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KU ICB

刘教授新书《一球两制:「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自序

Back

14 Jul 2023

1

 
书评

 

刘宁荣教授从「一球两制」的观察出发,提出 「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的理论,发人深省,对我们准确认识当今世界经历的深刻变化,有莫大帮助。我热切期待《一球两制:「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的出版,并向所有关心国家和世界发展的朋友们诚意推荐。

 

——曾钰成 香港特区立法会前主席

 

早在2016年,刘教授就从历史的细节中捕捉到全球化的历史必然。2020 至2022年,从半全球化降临,到一球两制初露端倪,再到中美于一球两制下的战略博弈,他以令人惊叹的前瞻性,预见了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分水岭。他提出的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为思考国际政治的走势提供了新视角,值得本人向大家推荐。

 

——梁定邦 资深大律师、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前主席

 

近年,中美的冲突正迅速走向全球,令世界的格局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命运。刘宁荣教授的新书《一球两制》,试图为这个世人都关心的问题理出一点头绪。我认识刘教授逾十年,觉得他既有理论根基,又了解国情与国际形势,对这个议题有自己独有的洞察力;他的书值得有心人细读。

 

——施永青 中原地产及am730创办人

 

刘宁荣教授的深度分析评论,这几年来都在灼见名家传媒发表,必定出现在热门文章排名榜上,深受读者喜爱。资深传媒人的非凡阅历与思想型学者的深醇学养,是刘教授著作最独到的吸引力。他对中美关系的变迁有着最敏锐的感知和最深邃的思考,分析直击关键,超越价值判断。诚意推荐这本充满洞见的力作。

 

——文灼非 香港灼见名家传媒社长

 

*刘宁荣教授新书《一球两制:「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于香港出版,本文为新书自序。

 

2016年接近尾声时,面对英国脱欧、特朗普胜选,我在一次演讲中忧心忡忡地发问,“全球化是否终结?”

 

2020年5月,世界还在新冠疫情中苦苦挣扎,全球化已发生逆转,我颇为无奈地预见:“半全球化”时代降临,“半冷战”格局来临。这种遗憾与惋惜,源于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是后冷战时代全球化的受益者。

 

2022年4月,上海“封城”未见曙光,我无不悲观地感叹,“封城”是压垮后冷战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加速疫情后全球供应链的颠覆性变化。

 

2023年5月,在日本召开的七国峰会,西方发达国家共同采纳“去风险化”的战略,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出现质的变化。后冷战时代的“大融合”寿终正寝,“一球两制”下的“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成为现实。一个地球,两个世界。

 

我下意识地随意翻阅过去几年发表的文章,与全球化相关的文字竟然不算少。在酷热的夏日,经十多天的匆匆编辑,便有了这本书的问世。取书名为《一球两制:“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几个关键词都是我以往文章中提到的概念和观点。

 

之前发表的文章多为演讲,引用的数据和文献并无标明出处。此次结集成书,因时间仓促,加上这是一本非学术出版物,这些资料也就没有补上。另外,文章发表的时间,前后跨度近七年,当中的一些观点,随时间推移,前后也有变化,但在编辑本书时未作修改,只删去原来文章中不相关的内容。在此特作说明。

 

这本书顾名思义,就可略知其中的内容。

 

疫情过后,国门重新打开,大家强烈地感受到,世界已不再是过去的世界。最明显的莫过于冷战后开启的第三波全球化已退潮,以价值和安全为导向的“半球化”成为最大的特征。

 

以价值联盟划分的“半球化”

 

2008年的金融海啸是第三波全球化的分水岭。发达国家制造业外流,非法移民涌进西方,激化西方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等现象。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企业毫无约束地向全球扩张,蓝领工人就业机会流失。极端的民粹主义在欧美成为主流,保护主义盛行,视全球化为洪水猛兽。

 

但全球化并非发达国家内部机会不平等的原因,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才是根源。资本逐利造成贫富悬殊恶化,导致各国出现普遍的不满现象,并演变成政治和社会动荡。据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统计,从2017年至今,全球有超过132个国家爆发了多达400多次大型反政府示威和135场涉及经济议题的抗议活动。

 

中国是第三波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西方民粹主义政客指责中国利用西方提供的市场和技术,钻自由贸易之漏洞,搭乘上全球化这趟快速列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与中国脱钩之声不绝于耳。但贸易与经济的脱钩谈何容易?“半脱钩”是相互失去信任后减少依赖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退潮,最大的逆向发展是中美科技冷战难以逆转,美国在半导体产业建立起包括日本、韩国、荷兰和台湾在内的“芯片联盟” ,唯一的目标是中国。面对中国崛起,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经济秩序受到空前挑战,美国倡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就是要重构排挤中国的经济新秩序,全球化演变成以价值联盟划分的“半球化”。

 

中美由此陷入“半冷战”的竞争与对抗时代。美国在传统的日美军事联盟以及五眼联盟基础上,又建立了澳英美三国军事联盟以及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机制,架设起对中国的包围圈。中美两国随时可能因台海冲突,被推向军事对峙的冷战,甚至热战的边缘。

 

早在1910年出版的《大幻觉》(The Great Illusion )一书中,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笃信,在20世纪初经济联系如此紧密和互相依存的时代,战争已过时且代价巨大,爱国主义热情也急剧下降。战争是不能承受之重,但这本书出版之后竟然发生了两次残酷和血腥的世界大战。“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的新趋势再次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是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

 

从他者失败和成功的镜子中找到自己

 

历史是一面镜子,他者也是一面镜子。

 

“二战”结束后的全球化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冷战结束后的第三波全球化给了世界无数的希望,全球各国拥抱新自由主义经济和推崇自由贸易。但世界走了一个大圆圈,再次面对“革命性”的时刻。新自由主义已到了尽头?全球化如何重新出发?我们能否找到超越不同竞争模式的新方向?

 

如果说第三波全球化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第四波的全球化则是美国抛开中国,建立其认可的另一个全球供应链。世界走向分化:一个是中国区,另一个是西方区。

 

西方阵营“去风险化”实际上是“去中国化”,中美分道扬镳已成事实。但诡异的是,在“去风险化”之下,美国经济战略大反转。“华盛顿新共识”宣告新自由主义已走进死胡同,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经济被颠覆,国家干预的产业政策成为振兴美国制造的良方。

 

美国拾起中国计划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偏方”,这与中国当年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如出一辙,是危机面前的一次革命性思考。疫情过后,中国面对内部经济低迷和外部遏制,应对新挑战和新机会的答案是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正支离破碎,当“华盛顿新共识”遇见“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是否可以从他者失败和成功的镜子中找到自己?

 

“半球化”、 “半脱钩”与“半冷战”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纷争,也是文化价值和身份定位的对立,甚至是心理和道德上的冲突。这是一场涉及安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道德混杂的竞争。当民粹主义盛行,消费的民族性与本地化、文化的排他性与专属地都可以引发民众之间的口水战,平衡应是人类寻找共存的出发点。

 

不同的发展模式都存在自身的缺陷和共同的陷阱。面对天生的弊端,如何在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中寻找平衡?面对民粹主义高涨,哪一种模式可以在提高经济活力和生产力时,更可能缩小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

 

科技革命能否拉近认知差距和心理距离

 

2023年的日历翻开时,一个英文词Polycrisis(多重危机)跳入我们的眼帘。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由经济历史学家亚当·图兹(Adam Tooze)使用后,2023年成为流行词。这说明多重危机正威胁人类的生存,远远超出了地缘政治、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之争。

 

全球面临的威胁,从中美竞争和科技冷战,到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到贫富悬殊和气候变化,到能源短缺和粮食安全,无不冲击世界和平与安宁。应对人类的共同危机,离不开全球各国携手努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等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人类,我们的地理距离越来越短。科技革命能否拉近我们的认知差距和心理距离?科技进步能否化解人类所面对的长久危机?科技突破能否帮助我们超越价值与制度的鸿沟?

 

我情不自禁地异想天开,或许我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重新定义情感、信任和安全,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加亲近的互动与体验。我们虽身处大洋两岸,却可以从大洋的彼岸伸出双手握住对方,在元宇宙的世界里,从彼此的情感交流和对话中,感受到人性的亲密和同理心。

 

这是化解“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两极世界的最好配方,还是不切实际的臆想?

 

是为序。

 

2023年6月22日端午佳节于香港大学

 

作者简介:

刘宁荣教授 Prof. N.R. Liu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HKU ICB)创始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