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KU ICB

抓住文创企业的“牛鼻子”

Back

08 Dec 2016 | 管理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产业)的概念可以溯源到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执政期间所大力推进的“创意产业”。在中文世界,台湾最先在立法层面使用这个词汇。按照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文创产业至少包括以下行业: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展演、工艺美术、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广告、时尚设计、建筑设计、数位内容、创意生活等。

文创企业的共性是什么?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从运营类型上看,文创产业大都与创新和传播相关;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创产业的产品大多有“轻有形资产、重智力成果”的特点;从外部条件上看,文创产业兴盛的地方大多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消费者愿意为精神生活支付费用,等等。不过,这些共性大多是现象层面的观察。不足以区分文创产业与其它产业在管理层面的差异。实践中,无论是新的创业者还是已在某一行业有所成就、需要向其他行业拓展的文创企业,都需要找到跨越行业特征,能为整个文创产业所通用的管理抓手。如果抓手选得合适,就如同牵住了牛鼻子,轻轻用力就可以让牛向领导者所希望的方向前进。
 

在我看来,文创企业所需要牵住的牛鼻子,就是知识产权的管理。

 

注意,我说的是“知识产权管理”而非“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已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作家、音乐人、电影制片者还是创意服务的从业者都已在各种场合呼吁知识产权的保护,希望政府和司法机构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他们辛勤创造出的智力产品、打击侵权盗版者。但对大部分文创行业的企业管理者来说,还没有真正重视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却又并不等同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

 

所谓知识产权管理,概括而言,就是在文创企业的创建和运营全过程中,将已经形成或者即将产生的知识产品确权化、主动建立防火墙的过程,而非等到发现侵权后再消耗更多的成本去被动维权。更具体地说,知识产权管理可以包括权利的形成或者获取,权利的维护、更新和整合,证据的保存和使用,权利的许可和对被授权者的管理,以及权利的维护和执法等方面。

 

举个例子,游戏软件的开发者除了需要在技术上防止他人抄袭自己的产品并完成软件版权登记以外,还需要从项目开发之初就作出品牌规划,了解自己的产品名称是否可以顺利在本产品以及衍生产品和服务类别上获得商标注册。在产品上市以后,还要对市场适时地释放出知识产权已获保护的信号,对早期出现的侵权苗头予以控制,同时选择合适的合作者(也是被许可人)对游戏下端产品(比如玩具)予以衍生开发,并与这些被许可人约定分担监控市场和维护知识产权的成本。此外,在内部管理上,也应当确立有关的技术秘密的保护措施和制度,与内部员工和外部协作开发者签订简明有效的知识产权协议,并且建立起适用于本领域的知识产权档案保存制度,等等。

 

对于知识产权律师而言,上述每一方面都需要娴熟的法律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知识产权管理则更多是一个观念模式的转变过程——要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比“知识产权保护”更为重要,并且能够在经营过程中真正实现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因此,对文创企业管理者的培训中,一个好的知识产权课程不能只限于相关法律知识的罗列。除了对有关法律知识作出必要的介绍外,更应当探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方法和要点。比如,创作(设计)人员的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的分析和检索、权利的取得和维持、中介服务的选择和使用、许可与被许可的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维权的手段和目的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力求达到对知识产权管理所需的方法、制度、人力和物力资源等事项有宏观但不失偏颇地把握,进而真正抓住文创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有效地提高企业和管理者个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董皓 博士 
Dr. Donnie Dong
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客席讲师

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律师版权交易、品牌管理、知识产权许可、诉讼以及互联网产业政策等领域实战专家。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

PgDip in Manage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Business (MCCB)

MCCB课程旨在以国际化的文化视野、系统的管理方法、前沿的创意管理技巧,让中国文创企业的管理者受到系统及专业的训练,从战略层面分析和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