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ICB
为企业量身定制“上市之路”
—财务与投资管理中心北京开放日
Back04 Jul 2015 | 财务与投资管理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上市”是一个诱人的目标,却也充满了风险。尤其是在近期股市急剧动荡的情况下,做好上市前后的抉择与运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是企业实现迅速扩张的关键。2015年7月4日,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旗下财务与投资管理中心在北京举办开放日活动。结合当下内地股市所面临的特殊状况,港大ICB客席教授吴奕捷先生以《企业上市与资本运营战略》为主题,为到场的百余位高管们深入剖析了企业融资前后的运营管理。
参加本次开放日活动的百余位企业高管超过半数来自中小型企业,其中不少都将在未来两年内面对企业上市的课题。鉴于此,吴教授分析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内地股市走向,并通过对比7-8年来的GDP增长和股票市场变化,提出“沪深指数仍然落后于经济现状”的观点。他表示:“股票市场代表的是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程度,但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国GDP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沪深指数却没有能如期反应经济发展,这是这波股市爆发式增长的根本原因。”
除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这一特点之外,吴教授还表示,沪深股市存在新股发行价虚高、持续融资能力不强的现状。“一些优质企业在A股上市时采用了虚报的股价进行发行,导致股价远大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这也是近来股市出现巨幅波动,市值短期蒸发的原因之一。”鉴于内地上市审批制度比较繁琐、大部分企业上市后持续性融资能力不强,吴奕捷教授建议学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自身的资本市场作为企业上市目的地:比如纽交所、伦教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及创业板、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等地的上市要求和融资成本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区别分析看待。
结合2004年中国建设银行上市以及2014年阿里巴巴纽交所上市的案例,吴教授还为大家剖析了企业上市的目的与上市时机之间的重要联系。他认为企业上市的四大目的分别是融资、接受市场监管、分享利润和从小股东中圈钱。而无论本着哪种目的登陆资本市场,都要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例如阿里巴巴选择在2014年登陆资本市场,这就是在互联网二次热潮下实现股价最大化的策略。
吴奕捷教授在演讲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对于海外IPO流程的熟悉,除此之外,他对IPO定价策略的研究也颇有成果。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A股案例,吴教授为大家提供了一系列高超的定价方法,这种不拘泥于课本、以扎实理论结合实战案例的教学方式也让学员们对港大ICB《企业财务与投资管理》课程产生了更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