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ICB
“艺术投资”无心求财
Back21 Aug 2013 | 财务与投资管理
文:林子超先生 (Mr. Roland Lam) 【转载】来源:投资有道13年8月刊
从事银行与金融业二十余年的林子超,收藏生涯从13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于收藏,他的兴趣总是不断变化,并且总是徘徊在那些“非主流”的品类。
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据全球40%以上的交易规模注定会让2013年成为不平凡的一年。在这庞大的市场内外徘徊着四种人:1,赚大钱的人;2,纯粹旁观的人;3,被人骗的人;4,有兴趣但不知道如何参与的人。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第一种人,但这个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通过挖掘诸多因素,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眼力。更需要的是放正心态,选好投资的切入点。
在《投资有道》杂志与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联合主办的投资主题讲座上,从事银行与金融业二十余年的林子超对艺术品投资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划分:兴趣、知识、资金、时间,他借助这些投资艺术品领域时不可或缺的元素,讲述了“如何从了解中国文化中提高自己的投资眼光”。
用兴趣支撑起投资
林子超的收藏生涯从13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回大陆探亲,拿着外婆给的500元零花钱买进了人生中第一件藏品-带象牙盒子的印章,随后便爱上了四处“淘宝”,每到一个地方准是第一时间赶到当地最著名的古玩交易场所。“这么多年恐怕这个爱好是改不掉了,那方印带给我的成就感是非常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拥有的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和作品让我痴迷。”林子超告诉记者,“我的爱好已经感染到了周围很多人,现在很多人在收藏艺术品之前都会先和我咨询,至少到现在我投资过的或者建议别人去购买的藏品基本没有赔过钱。”
林子超的收藏历程每一段都充满着戏剧性,“多年以前,我去拍卖场竞标一个印章,后来因为卖家安排托儿把价格抬到了我的预算之外,最终没有交易成功,但是事后卖家主动联系我要卖那件藏品给我,一来二去的就这么成了朋友,通过这位朋友认识了很多篆刻艺术家,也正是跟随这些艺术家自己开始尝试进行篆刻。”
“无心求财”财自来
收藏的故事永远讲不完,最能体现林子超对收藏的痴迷当从银元宝开始,“结婚前我带了几个光绪年间的银元宝去岳父家下聘,一下子把他震撼住了,当时每个元宝的市场价已经从入手价翻了几番了。”这样去下聘在今天恐怕真的没有第二个人了。“刚开始收藏元宝的时候每天和这些元宝形影不离,运动、休闲的时候总要拿几个在手上把玩,后来所有元宝被我弄得比新的还要明亮,差点被当成仿品,不得已只能让它们闲置直到再度恢复成原来暗淡无光的模样。”
“我的兴趣总是不断的变化,两三年就要换个新鲜收藏品类玩玩,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走传统的收藏路线。”最近林子超迷上了道家有关辟邪图形-《五岳真形图》,前前后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篆刻及图案版本。“当别人把精力全部放在热门收藏领域的时候,我往往都是随着个人兴趣去入手一些‘偏门’的东西,且单件金额普遍不超过几万元。例如,购买一些冷门碑帖,少量资金能够购买很客观的数量,即使丢了几页也不是很心疼,然而日后进行‘薄利多销’带来的利润不容小觑。最主要的我们不要太过于求财,‘无心求财’财自然会来。”
被问到是如何尽可能减小买到假货风险的,林子超表示,买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假如具备充足的知识,就可以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他建议收藏者在企图入手某一类藏品之前最好先去图书馆搜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根据史籍资料的记载作为参考,最起码就不再是个纯外行。其次就是多去见见真品,可以去博物馆或一些信得过的古玩店观摩。“记得有一次我在上海博物馆参观,这个时候旁边有位老人带着几个小孩对每件藏品讲得头头是道,于是上前搭讪。本以为这位老者是考古的教授,后来才知道老人一直带孩子过来沐浴中国文化,自己做足了功课也就成了半个专家。”这个例子似乎在向我们验证着他的理念。最后他给出的建议就是戒贪,不要本着暴利的心态就很难被人以捡漏为名诱惑进投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