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ICB
曹雷:行稳致远,人生是一场“长力”的征程 | 校友故事
Back08 May 2021 | 营销管理
曹雷
Charles Cao
整合营销传播(IMC)北京3班校友
瑞典公司:New International Union Channel AB
职务:Chief Business Development Officer
作为最早在内地开设的专业商管课程之一,整合营销传播(IMC)是港大ICB“元老级”课程。自2001年起,IMC累计在全国开设130多班次,培养了逾5000名营销专业管理人才。内地营销、广告、公关界,IMC校友无处不在,毕业于北京3班的曹雷正是其中一位。曹雷与学院之间拥有近二十年的情感连接,用岁月见证了彼此的成长,留下了一段关乎初心与努力、师恩与友情的美好回忆。
循心而行,与学院共同成长
2003年,大学主修金融专业的曹雷正式进入房地产行业,负责地产投资分析。由于身处创业团队,每个成员身兼数职。曹雷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临危受命”,负责品牌营销和宣传推广等工作,面临着“隔行如隔山”的困扰。“我当年的学习应该算是被工作所迫。”
最初甄选课程时,曹雷并没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但相比MBA,我认为营销类专业课程更能满足当时自身的学习需求。由于那时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当我在搜狐看到“整合营销传播”课程广告后很快做出了决定。”首先,IMC拥有香港大学严谨的学术体系作为背书,同时课程体系源于前沿的国际营销传播理论,解决了内地管理者普遍缺乏理论体系支撑的学习痛点。另外,授课教师都是亚洲营销前沿领域的资深学者,以及拥有内地、港台以及国外丰富经验的企业高管。相较于当时朴素的国内营销环境,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师资,IMC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曹雷当时就隐隐感觉,这门课未来会“火”。
“我们当时一个班大约四五十位学员,周末两天集中上课,学习强度很大。”IMC课程体系逻辑清晰,模块衔接紧密,IMC原理、品牌规划与传播、媒体计划等几个经典模块,时隔多年曹雷至今亦能如数家珍。IMC既能将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精准勾勒出整体营销的发展趋势;又能充分展开视野、深入洞察,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构建立体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突破,从中获得持续多年的滋养。
两年的学习时光匆匆而过,毕业时,曹雷因成绩优异获评“优秀学员”(全班仅有2位)。“我付出了努力,也得到了认可。”时至今日,曹雷回忆起刘宁荣教授那句“我没有理由不给你这份荣誉”时,依然会为当年那个勤奋向学的自己感到骄傲。
毕业后,曹雷一直关注学院的发展。2012年,北京教学中心乔迁之际,他收到了刘教授发来的暖房日邀请。“那一刻,我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终身学习,二十载师生传承
对于曹雷来说,港大ICB很多老师都是亦师亦友,院长刘宁荣教授和教务长Kevin老师就是其中的两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刘教授身上有属于教育工作者的坚韧、执着和情怀,对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曹雷在港大ICB完成学业后曾有过去美国伯克利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想法,但面对工作与学习的取舍充满了纠结。最终刘教授的梳理分析帮他拨开迷雾,决定先专注职场,并在心中埋下出国深造的种子。曹雷将刘教授视为人生导师,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个习惯,只要去香港就一定会找刘教授聚一聚,聊一聊,“每次和老师交流都会有很多收获。”Kevin老师则是曹雷的引路者和老朋友。在一次同游港大校园时,曹雷惊讶于Kevin老师业余时间坚持自学心理学,“那一刻,我领悟到了终身学习的真谛。
曹雷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的观点,读书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人生问题的方向。港大ICB的学习之旅,不仅让他摆脱了原本的“路径依赖”,看到了未来更多可能;更收获了长达二十载的师生情,让人生因求学而升华。
梦想起点,开启跨国新人生
2013年,曹雷的职业生涯已经历十余年,他对于未来的思考也更加深远。“我觉得30+是最好的充电期,足够成熟理性,目标也比较清晰。这时候停下来调整自己,可以收获一些职场之外的东西,譬如视野、格局、对问题的看法和角度等等。”
曹雷认为学习是解惑的最佳路径。“每个职场人都会面对一些焦虑和困惑,更换公司显然不是完美的解决之道。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吸纳、环境的改变和事业的拓宽来达成诉求。”曹雷决定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去英国留学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
“申请流程比想象中顺利很多。MBA的入学门槛除了有对工作中管理经验的明确要求外,在学术评估方面我没想到PgD在英国高校眼中是如此硬核的。”港大ICB颁授的毕业证书为国际通行的研究生文凭(Postgraduate Diploma,简称PgD),与国内的硕士学位同属研究生级别,因此所修学分受到国际认可。英国大学的招生老师在与曹雷的电话沟通中如此反馈:“我们非常了解且认可香港大学的学术质素。港大ICB的学习经历足以证明你的学术水平与学习能力。”最终,曹雷共拿到6所高校的Offer和奖学金,进入心仪的大学,让这段异国他乡的求学之旅有了美好的开始。
入学后,曹雷发现MBA课程和IMC的理论框架有很多相通之处,“就像是存储在记忆区的知识又一次被‘激活’了。”非但如此,他在学习强度、授课方式、包括老师的严格程度等方面都再次找到了读IMC时的亲切感。
“我们一周上5天课,从早上9点到晚上5点。平日晚上要读大量的书籍并完成相关作业,周六周日还要撰写论文和报告,凌晨1点前基本没有睡过觉。”曹雷最直观的感触是老师们对学术要求非常严谨,很“较真”。他幽默地套用了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也许一流的学院本来就是‘千篇一律’的。”
在异国求学免不了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甚至有一些问题完全超出了预想。谈到留学期间最深的感触时,曹雷坦言在国外要“忘掉”之前的自己。“不要总抱着国内的生活习惯和对人对事的一些看法。在异国没法依赖人脉,所以内心一定要足够强大,心态很重要。”他建议对留学的期望值要保持“客观”,养成对学习和生活阶段性总结的习惯,并努力融入到新环境中。
第二次回归职场后,曹雷收获了赴瑞典工作的机会。对于这一次的高跨度“走位”,曹雷坦言和去英国读MBA时一样,“IMC是我所有梦想的起点”。得益于港大ICB中西方融合的多元化教学理念,曹雷形成了跨文化的思维和视野,在处理公司与中国相关业务时,很好地发挥了桥梁作用。
“微信作为社交软件在瑞典本地化群体中还不太普及,不过华为手机很受青睐,去年小米也在斯德哥尔摩刚刚开了一家体验店。”谈到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曹雷认为跨国品牌会成为新趋势。“但培养本土的种子用户需要时间,还会涉及技术保护、金融政策等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功能相似的本土竞品,如果想要打动别人,首先要让自己无可替代。”
虽然远在大洋彼岸,但曹雷多年来心系母校。谈到港大ICB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曹雷坦言:“我认为港大ICB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好,主要是基于学术深度和理论基石。因为工作经验并不能形成结论,需要有理论框架做支撑,而港大ICB为企业中高管提供的专业理论框架,让我们能够在此之上去思考实践。我不太认同一些商学院太过商业化的办学理念。商学院不是培训机构,应该更加‘长力’,建构起学术灵魂和思想灵魂。我觉得港大ICB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既与时俱进,也会有自己的坚持。希望我的事业人生也能和母校的发展一样,更稳健,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