势二:全球经济新版图与亚洲引擎
毫无疑义,亚太世纪已经来临,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从当年的东部往西部开拓,然后不断地往西,跨过太平洋。而中国也是往西走,尽量避开美国的锋芒,“一带一路”就是体现了这一战略。所以在这个时代,除了前面讲到“半融入”时代,“半冷战”时代,还有一个“半全球化”时代。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受到了冲击,今天区域贸易组织的作用是越来越大。
全球经济的版图向亚太迅速移动,亚太地区GDP的总量达到了26万亿美元,占全球的30%。我们讲亚太地区的时候基本上不包括中亚地区,所以中亚加上欧洲才占第三位,23万亿。亚洲有四个国家,中国、日本、印度、以及韩国,在GDP里占据全球前十,所以亚洲的力量越来越强大。2035年的GDP预测,中国将取代美国,而在这里面依旧是中国、美国、印度为前三位,还有韩国、日本,虽然仍然是这四个国家,但位置发生了变化。
这里有另一个预测仍然认为中国的GDP在2035年还是无法超越美国,但更乐观的估计是一家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中心(CEBR)去年12月26日发表年度报告,认为2028年中国就可以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的最大经济体。这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早一点晚一点。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们超过美国,中国人均GDP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旧有非常大的距离。当然你可以说中国25%的人口的GDP达到了美国水平,那已经相当厉害了,因为那个数量和美国的总人口人口接近,差不多4个亿。
在这个变化当中有两个区域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叫CPTPP,一个叫RCEP。目前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或者美国作为最大经济体,这两个区域组织里,最重要的国家不是美国,也不是中国,而是日本。日本在这两大区域组织里都扮演了角色,而中国没有加入CPTPP。中方表示希望加入CPTPP,但日本首相菅义伟直言很困难,因为成员国具有非常高水准的市场开放程度,中国未必能够通过入会的门槛,他形容“以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很难参加”,却明言期待美国加入。所以在中美日三角关系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日本的倾向。
RCEP是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区域自贸协定,占据了全球GDP的1/3,贸易量的1/3,覆盖了1/3的人口,是20年来东亚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发展步骤。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认为,到2030年,RCEP将使成员国国民收入每年新增1860亿美元,助力成员国GDP年均增长0.2%。布鲁金斯学会更为乐观,到2030年RCEP将使成员国国民收入每年新增2090亿美元,为世界贸易增长贡献5000亿美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算,得益于自由贸易协定,中日韩三国将获益最大。中国的出口预计将增加2480亿美元,日本将增加1280亿美元,韩国增加630亿美元。而中国要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有重新构建全球贸易体系的必要,RCEP是一个基础,对中国来说极为重要。
但我们千万不要看低美国经济的实力,现在流行很多说法就是觉得美国不行。但到了今天,即便经过2020年这场疫情,我们仍然不能低估美国经济的内在韧度。美国经济拥有三大优势: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预测的市场监管、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这三大优势恰恰是我们没有的,对我们在全球发挥经济影响力产生了阻碍。美国正是依靠其法律制度,不仅让国内投资者,而且让全球各国的投资者没有后顾之忧。即便美国也有锋利的反垄断法,但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也是有迹可循的,而非朝三暮四。更不用说华尔街的金融地位,这是尾随其后的其它国际金融中心无法挑战的。美国国债高达30万亿,其中7万亿由国际投资者,包括中国持有,但美国国债是全球投资者在经济动荡时的避风港。在美国监管要求更为严厉的情形下,并通过了针对中国企业的《外国企业责任法案》,但包括字节跳动在内的中国企业依旧寻求在纽约上市的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去看美国2020年的企业利润高达8.6万亿,主要来自美国,金融业的利润则占到了22%,这是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的,也是短期之内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代替的,而且美国企业的利润的20%来自海外。
现在有人说美国在模仿中国,美国也开始政府主导的经济大计划。拜登上台之后宣布的6万亿计划,里面包括1.9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2.35亿就业率基建计划,1.8万亿的美国家庭计划。但与其说美国是在学中国,更不如说美国终于开始向自由资本主义说不了,大家知道凯恩斯所提倡的政府干预在小罗斯福时代就开始了。
中国所面对的第二个挑战是什么?中国到现在为止仍然被视为非市场经济,这是欧美、日本等等国家对我们的一个普遍认知,他们认为中国在强制技术转让、国有企业补贴及侵犯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一些行为,破坏了自由市场经济,损害国际贸易准则,导致全球贸易不平衡。这在他们看来是破坏了全球的经济体系,他们不认为中国是市场经济。那我们面对发达国家要重写国际贸易规则的时候,如何争取更有利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发展公平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2020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BIT)谈判如期完成,是连接中国与欧盟两大经济体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但因中欧关系发生变化,欧洲议会的批准遥遥无期,这无疑会影响中欧的经贸合作,也是不利于全球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
趋势三:全球商业扩张与本土化
新冠病毒和中美对抗导致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严重受挫,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已经下降到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水平,2020年几乎停止。以往中国企业在全球大兼并的时代已经结束,并需要面对全球经济竞争的新态势和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新壁垒。
几年前我们以工业智能4.0为主题去德国游学,我们去全球著名的制造机器人的企业库卡参观,那时刚刚被美的收购。但现在这样的并购很难获得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批准。从欧洲到美国,中国企业的并购计划严重受阻,非常低门槛的兼并都得不到批准。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增长,在2015年、2016年的时候达到顶峰。特朗普上台之后,这条曲线开始往下快速下跌,到了2020年基本是平了,中国对美国的投资陷入停滞状态。
中国对全球的投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2009年为什么对中国最重要?2008年也就是中国跟美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开始,原因就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而美国那时候没有办法自己单独处理这场危机,需要中国伸出援手,所以中国对外投资开始增长,也在全球受到欢迎。在这里面很有趣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面,中国对印度的投资也加快了。那个时候在香港我碰到很多中国企业家,我认识的拥有几十个亿资产的企业家跟我谈印度是中国未来投资最好的一个地方,但转眼之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当时根据美国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的估计,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现有投资和计划投资总额超过了260亿美元,非常大的数量,但是在疫情爆发之后,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扩张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印度科技行业的投资对印度产生了巨大的震撼,TikTok在印度受欢迎的程度超过Youtube。但新冠病毒在印度蔓延,特别是两国军队在边境紧张对峙,印度民间,特别是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抵制中国的运动。印度莫迪政府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大转弯,从鼓励来自中国的投资,转为设立种种障碍。
如果大家还记得,莫迪曾经来过武汉。大家很奇怪,为什么莫迪跑到武汉来?因为他当时正在竞选,当时印度的经济受到影响,他需要中国的帮助,所以那个时候大家觉得中印的经济合作未来是非常好的,但如今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对中国来讲,“一带一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战略发展方向。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数据,从2013年以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建设超过9000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即便在新冠病毒爆发的2020年前三个月,“一带一路”新项目的总价值也超过了250亿美元。根据中国官方的数字,20%的“一带一路”项目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即便这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贸易总量增加到1.34万亿美元,差不多9.27万亿人民币。从2013年开始,这个数字是一直往上升的。
但“一带一路”的风险也是很大的。第一个是西方抗衡。美国2018年通过《建设法案》,加强在贫困国家的私营投资;2019年美国跟日本和澳洲达成「蓝点网络」计划,以认证基建标准,但成果不多。与此同时,欧盟与印度推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计划,涉及数字、能源、运输等领域的合作。虽然到了今天,过了很多年,这些相应政策都无法撼动中国“一带一路”的扩展,不过地缘政治风险一直在增加。
第二个是政治风险。疫情的影响是短暂的,但“一带一路”国家的地缘政治风险高。发改委警告,全球治理、贸易体系、中美竞争、以及新兴市场的增长动力是影响“一带一路”的几个重要因素,不少政府经常更换,本来很友好,突然间下台了,这些都会对我们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个是债务陷阱。这到底是西方的偏见还是事实?中国外交部去年的一项调查表明,40%的项目受到负面的影响,20%的项目严重受到影响。现在“一带一路”国家里,很多人很看重我们的钱,因为现在中国“富得流油”,这是中国人在海外,在全球给别人的一个感觉。前年我们去黑山,到了黑山,大使馆组织当地的商业精英和我们见面,来了很多商人,都觉得我们可以会去投很多钱。一个私立大学校长临时给我们准备了非常丰盛的早餐,可是我们刚刚在酒店用完早餐,而且我们没时间,要去克罗地亚,他很不开心,一定要我们去,还要跟我们校友的企业签约,说以后他们的学生毕业了,可以到他们的企业来实习,我就怕他误会我们很牛,到时候他很失望,失望以后他对我们是很不开心的,所以我不想给他一种错觉,但人家就是不信,就是觉得我们很牛。
第四个是百姓观感。中国企业的全球商业扩张,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需要面对当地民众对中国观感的影响。有一次我们环球游学去到了中亚的乌兹别克,在乌兹别克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历史悠久的城市撒马尔罕,当地导游用英文给欧美的游客讲解,他就说日本人、韩国人、还有中国人都来我们乌兹别克投资,但是日本人、韩国人会考虑给我们好的利益,中国人啥都自己赚尽。
这些观感不管是错还是对,这是我们给别人带来的观感,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扩张,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特别留意企业运营管理的本土化要求,不要做什么都是拉上自己人过去干。中国人爱吃自己的饭菜,拉个厨师过去没关系,但是清洗厕所的人不用吧?在这样的新融合中,我们一定要理解人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生活方式。中国人的管理方式也在改变世界,中国企业的全球扩张必须注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考虑企业利润,也要考虑如何为所在地人民提供发展的机会。而且“一带一路”计划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旦它成功,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才有可能。
趋势四:全球供应链大洗牌与“中国+1”新方案
这是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首先,中美脱钩对全球贸易跟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第二个,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依赖中国?
2020年中国的出口依旧增长,贸易顺差增至历史的最高水平,为什么?大家知道,由于新冠病毒的威胁,很多国家都需要我们的医疗产品和个人防护设备。但从美国到欧洲到日本,全球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生存的这些必要品都要依赖中国,这会带来多大的困境?”由于这样的担心,全球供应链将会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新冠危机突显了全球从汽车配件到医疗设备极度依赖中国。尽管受到冠状病毒、全球政经动荡以及美国关税战的压力,中国的出口在2020年依旧保持增长,贸易顺差增至有史以来最高水平的5350亿美元。
中国海关的数字显示,2020年中国的出口依旧在增长,因为欧美处在新冠病毒的蔓延之下。2020年出口额比2019年增长3.6%,至2.6万亿美元,比上一年的0.5%增长有所改善。进口小幅下降1.1%,略高于2万亿美元,中国成为复苏的第一个主要经济体,下半年增长强劲。去年4月份的时候,中国的贸易大幅度下跌,那时候中国是受新冠病毒冲击最严峻的时期,但去年11月份出口恢复,12月的增长为全年最好的月份。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同样是不减反升,从2021年的一组数据,大家可以看得出来,中国2020年对美国出口仍然比2019年增长了7.9%,到了452亿美元;从美国的进口增长了9.8%,达到135亿美元,这是中美贸易停战协议的一部分,中国购买更多的美国大豆、天然气和其它商品。所以,特朗普想脱钩,但中美贸易在他离开白宫之时似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因为中国的制造业门类非常齐全,所以中国在全球的供应链不太可能被轻易的取代,全球的企业巨头也不会轻易的撤离中国。但也要面对中美对立的后危机时代,这样一个新的布局,以外循环为主导的中国企业就必须考虑寻找发展的新目标。
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大家知道中国停产了也影响到韩国的汽车业,现在越南就成为一个可替代的方案。韩国的三星已经基本撤离中国了,到了越南。在胡志明市,现在楼价飙升,租金比深圳福田还要高,因为楼少,没想到这么多企业来了。
在中美脱钩的背景下,面对美国政府的关税以及政治压力、脱钩的压力,很多美国企业都采取“中国+1”方案。什么意思?沃尔玛全球供应链已经向印度、越南转移,沃尔玛的亚洲总部也准备从中国迁移到泰国。苹果公司走了,富士康也走了。苹果公司把在中国生产的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并透过供应链扩大印度业务,五年内产能达到400亿美元。富士康作为苹果的代工厂,也紧随其后进军印度,投资10亿在当地设厂。我刚刚从郑州回来,郑州的富士康厂现在只剩1/3的生产规模,大量农民工失去了工作。我们面对一个挑战,就是中国的制造业会不会重走美国的空心化之路?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什么人,我经常和同学说我显现在外的是一个死硬的乐观主义者,潜藏在内的是一个浪漫的悲观主义者。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将会发生一个可能的结局。未来全球的经济格局,特别是全球跨国企业的运作会进入“一球两制”的时代。
什么叫“一球两制”?也就是说,在这个地球上,一个跨国企业要发展必须考虑的是欧美日和中国的两个分割的市场。在中国该说人话就说人话,在美国该说鬼话就说鬼话。所以在这场新疆“棉花事件”里,全球跨国企业在表态的时候,你们要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有时不得已要做两面人。因为他不说没了欧美市场,说了又得罪中国的消费者,所以他现在要特别的慎重。
去年疫情期间,沃尔玛给武汉捐款,但在美国一句话都不敢说,生怕美国媒体知道了这事。在中国,他不能不卖华为手机,但是也不能卖太多,卖多了怕引起美国媒体的注意,所以把华为手机摆在柜台最下面,中国人看到了,他有卖,美国人看不到,就没卖。这就是“一球两制”的时代到来,我们必须有所准备。中国的跨国企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如何在这些变动当中寻找生机,是非常需要有战略的眼光。
2020年11月,在上海的美国商会对346位成员企业进行调查,71%的制造商表示他们不会将生产转移出中国,但在346个成员中,只有200个是制造商,其中141个表示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其余的58家制造商表示他们正在搬离部分或全部生产线,这也占据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了。另外一个数据我们看到,2020年2月,美国银行宣布了对全球3000家企业的分析,美国和加拿大有三分之二全球性公司已经实施或者宣布将制造业部分的供应链从中国撤走。而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50%的国家和地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所以,“一球两制”成为未来的趋势,对我们的制造业不可能没有影响。
趋势五: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
刚才我们谈到,中国的债务很严重,但全球的债务都很严重,这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经济家预测,到2020年底,全球债务为27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65%。在这里面,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增长了21%,非金融公司占11%。加拿大的负债比重占GDP是是最高的,中国占第五位。中国的债务里面最大一块是非金融企业,企业的债务非常严重。
但与2008年相比,全球的金融市场是有惊无险。主要是美联储和各国央行都不断地印钞,所以跟过去不一样,各国政府的财政跟货币政策足以确保市场的稳定。美联储也吸取了经验教训,增强了银行的弹性。欧美各国的银行运营稳健,没有破产风险。但是有个问题,就是通货膨胀,这个也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受到冲击。
所以,去年美元不断贬值,1920年的时候一美元可以买30个巧克力,现在一美元只能买一杯麦当劳的咖啡。不过,去年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人民币走强。人民币突然走强,背后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期间,中国的经济是全球最好的,外国对中国的投资也大幅的增长。除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对中国的股票、债券的投资也在增长。所以中国的资本市场在2020年确确实实迈出了一小步,迈出一小步的最主要原因,是希望在中美的这场对抗当中,我们需要确保华尔街的支持。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从我90年代到美国开始,美国动不动地就对中国实施制裁,但美国的商界永远是中国的朋友。但过去两年,美国商界对中国的支持也是大幅度下滑,只剩下华尔街,他们从中国的市场依旧获取不小的利润。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不是为了迎合华尔街,是为了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确保了跟华尔街之间有更加紧密的关系。此外,美国人在金融领域的垄断性地位,是目前中国无法抗衡的,所以美国有巨大的优势,他们反而比较放心。全球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Vanguard(领航投资,也称先锋集团)已将其亚洲总部从香港搬到上海。领航投资的这一举动充分说明资本无国界。另外一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Ray Dalio),对中国的市场无比的看好。2020年他对中国市场采取加仓策略,增持中概股企业,他认为中国债券及股市在未来10年将超过西方市场。
2021年,全球的资本流动进一步加剧。中国接收的资金在全球占第八位,香港输出的资金占第八位,美国不管是流入和流出都是占据全球第一位,说明美国的跨国企业多、跨国金融机构多,有大量的资金到全球各地去投资。另一方面,全球各国都希望在美国投资,获取利益,刚才讲到美国的市场、美国的国债,对他们来讲都是一个最好的投资保证。另外,在可预见的将来香港对中国的重要性依旧极为重要。
过去几年,内地不少人也加入了唱衰香港的队伍。1997年以前,是西方唱衰香港。现在除了西方唱衰香港,我们内地也在唱衰香港。我们必须牢记,香港对中国的重要性是短期内中国其它任何城市无法替代的。因为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跟香港相比,有巨大的差距,短期之内中国也不可能全面开放资本市场,所以需要透过香港吸引全球的资金。这钱不是香港的,是全球各国的钱先流进香港,然后从香港再到内地,因为他们觉得香港这个地方安全,所以他们先把钱放在香港,这就是香港重要性的表现。
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人民币在短期之内是无法国际化的,即便桥水创始人如此看好人民币的前景,他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还是看好美元的地位,美国依旧控制着全球的清算体系,美元依旧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荷兰的荷兰盾被大英帝国英镑取代,然后被美国的美元取代,这是一个持续500年的进程。中国的人民币要取代美元,首先必须在经济实力上和影响力上大大超过美国,这在短期之内是不可能发生的。
趋势六:数字货币和加密货币势不可挡
比特币在2013年、2014年问世的时候,其价值在初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升幅,变动是在2017、2018年发生的,然后是去年发生了大变动,有如过山车。2017年初,比特币1000美元,到年底2万美元。去年12月26日的时候,比特币升到了25000美元。我想跟大家汇报一下,本人这10年真的全身体投入ICB,去年疫情期间没事干,反而有时间投资,是我20年以来投资回报最好的一年,美团我75块买进,400块抛掉的。但就是没敢买比特币。3月份的时候比特币是跌到了5千美元以下,到了年底是25000美元,可是到了2021年的时候竟然突破了6万美元。这就是今天全球的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有钱人越有钱,没钱人越没有钱,因为钱一放进去金融市场,那是滚一倍、两倍、三倍、十倍。
到现在,很多人也并不看好比特币,包括比尔盖茨,包括“末日博士”鲁里埃尔·罗比尼。特斯拉的老板马斯特,最近也觉得比特币不行了,但他2月8日买了15万亿美元的比特币,然后4月底抛售了10%的比特币,获利1亿多美金,这么短的时间内所获得的利润占特斯拉当季盈利的25%。他的报表很好看,就是比特币带来的。
PayPal的创始人Peter Thiel,就是《从0到1》这本书的作者,他曾经非常看好比特币,看好加密货币。但是他现在说非常危险,他认为加密货币对法定货币构成威胁,是中国可能用来对付美国的金融武器。
毫无疑义,加密货币出现以来,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变革力量。到了2020年4月份,全球已经有1万多个不同类型的加密货币。而且加密货币市场总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万亿美元,所以可以看到市场是越来越活跃。比特币十大持有者中有一个神秘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FBI,手中掌握的比特币是第四大。
从理论角度来讲,加密货币其实不是货币。我们都知道货币要有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存储价值等功能,实际上加密货币达不到这个目标。但是加密货币仍然取得这么大、这么快速的发展。什么原因?新东西,还有就是新政策。央行为了解决现今的经济困境大量印钞,却不认为会引起通货膨胀,这引发了比特币受到青睐。货币贬值,所以很多人就去买比特币,把比特币当做黄金一样对待,所以比特币才会有这样一个快速的增值。当然比特币和黄金相比有后者没有的优势,前者可用来消费,是可交易。但比特币不是现金,在投资组合中,现金与股票、债券、房地产不同,不会有升值的期望。
加密货币发展的前景也是越来越大,从7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1、比特币和其它加密货币越来越被确认为国际支付货币。PayPal就是一个例子,PayPal已经加入加密市场,PayPal在全球有3.4亿用户,从2021年开始,允许客户用比特币支付。除了PayPal之外,亚马逊以及摩根大通都在业务中使用比特币,这对加密货币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加分。
2、机构投资者增加。个人投资风险太大,但是机构投资者开始觉得不投不行了,包括很多基金公司都加入了这个队伍。自2020年初以来,投资流入已达到26亿美元,几乎是2013年到2019年累计投资的两倍。
3、比特币是对抗通货膨胀的一个避风港。这意味着大多数投资者将继续使用比特币作为通胀对冲,来自股市的资金将被注入黄金和比特币。随着比特币的不断成熟,吸引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它有可能比我们预期的更快地跑赢黄金。
4、加强去中心化DeFi。DeFi 之所以蓬勃发展,在于使借贷、储蓄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去中心化。预计到2021年,锁定的DeFi总价值将升至1000亿美元,DeFi代币将在市场上获得更多需求。DeFi 通过零碎化所有权使非同质化代币NFT更容易负担得起,从而提高了流动性和市场规模。
5、加快了非同质化代币NFT的发展。一张绘画照片卖出几千万美元,一条英文单词的推特卖出几百万美元,一个猫咪表情包卖出几十万美元。现在虚拟网络世界里面,一张画可以给分割成上万块,所以我们这么多人共有一张画,以前做不到这样的分割,现在可以,也可以进行买卖,这个去中心化的DeFi加快了非同质化代币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NFT已诞生了体育用品、艺术品和游戏等不同领域的市场,用于房地产、物品管理、媒体、娱乐和身份管理等不同行业。
6、新的加密货币交易所越来越多。市场上现在已经有294个不同的加密货币交易所,这个数字会继续的增加。
7、监管也会更加严格,监管严格的话,更多的人可以放心投资。
但是加密货币的投资风险依旧很高。疫情之后,央行一定会减少货币供应量;比特币是在通货膨胀时上升的,但现在则在没有出现通货膨胀时上升。比特币毕竟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否更好的替代品?
2020年毫无疑义已经成为数字资产的转折点,2021年也是继续加速发展的一年。
全球超过80%的中央银行都在探索自己的加密货币,2021年,全球中央银行将发行数字代币以进入加密资产的快速发展,而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已经在引领这一趋势,在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始使用数字货币。所以有人说,就像太空竞赛一样,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将影响每个行业的创新。美国正在与其它世界大国竞争,包括中国和欧盟,以领导数字金融和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
但是加密货币和数字货币是不同的。自从加密货币出现以来,它就成为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启发了各国政府推出数字法定货币。但各国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与加密货币的开放性、隐私性、分散性和不变性几乎没有相似之处。数字货币的发行是央行,与法定货币一样由中央银行控制,完全缺少区块链。加密货币是用户的加密货币挖矿,不受任何中央机构的管理或控制,无需银行,政府或任何中间人的参与即可运行。
加密的专用计算机代码对加密货币进行加密保护,设计复杂,很难破解。加密货币是由用户自己创建的,只有在创建区块并对其进行验证之后,才能进入流通。与加密货币相比,数字货币的波动性较小,安全性更高。与央行发行的货币完全相同,各国可以无限制发行数字货币,可以增加供应。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或以太坊,取决于供需所设定的价格。如比特币的货币量是预先确定的,不会超过21,000,000。
在数字货币领域,中国领先美国有多个原因。中国是全球加密货币采矿中心,这个有助于我们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因为我们从中获取了很多的经验。同时,中国对于AI、区块链和数据的管制是比较松动的,美国面临过度监管的风险,这个也会影响到美国的金融创新力。
除了世界领先的比特币采矿业务外,由中国资助的Polkadot是世界最大的区块链开发平台,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的创始人和CEO是中国人赵长鹏,他是加密货币领域里面全球排名第三的大富翁,他的身价估计是11到21亿美金之间。2018年2月,《福布斯》发布了首个加密货币的富豪榜,Ripple创始人Chris Larsen 以75到80亿美元身家排名第一;以太坊和 Consensys的创始人Joseph Lubin以 10到50亿排名第二,Binance币安创始人赵长鹏位列第三,是进入前十名唯一的中国人。
那么数字货币的发展是否会给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一条捷径?我们知道中国和伊朗正在考虑未来的双边贸易用数字货币进行支付,这个可能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原因是国家数字货币可以确保更好的金融包容性,以及更快的跨境支付。此外,国家数字货币可以追踪资金流向,防止包括恐怖分子融资和洗钱在内的非法活动。数字人民币的其中一个主要好处是使人民币更易于国际化。
趋势七:数字经济和数据淘金热
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能够产生巨大的利润,所以千万不要随便把数据给别人。2020年是一个线上产品流行的新时代,在线购物、在线学习、在线医疗、电子银行、电子产品开始扩张。购物、健身、看病、工作、会议、教学、招募、面试、采购、租赁或者购买物业、甚至观看音乐会都可以在线完成。这个变化的时代是不可能停止的。尤其是新冠疫情迫使医疗保健系统采用远程医疗和虚拟护理,医疗行业的变化是巨大的。
我们都知道医疗行业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在全世界不平等的现象里面,金融和医疗行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金融行业创造巨大的利润,但是无法提供大量的就业。医疗行业不能有巨大的利润,却可以雇佣大量的人员。数字技术正帮助人们在患病之前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虚拟护理将成为门诊和特快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彻底改变和颠覆这个需要大量人力的医疗保健行业。
而健康数据是黄金。到2025年,医疗保健的大数据市场预计将达到近700亿美元,几乎是2016年115亿美元的六倍。因此数据挖掘的最终目的是透过所收集的信息量,以便建立更准确的数据,从而创造财富。谁能建立最准确的个人资料,谁就能更好地预测我们的消费者和客户,谁就会在竞争中获胜。数据淘金热是未来的发展主线。
中国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与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密切相关。2020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在线购物者为7.5亿,在线支付用户超过8亿。快速和负担得起的互联网将中国的人口和市场转化为数据红利,最丰富的数据资源,为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在数据领域有着天生的优势,中国人口多,中国人对隐私的保护比世界任何国家的民众都要宽容。甚至为了红包,也可以把数据送给别人。在香港,疫情当中四个人去餐厅吃饭,一定要扫二维码,然后才能进去吃饭,很多人就是不扫。此外,中国的零售市场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就增长了3倍,从2009年的1.8亿,到2019年的6亿。当时的美国是4亿,现在是5.5亿,中国零售市场规模超过了美国。
2021年,在数据经济方面有10个发展需要特别注意,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商业新的机遇。
第一,采用先进的Covid-19测试和疫苗开发技术将引发药物开发的革命性变化。这次新冠疫苗测试,不少是透过远程测试、远程咨询来完成,这为未来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第二,非接触式交付和运输成为新常态。这个我太有感触了,我到内地来隔离,在酒店登记时,所有的证件都透过一个箱子放进去,我这边的门没有锁住,另一边服务员就打不开,双方没有任何接触。在隔离期间,门铃一响,我一打开,我的外卖就到了,送饭上来的服务员我也从来没见到过。类似的非接触式,会是新常态。
第三,远程工作和视频会议的持续扩展。疫情刚开始时用Zoom视频开会,大家很不习惯,现在很习惯了,为什么?因为开会时你躲在镜头后面做自己的事也没有人知道,现在大家更喜欢了,反而不想回到过去面对面的开会模式了。
第四,远程医疗蓬勃发展。在香港上市的多家内地远程医疗企业的股价过去一年节节上涨,如平安好医生。数字医院也开始在内地逐渐发展,京东方已经利用其数字科技建设了多家数字医院。
第五,在线教育和在线学习成为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我知道在座的一些朋友还不习惯、不喜欢线上授课,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会慢慢地习惯。尤其是虚拟实境(VR)和扩增实境(AR)的技术更加完善,在线学习的感觉就好像身在一个现实的环境里面,VR和AR技术对教育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增强学生线上授课的体验。
第六,虚拟实境(VR)和扩增实境(AR)技术使用率会上升。VR与AR技术将使企业可以提供更好效果的在线购物、在线旅游、在线活动、在线学习、在线医疗。在医院里,我们穿越已知传播感染的区域时,AR工具会发出实时警告,提醒我们在公共场所触摸门把时要洗手,或在感觉到我们不洗手就触摸了脸部时会发出警报。VR和AR技术的进步会对未来的商业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客户、患者、同事、朋友和家人的互动和合作将超出我们的想象。人们不必在办公室工作或见面,并轻松地进行远程协作和互动。
第七,5G的基础架构和新应用程序也会进一步发展。
第八,另外,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工业制度化都会很快的发展。
第九,在西方,疫情期间,微型交通工具日益增长,在中国可能不怎么明显,在骑行当中,很多人使用平衡车,成为大城市年轻人上下班青睐的交通工具,在欧美市场越来越受欢迎。
第十,自动驾驶创新成为全球各国竞相追逐的新趋势,仅仅在中国,众多的企业都纷纷挤入这一新领域,无人驾驶的时代指日可待。
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其是非常快速的。联合国发布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中美两国占区块链技术相关专利的75%,全球物联网支出的50%,云计算市场的75%,全球70家最大数字平台公司市值的90%,所以中美两国是数字经济的领跑者。在数字经济的绝对规模上,中国仅次于美国。根据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的报告,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5.8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36.2%,对 GDP增长的贡献67.7%。
但在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当中,欧美跟我们不一样,欧美基本上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进入数字化。而中国还没有全面完成这一进程就开始接受数字化,这是一个很不同的发展路径。所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里面,我们确实占据了优势。
数字人才是下一阶段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最重要资源和关键动力。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中国需要具有数字技术和商管经验的跨学科人才。中国在ICT行业的数字化人才比例高于欧美,但是欧美国家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人才比例高于中国。数字化转型正从营销扩展到物流、制造和研发等产业链的上游。需求侧和消费者的数字化转型取决于互联网用户产生的数据红利,供应方的数字化转型则需要依赖精通行业和具有数字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收集、整合、分析上下游的应用数据。另外,中国的多数数字人才仅有数字技能,西方同行则有行业和商业技能及经验。
趋势八:数字技术和高科技竞争
毫无疑义,2021年是AI、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以及5G加快发展的一年。新冠病毒疫情的最早警报其实是由AI产生的,位于多伦多的Bluedot,它每天扫描10万个政府和媒体的数据,在2019年12月31日,根据它的数据发布了警告,中国武汉可能会暴发疫情。所以2021年人工智能一定会取得进一步突破,这个加速发展归功于新冠病毒,新冠病毒让数字技术的发展起码加速了5到7年。
以人工智能来讲,可以投资的领域很多。从基建角度来讲,大数据、云端、物联网可以投资。从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式来讲,自动化、机器人学习会加速发展,认知系统和机器视觉非常重要。现在认知系统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在挪威,因为5G,因为有AI,养鱼能够判断出,哪几条鱼今天吃多了,不能让它吃了,吃太肥不行,哪几条鱼今天吃的不够多,要想办法让它吃,已经可以达到这样精准的地步。所以很多行业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人工智能可以应用的行业和领域几乎无所不包。
人工智能可以让机器像我们人一样思考,成为帮助我们解释和理解周围世界更有价值的工具。也因为这样,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主要是机器学习算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会越来越聪明。而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是当今最杰出的两项技术,两者的集合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增强技术能力,发展新的应用程序。尤其是区块链可以用在金融、能源、医疗、地产、零售等领域,从医疗保健、银行金融到网络安全、知识产权,区块链在每个行业都创造新的机遇。迪拜的金融机构计划到2021年将所有的交易都转移到区块链上,这是一个趋势。
社交媒体也会得益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发展,社交媒体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保密性,区块链可以增强社交媒体之间的保密性,让社交媒体的发展又可以向前推进一步。社交媒体与区块链融合是2021年另一个重要且新兴的趋势。
谈到区块链的最佳趋势,必须提到区块链是物联网的一部分。物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物联网(IoT)在2021年占据中心地位,物联网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包括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工厂。对加强健康与安全计划,如虚拟护理和远程监控也是必不可少的;远程办公和线上学习也因物联网得以加速发展。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在2020年已实现300亿美元的市场,到了2025年将会达到750亿美元规模的市场。
在这方面我们也看到几个新的趋势。物联网具有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收集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并进行优化的能力,西门子正在使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帮助客户利用数据进行产品设计、生产和创新。医疗保健行业对物联网的投资激增,从远程医疗到老年人和残疾人士的自动家庭辅助、智能穿戴设备,传感器和连接的设备将继续改变医疗保健的服务方式。在发生病毒传染风险高时,如传染病病房,IoT将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接触。IoT意味着可以更加有效地远程监控自动化机械的运作,不管是工厂,还是开会,或是在家里上班都可以实现更好的远程控制。
同样,零售物联网的发展会加速建设更为安全和高效的商业零售和超市,全自动超市的出现将减少人员间的接触,由物联网支持的自动化在大型的配送中心继续增长。随着“无现金社会”发展,无接触支付方式将变得越来越普遍。疫情过后,物联网可以有效地跟踪顾客在商场中的活动和顾客的购物习惯,通过记录客户与货架上的陈列品和产品进行交互的方式和时间,来决定库存的放置和商品的有效投放,甚至监视社交距离,防止商店、超市和购物中心出现人满为患的危险。物联网的发展自然会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
当然物联网可以快速发展与边缘计算密不可分。借助边缘计算,物联网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不需要发送到云计算进行分析,而是直接在设备本身进行这项工作,大大节省带宽使用量,并在财务和环境方面降低成本。利用边缘计算技术还可降低在个人设备和云服务器之间来回发送信息所带来的风险,有利于隐私和个人数据的管理和保护,特别是涉及个人健康的信息。
而5G的发展使得复杂的机器学习应用程序成为可能,这需要依赖实时大数据,透过自动化在现场提供清楚的图像识别算法。如果说,3G使Web浏览和数据驱动的服务在移动设备上成为可能,4G促成流媒体视频和音乐平台的增长,那么5G则意味着需要依靠先进技术的AR和VR,以及基于云的游戏平台的服务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变得可行。
中美同样在这个领域里面针锋相对。中国有2025年和2035年的计划,到2025年,中国5G信息技术工业的发展将会给中国带来3.3万亿的增长,并在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中带来10万亿的增长,所以我们传统工业、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极其重要的。美国在数字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沿,特别是企业服务,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其中的代表性企业Salesforce,位于旧金山,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的市值,中国在尖端硬件技术及企业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半导体行业中国面临更大的困境和挑战,如何减低对美国的依赖?美国的半导体工业占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在美国主导的半导体联盟中,英特尔、三星、台积电是领先者。中国正在推动雄心勃勃的造芯计划,而美国也投入500亿用于减少对外国芯片的依赖。
华为引起美国的关注不是今天,20年前美国就已经开始注意华为。2018年,美国国会就已经不准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卖华为的手机,2019年5月华为被列入美国的实体黑名单,2020年5月不准任何公司使用美国的技术出售芯片给华为,华为手机市场严重萎缩,降为全球第六,去年的收入增长只有3.8%,过去十年最低,明年将从手机市场上彻底消失。因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用到美国的技术,你有美国的技术,你把这些东西卖给华为,就是违反了美国法律,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长臂管辖”。所以任正非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没有讲过美国一句话,而一些自媒体上却充斥着廉价和高调的文字,无知而无畏。
美国现在更加变本加厉。2019年10月,美国商务部将另外28家中国企业列入贸易黑名单。2020年5月,又有24家被列入。2021年4月,再增加7家。美国在拜登上台之后依旧宣布华为、中兴、海能达、海康威视和大华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
中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突破,面临的陷阱越来越多。当然也可以说,中国有时候是在面对美国的高压下取得科技的突破,例如中国的太空计划,因为美国的政府不准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中国合作。但是否所有的领域都能做到?还是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更多国家的技术和发明来帮助我们?
AI现在是美、中、欧三家的世界。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发表的报告显示,包括人才、研究、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以及商业和投资,美国处于领先,中国是第二位,欧盟是第三位。美国在初创企业的投资和研发的基金上也名列前茅,而中国在超级计算机上的数量比美国和欧盟都多。相关的论文发表方面,中国现在也是领先;中国现在专利的申请也是名列前茅。
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见证了多个世界级的数字科技领导者,包括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大企业。到了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中国现在AI前50名的独角兽里面,14个独角兽的价值就达到了405亿,这里面有深圳的大疆,优必选,香港的商汤,北京的寒武纪,广州的云从,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创新力的企业。
在全球初创生态评比里面,北京位列第四,仅次于硅谷、纽约和伦敦,上海排名第8、深圳排名22、杭州排名28、香港排名29,都进入了前30名。这说明我们在初创企业方面小有成绩。中国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数量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今年三月全球共有611家独角兽企业,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占据23%。根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251家,总估值首次超万亿美元。其中有12家估值超过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包括字节跳动、蚂蚁集团、快手、微众银行、京东科技、商汤科技等,近半数分布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数码文娱、智慧物流、数码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
今年头三个月,143家中国的企业IPO价值达到236亿美元,全球各大金融交易所都在抢中国的IPO,香港独占鳌头,占了41.4%,深圳占16%,科创板16.6%,上海10.6%,纽约12%。2021年中国有十家独角兽企业,都要IPO。最大的是字节跳动,是唯一的百角兽,价值达到1400亿美元,滴滴、抖音、京东物流、先正达,旷视科技、威马汽车、哈啰出行、微医集团、火花思维。哈啰出行是唯一在过去几年共享单车存活的企业。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是中国不少独角兽成功的基础,但这些企业主要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而非技术上的大跃进。在全球创新的排名表里面,中国还是无法进入前10名,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短板。所以今日最大的挑战是,面对科技冷战中国如何确保科技创新。过去40年中国的科技创新,有时候是弯道超车,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现在这一链接被别人切断了,怎么办?如何突破?这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走出“内循环”,需要“外循环”。
趋势九:数字驱动的革新和企业数据化转型
数字科技将驱动企业更快速地向数据化转型,其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就以AI和5G所带来的革新而言,所波及的范围之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1、工具和机器都有了“大脑”。这方面的快速发展则与边缘AI,边缘计算相关。边缘AI是一种网络基础设施,AI算法可以在网络边缘运行,接近收集数据的设备,而不是将数据发送到云中央处理,提高效率, 制造商可以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降低云服务的使用和成本。
2、5G工厂彻底改变了制造业。预计5G的全球经济产出将达13.2万亿美元,到2035年将创造2230万个就业机会,加快向工业物联网的转变。
3、以驾驶行为量身定制的汽车保险计划。未来的汽车保险以驾驶里数和安全系数计算,保险公司可以使用传感器和跟踪技术来收集实时数据,使用无线设备和“黑匣子”技术将数据实时传输。
4、金融机构变得更聪明。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数据,银行和保险公司预计到2025年在人工智能上的投资将增长86%。AI应用程序可以即时检测信用欺诈者,也可以用来评估客户对不同产品的偏好。
5、医疗系统可以更加聪明地使用健康数据并大幅度地提高对患者护理的潜力。欧洲领先的医疗用品和服务分销商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开发移动应用程序,使用图像识别来诊断伤口是否被感染或发炎,将难以愈合的伤口的愈合时间从数年缩短至数月。
6、AI技术致力于实现消除食物浪费。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有30%以上的粮食损失或浪费,使用AI技术减少浪费可以大大减少零售商和企业丢弃的食品。2019年每年有8.21亿人挨饿入睡,由初创公司Phenix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可帮助企业以半价向消费者出售多余的食物,并将剩余的食物捐赠给慈善机构。
7、AI可以提高人员管理技术,实现管理的敏捷性和盈利能力。88%的全球零售商宁愿过度安排劳动力,也不愿面对人手不足而影响销售,但这也导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力管理技术可以通过快速因应营业高峰和员工缺勤,帮助零售商大幅提高劳动力敏捷性,改善运营绩效和盈利能力。
8、在人才选拔上应用认知科学。到2025年,千禧一代将占全球劳动力的四分之三。AI可以自动筛选候选人,借助认知科学和游戏可以为候选人带来引人入胜的招聘体验。同时,使用技术创新的招聘流程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团队的绩效,并更快地找到最有前途的候选人。
在这一波数字技术变化的进程中,失败者做出反应,胜利者推动创新。如果总是被迫地做出反应的话,你永远是落后的,所以要大胆的进行创新,去改变自己。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数据显示,到2030年将有3.75亿的工人需要提高技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预计将有多达3.75亿工人,这占全球劳动力的14%,需要提高技能,这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AI时代。
毫无疑义,企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效率优势:利用数字技术简化操作并实现流程自动化,从而提高速度,减少浪费,并更加关注创收活动。生产力优势:员工可以远程工作,利用协作技术和工具来最大化员工生产力。安全优势:为网络的安全威胁做好准备,并且更具抵御能力。客户优势:挖掘客户数据以监视需求变化并发现新兴的客户需求。敏捷性优势:利用数据驱动的洞察力更快地做出决策并更快地采取行动,随时调整或改变发展战略。因此,接受和实施数字解决方案的组织在逆境中具有更大的弹性,在竞争中会处于领先地位。
但数字创新面对两个障碍,即便在今时今日,即便在发达国家,依旧有不少人并不接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呈两极分化:拥抱和抗拒者皆有。此外,对数据保护的忧虑也影响数字服务,这涉及到隐私以及法律如何确保每一个公民的数据不会被滥用。其实,还有第三个障碍,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可以拥有数字技术的人群与无法获得数字技术的人群其实同样的多,许多国家的百姓依然缺乏进入AI时代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因为连电脑都没有,甚至智能手机都没有。只有克服这三大挑战,数字创新才会发挥更大的效能。
趋势十:数字变革和个人自主的新时代
2020年整个疫情期间,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虚拟会议,在线购物,数字支付,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学习,在线培训,云技术的广泛使用。这一前所未有的创新力量也在催化个人主义的新时代,支持这一波新的个人主义浪潮的数字技术和架构将会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并颠覆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你无需出门就可以购物、看病、学习,你甚至可以足不出户观看音乐会、环游世界。
因为这样一个变化,也会给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线购物、在线支付、远程医疗、远程学习,绝不会因为疫情过去了就重返过去疫情前的生活。举个例子,未来可能就不是996的工作方式,而是322,3天在办公室,2天在家工作,2天休息,这是一个新的工作方式。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全新个人的自由空间,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出现了新的趋势,特别是在年轻人不愿受制于以往的工作和管理方式而选择离开大企业和大公司,反而更愿意自我追逐个人所喜好的事业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关于“内卷”和“躺平”的争论,就是源于新冠疫情以及数字科技发展所激发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美国,疫情发生后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族群叫做“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一生只活一次。这种“备受煎熬”的主流情绪,来自于幽闭烦躁以及对生活的失望。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年轻人都出现了不同的幻灭感,网红、独角兽、IPO、加密货币、股票市场,以及众多新兴的快速致富途径都与绝大多数人无缘。他们感受到经济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变得如此浮躁,认真工作的人可能无法获得回报,全球出现一个新的现象,奖励疯狂者,惩戒勤奋者。
在数字技术发展所衍生的个人自主的新时代,我们必须为我们的生活寻找新的方向。在一个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时代,如何彰显我们的创意力就愈发重要,而这正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自主创造能力。从产品到企业,乃至到个人,最终的发展仍然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展现我们的创意能力。因此,在我们越来越受控于数字技术的今天,创意力依旧是每一个个体可以彰显的力量。
大流行不会在2021年结束,并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打破我们旧有的习惯。确立新规则的新技术已经出现,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创新的速度都没有减慢,都需要更具颠覆性的创新精神。而创新从来都是自下而上,来自每一个个体自由的创新能力。
以上,我从政治、经济、科技和金融领域,以至企业和个人的层面给大家分享了2021年可能发生的趋势和我们面临的挑战。这些趋势,将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谢谢大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