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ICB
善用信息,做更聪明的金融企业
Back28 Nov 2011 | 管理与创新
文:Jas 上海报道
[ 主讲人:欧阳超信先生、湛家扬先生 ]
信息技术(IT)和商业智能(BI)对中国现代金融机构参与全球竞争具有何等战略地位?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对金融企业的发展价值几何,实施的成功因素有哪些?成为企业IT高管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11月17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SPACE讲座上,欧阳超信先生和湛家扬先生分享了他们在此领域的丰富经验,对此类问题一一剖析,深具启发意义。
信息战略助力金融机构转型
在欧阳超信先生看来,信息(数据)已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现代证券公司也是信息服务公司,具有天然的“信息”自然属性,其业务发展主要涉及资金流实质上是信息流。IT主要具备业务运行的基础设施与载体、风险控制的有效工具、营销服务的有效工具、业务创新的推进助力和决策支持的辅助手段五个方面的作用。
上海市建立金融中心的重要关键之一是人才培养。据统计,金融人才长期缺口估计达到100万人,金融IT人才缺口为10万人左右。当前金融业务发展最活跃的是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相应复合型人才需求也最受关注。
欧阳超信指出,在今天的全球化世代及“扁平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金融企业面对不单是本地还有外来的竞争。信息科技在21世纪已经从支持金融机构营运发展成推动业务及建立战略的角色。世界上主要的金融企业都通过更有效地应用信息科技取得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建立核心能力。
做智能型企业
数据显示,客户需求成为零售银行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湛家扬先生分析了零售银行近二十五年的发展,指出2000年后零售银行产品服务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增加日益取代政策的影响,成为零售银行高速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他通过戴尔的直销(Direct Sales)和面向订单生产(Make to Order)模式、沃尔玛的成本优势、耐克的差异化战略,进一步分析了IT专业人员的价值和为企业创造的商业价值。
经IBM从业人员和MIT研究人员分析,智能型企业的绩效比非智能型企业高三倍。从信息存取到预先分析,从直觉反应到预测防范,企业需要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加快获得洞察力和影响力。
通过资源为本的理论的解析,他梳理了IT资源转化为企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方法,分析了海外金融行业的管理者运用BI提高利润、管理客户、开拓新市场、提升营运效率、减低风险的案例。
如何做做更聪明的、反应更快的企业?湛家扬先生指出,组织、流程和技术是企业实施BI的三个核心因素,是企业从概念到分析型竞争者的关键。但数据或财务问题核心问题并非是成为智能型企业的障碍,关键是组织性问题。
延伸阅读:
湛家扬 先生 (Mr. Toa Charm),现任香港大学SPACE学院高级课程主任/首席讲师。他拥有超过20年的管理、营销、咨询及培训的经验,此前担任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務部大中华区副合伙人、金蝶(Kingdee)国际软件集团亚太区总经理、汇丰银行(HSBC)及前甲骨文(Oracle)高级管理人员。
欧阳超信 先生 (Mr. Gregory Au-Yeung),现任万安金融《前身为美国友邦》之首席信息官。此前担任摩根士丹利(上海)执行董事、美国道富银行(杭州)研发中心总经理及道富银行亚洲区信息科技主管。
他拥有英国西敏寺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荣誉)学位及香港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特许科技专业人员资格。2007年欧阳先生诐浙江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金融信息系系主任及MBA研究生企业导师。2009年开始欧阳先生获邀为电脑世界(香港)中国专栏作家。现为上海复旦与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专注于金融信息系统领域。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
(商业智能,又称商业智慧或商务智能,指用现代数据仓库技术、在线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实现商业价值。
商业智能的概念经由美国Gartner Howard dresner(1989年)的通俗化而被人们广泛了解。当时将商业智能定义为一类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