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KU ICB

深度观点丨曾宪钰:回归人工智能本质,思考用户研究的道与术

Back

05 May 2019 | 管理与创新

要讨论数据驱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用户研究这个议题,必须从回答两个问题开始。

1、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用户研究吗?

9

在个人计算机、平板或手机时代,人机互动的模式是 WIMP (W:Window 窗口;I:Icon 图标;M:Menu 选单;P:Pointing Device 指向工具)。

想象一下,在操作有键盘的 (桌上型或笔记型) 计算机时,如果要完成一个任务,例如有一个观看在某文件夹内的简报档案的「目的」,你必须使用鼠标或键盘这些这些「指向工具」去点击档案总管的「图标」,然后「窗口」打开,你再点击某些图标,有下拉式「选单」,从中再点击某些文字项目或图标,经过一连串的动作之后,终于「完成」打开并观看简报的目的。

其他的任务,例如播放音乐、阅读新闻等等,也正是在一连串 WIMP 中,经由「想法」、「判断」和「执行」的循环,从有目的到完成任务。

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目的」和「完成」之间已不再需要经过那么多步骤,以语音互动为例,仅说出目的便已完成。例如,对着语音助理说:「Siri,播放音乐!」音乐便悠然而出;其他方式如手势或眼神,也是同样能达到目的操控方式。

在个人计算机、平板或手机时代,如果用户研究是在研究人的「想法」、「判断」和「执行」,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没了这些可研究的目标,那么,用户研究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答案:当然需要,甚至更加需要。
 

2、大数据分析就是用户研究吗?

9

统计分析就是一种猜测 (学术一点的叫做推论)。猜测得准确与否的要素之一是样本数量。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各样数据都被纪录 (record everything) 之后,理论上,数量已经算是非常接近母体,那么,这就算是用户研究吗?

答案:当然不是。

谁来捕捉这关键时刻 (Moment of truth)?靠人还是靠机器?

9

在人类的生活经验中,有许多关键时刻 (Moment of Truth, MoT) 发生在内在自我 (Impact & Contribution)、人与人之间 (Connection & Growth) 和外在表现 (Socialization & Performance),如果没办法亲身感受,是很难捕捉那人类独有的情感时刻。而无法真实去感受的机器,就没办法抓取这关键时刻。

数据是驱动人工智能的燃料

9

人工智能ABC

9

人工智能的基本组成,若简单地以 ABC 来说,可分为 Algorithm (算法)、Big Data (大数据) 和 Cloud Computing (云端计算,代表 Computing Power 运算能力),其中的算法 (A) 和 大数据 (B) 着重的是准确度,运算能力 (C) 则强调的是速度。

 

人工智能下的技术本质与商业本质

0

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是「分类」,有些人会说是分群或回归,但基本上我还是采用以分类为简易且能理解的本质。你或许都听过训练人工智能机器的辨识「这是不是一只猫」的故事。最后人工智能给的答案都会是类似:86.2% 的机率是猫、43.3% 的机率是豹、13.7% 的机率是狗。这就是在分类,你也可以理解为在每一个画素 (pixel) 人工智能机器正在「做分类」,最后给出一个答案的可能分布。

而在商业环境中,其本质在于「效率」的竞争,高则胜,低则败。这不难理解。但是在技术与商业间存在着鸿沟,从「分类 」跨越到「效率」,必须仰赖人在当中做出「决策」,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藉助人工智能的分类技术,做出最佳决策,以提高商业运作效率,才能提升竞争优势。

 

协同打造人工智能转型契机的三种人

87

从技术到商业,很多企业想要借力人工智能,于是开始胡乱投医下药,以为雇用几个工程师,或找一间顾问公司就能华丽转身,成为数字转型新典范,或是成为人工智能公司。

首先,有一件事情必须先澄清:不要想象自己可以成为所谓「人工智能公司」,因为没有这样的公司。你想想,你公司里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外加一只智能型手机,你们利用这些工具营利谋生,你会说你公司是计算机公司兼智能型手机公司吗?当然不会!你还是在经营医美诊所、出版社、共享厨房、广告公关公司…...你只是用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帮助你营运得更好而已。

想要跨入人工智能领域,我认为有三种人必须协同合作才能发挥优势,分别是:科学家 (AI Scientist)、领域专家 (Domain Expert) 和 引导者/促进者 (Facilitator)。

人工智能科学家稀有,想请到他们出马,你必定会付上昂贵的价格。所以,如果口袋不够深,财力不足以支撑一人年薪 50 万美金的你,找到能提供「类似」服务的顾问公司或设计公司合作,或许是个可行之道。

同时,你的公司里也必须要有相对应的领域专家加入,和科学家通力合作。你要知道,科学家虽然拥有博士学位,但他就只是科学家,面对你那个应用领域,他只能算是个小学生,必须要有人为他们指点迷津,领路说明那些数据、流程、任务等等族繁不及备载的细节。

最后,你一定要在的公司里找到引导者/促进者,这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出自于公司内部,懂得如何跟领域专家沟通;但是他们又拥有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知道如何和科学家合作。他们介于两者之间,他们是 25% 的领域专家,25% 的人工智能科学家,50% 的引导技术 (技巧) 专家。

关于人工智能在认知领域的三种应用类型

00

在哈佛商业评论一月份的文章《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the Real World》里提到:人工智能可支持三类重要的业务需求:商业流程自动化 (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透过数据分析取得见解 (认知洞察,Cognitive Insight)、与顾客和员工交流互动 (认知互动,Cognitive Engagement)。举例如下:

1. 流程自动化

·   把电子邮件和电话客服中心系统里的数据,转移到纪录系统里;例如,更新顾客档案、改变地址或增加服务项目等。

·   更换遗失的信用卡或提款卡,进入多个系统,更新各项纪录,以及处理与顾客的通讯。

·   从多种文件类型撷取信息,以调和多个计费系统里没有收取服务费用的情形。

·   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阅读」法律和合约文件,撷取里面的条款。

2. 认知洞察

·  预测某位顾客可能买什么。

·  实时找出信用诈欺,以及侦测保险理赔诈欺。

·   分析保固数据,以找出汽车和其他制造品的安全或质量问题。

·   自动化执行数字广告个人化定向。

·   提供保险公司更正确和详细的精算模型建构。

3. 认知互动

·   智能型代理人提供全年无休的顾客服务,处理的问题愈来愈多且广泛,从密码查询到技术支持问题,全部以顾客的自然语言来进行。

·   回答员工问题的内部网站,主题包括:信息科技、员工福利、人力资源政策。

·   为零售商设计的产品与服务推荐系统,可提高个人化、互动和销售额,通常包括丰富的语言或图像。

·   医疗推荐系统,协助医疗业者制定量身打造的照护计划,考虑到个别病患的健康状况,与之前的治疗方式。

 

关于人工智能的四个发展方向
9
我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四个方向,分别是:视 (Vision, 视觉)、听 (Audio, 听觉)、动 (Movement, 移动) 和想 (Thinking, Cognitive, 认知)。
 
人工智慧助力使用者研究的思考框架
0

将三种类型 (流程自动化、认知洞察、认知互动) 和四个方向 (视、听、动、想) 以纵轴横轴方式排列,排除重复的认知 (即「想」),则可得到 3×3 的矩阵。

以一场 6 个人的焦点小组访谈举例来说:

在「听」+「流程自动化」的碰撞中,如果有适当的录音设备加上指向功能,能辨识方向与声纹,在访谈结束后,自动分出哪一位参与者说了哪些话、哪几位参与者有对话互动、互动质量如何等等,最后生成带有时间戳与人物对照的文字,可以大大帮助研究团队提高汇整效率与准确度。

在「视」+「认知洞察」的碰撞中,如果有是当的脸部辨识功能,抓取每个参与者在每个时刻的面部表情,便可以辨识出某些需要解析参与者的情绪反应。若能实时提醒访谈主持人 (Moderator) 并采取相对应的互动,将能大大提高细微情绪变化与捕捉更真实情感的机会。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用户研究,是一种互补协作的关系,不是取代关系

78

之前已经提过,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与商业本质,现在再将人 (使用者) 纳入这个系统框架当中。

我认为,对于使用者研究团队来说,所谓的研究就是扩大体会研究对象的经验,也就是经验的扩大。当研究团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就是透过分类技术,提供给我们那些可能的选项,再经由我们的经验判断,采取有意义的行动。

*人工智能让团队时间 (Team Time) 更有效率 (Productivity)。

*当我们开始谈论观点 (Aspect),这些事情才有意义 (Meaning)。

本文转载自www.innofa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