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KU ICB

施涵博士:如何通过ESG把握“碳中和”征途上的新机遇?| 深度观点

Back

28 Dec 2021 | 创新管理

施涵博士
施涵博士 Dr. Han Shi 
港大ICB客席讲师
美国耶鲁大学产业生态学硕士和哲学博士
亚洲开发银行(ADB)工业绿色发展国际咨询顾问
国家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绿色发展联盟首席科学家
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专家组成员

 

12月10日,港大ICB特邀港大ICB客席讲师施涵博士,围绕“ESG助力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主题展开讲座,从ESG发展演变动力、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等角度,深刻分析了在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频发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该如何通过ESG,把握“碳中和”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ESG是促进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路径

 

图片

 

施博士首先指出,所谓ESG,E代表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S代表社会因素(Social),G代表公司治理(Governance)。它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评价管理工具,是促进企业长期价值创造的途径。新冠疫情暴露出了一系列社会不公平问题,让ESG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更大推崇和更多关注。

 

图片

 

在传统发展模式中,企业通过把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外部化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长期以来,企业并没有承担其所产生的负面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些外部化的成本最终是由整个社会承担的,而且低收入阶层不成比例地承担了更大的代价。环境成本、社会成本游离于企业成本核算框架之外,这是导致目前很多环境破坏与社会不公平问题的根本原因。

 

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资源环境负荷日益增加,更有学者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地球安全边界。从企业层面看来,将社会环境与治理(ESG)纳入到企业投资决策并不仅仅是为了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帮助企业抵御外界经营环境快速变化带来的风险,及时把握新机遇,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创造长远价值。

 

施博士从国内外政府监管及投资层面对企业ESG管理的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他指出,政策制定者对企业ESG管理要求不断更新调整,交易所层面也陆续在上市规则中强制要求发行人定期披露其ESG风险与机会管理的实践与绩效。美国、法国、南非以及中国香港都对企业披露ESG报告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要求,而国内交易所则允许企业自愿披露非财务信息。

 

图片

 

目前,众多投资机构已将ESG纳入投资决策。对此施博士指出,企业是现在很多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根源,仅依靠政府的管制和非政府机构的公益慈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把企业本身转变成为环境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者,才有可能最终打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场战役。

 

两大关键助力企业ESG发展进程

 

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把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总体经营决策中去,是一个十分艰巨且漫长的社会变革过程,破局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从为整个经济活动提供金融血液的大型金融机构开始着手,发展可持续金融。具体而言,就是把ESG原则纳入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过程,使其自身活动以及服务的客户都要遵循ESG原则,从而推动其下游企业采纳ESG原则与管理方法;

 

图片

 

二是要以证券交易所为推手,要求上市公司加强ESG有关的信息披露,再促使上市公司开展可持续供应链行动,带动其下游广大的中小供应商转变其生产模式,来逐步推广、实现企业将其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内部化的这场根本社会变革。

 

施博士分析到,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消费决定生产。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更大的意愿来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反过来,一些头部领先的企业在其社会责任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消费者增强绿色消费理念。

 

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中小企业,不会主动去接受把其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内部化的痛苦变革。然而如果全社会不能有效推动这种生产模式的根本转变,全社会都可能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绿色金融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

 

图片

 

谈及绿色金融,施博士认为,当前ESG热潮起源于21世纪初才兴起的ESG投资。上世纪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投资(SRI)出现,投资人选择不去投资可能利润很高的博彩、烟酒、武器和色情行业等所谓的“原罪股票”,作为其社会责任的一种表达。2006年,在联合国倡导下,ESG投资首次被提出,2008年联合国又发起了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开始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去推进ESG。

 

针对我国的情况,施博士讲述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环境保护风暴——“零点行动”。上世纪90年代,淮河流域污染十分严重。1998年1月1日零点是中国淮河流域1562家重点污染企业治污并实现达标排放的最后期限——淮河流域污水排放不达标企业一律关停并转。为此,中国农业银行遭受了为“十五小”污染乡镇企业贷款所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这是环境风险在中国第一次成为金融风险。

 

施博士指出,“绿色金融”本质上就是要将金融业务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进而推动整体经济活动的绿色化。为此,要增加金融资源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经济活动的流向,减少金融资源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经济活动的流向。在中国,ESG对金融活动的影响,从过往的边缘化逐渐发展到被越来越多的主流思维所认可。

 

全球气候变化与投资活动息息相关

 

图片

Source: Accenture 2014

 

近年来,绿色债券投资获得了大规模增长,但是不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情景对股权投资机会具有不同的影响。如果目前煤电、火力发电等所有投资活动都不受限制地加以实现的话,那么全球气温预测要上升4度;但如果各国均落实其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的话,就意味着现有15%的投资活动都要停止;如果要实现巴黎协议2度以内的温控目标,全球现有的计划投资需要排除其中60%的高碳排放项目。

 

所以,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对投资活动有着巨大影响。施博士展示了4种ESG投资的不同形式,包括社会责任投资负面排除方法、将ESG准则纳入投资决策、ESG投资者采用股东行动来干预决策和影响力投资。

 

对于大家关心的ESG投资回报率,施博士表示,对影响力投资而言,投资回报率一般要比常规投资要低,但从主流股票指数来看,ESG投资回报呈现出越来越高的态势。近几年兴起的ESG投资人以股东身份来干预其投资企业的相关决策,是最新的ESG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这种ESG投资的回报率也高于不关注ESG的投资模式。而纳入ESG准则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常规不考虑ESG的投资的机率达到63%。

 

企业应重视ESG信息披露

 

在讲座中施涵博士也指出,ESG信息披露对企业来说也会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吸引投资,提高运行效率,也能帮助企业抵御风险。而现状是,超过40%的中国500强企业从未发布过社会责任报告。企业,政府、投资者及评级机构将逐步要求企业展示像财务数据一样真实、高质量的ESG相关数据。

 

此外,施博士还介绍了国内已经得到深入实践的五种不同类型的绿色供应链行动,包括以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等政府主导的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以上海通用、沃尔玛、宜家、苹果等跨国公司主导的绿色供应链行动、以公共环境中心等环境非政府组织主导的绿色供应链行动、以中城联盟、房地产商会等行业组织主导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以及基于EcoVadis、CDP等全球性ESG评级平台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等。

 

鉴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甚于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全球ESG发展越来越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放到中心位置。通过包括气候相关财务披露(TCFD)、科学碳目标(SBT)、CDP等一系列管理框架与方法,来帮助企业从外到内地有效评估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法规政策变化等转型风险,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等物理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要求企业从内到外地制定相应的治理结构、发展战略、管理流程以及关键绩效指标,来管控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风险,并把握新兴的商业机遇。

 

图片

 

精彩的讲座结束后,现场学员就ESG的实际应用、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碳中和前景下的行业发展趋势等问题向施涵博士进行了提问,师生之间进行了热烈互动。本次讲座聚焦社会责任、碳中和等热点话题,结合企业的经营实践与市场未来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大家勾勒出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ESG企业发展图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