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KU ICB

宋庆伟:终身学习,探索组织管理至圣真道 | 校友观点

Back

31 May 2021 | 管理与创新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变化成为常态的数字化时代更是如此。面对激烈的竞争及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保持学习是不被淘汰的唯一法则。

 

2021年4月24日,“2021春季校友分享日暨课程说明会”在港大ICB深圳教学中心正心堂顺利举行。此次我们特邀港大ICB创新管理系整合实效管理(IPM)深圳16班校友宋庆伟先生带来了主题为“终身学习探索组织管理的至圣真道”的精彩分享。宋庆伟先生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对于组织管理至圣真道的思考和探索。

3

宋庆伟

整合实效管理(IPM)深圳16班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系统工程博士

曾任中科招商创投副总

 
明德格物:
专业深度决定未来高度

 

宋庆伟首先讲述了他为什么上港大ICB,港大ICB的一次公开课照亮了他思维的盲点,在一个不确定的VUCA世界,我们不能用旧框架套装新现实。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而是按照以往的逻辑行事。变革是生命法则,那些仅仅着眼于过去与现在的人,必将会失去未来。没有个人的转化,任何事情也不会发生变化。为了实现个人的转化,他选择上港大ICB,践行港大ICB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港大ICB学习期间,港大ICB的4P办学理念(专业、前瞻、实用、实效)和8i育人理念(勇于创新、无限创想、独立思考、相互协作、交流互动、国际视野、诚信至上、社会影响)让他深刻体验到港大ICB与传统商学院的不同,特别是他在上实效管理与商业战略这门课时,王欣老师讲到管理就是实践的艺术,这给他带来很大的启示,他突然有“顿悟“的感觉,让他明白既然管理是实践的艺术,管理知识永远只能根植于管理者的管理实践,管理不是知识的体系,而是信仰的表现。换言之,管理是自我设定的东西,它直接与信仰相联系。管理知识乃是管理者内在的行为,它“诉之于自由,是对信仰的召唤”。

 

1

 

管理信仰与管理知识之间存在一个鸿沟,管理信仰与管理知识认识的途径是不同的,管理信仰是超越性的,超越了人类理性的边界,对管理信仰的把握需要跨越理性的鸿沟,实现信心的飞跃。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管理知识只适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管理信仰则适用于管理本真的存在。”

 
终身学习:
解构旧观念,重构新知识

 

宋庆伟然后拆解了学习的建构过程。他表示,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只能由自己完成。同时,学习也是改变旧有观念,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即“解构”和“重构”的过程。然而学习者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的旧有观念。他进一步指出,“旧有观念” 就像一堵墙,阻碍了人们通向另一个知识空间。为了学习,学习者可以采用提问、对质、辩论等解构过程进行,学习者还可以采用直接建构新观念的过程进行。

 

随后,宋庆伟详细拆解了DIKW知识模型,该模型从智慧、知识、信息以及数据四方面来定义知识。其中数据是一种原始素材,本身没有意义。而信息则是加工处理后有意义的数据,当提炼信息之间的联系,形成行动能力,并由此完成任务后就成为了知识。但知识和智慧之间存在一个鸿沟,即拥有再多知识也无法产生智慧,智慧只能由自我产生,智慧需要信仰的力量。

 

2

 

宋庆伟进一步指出,数据、信息和知识都指向过去,即如何正确的做事,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是效率。而智慧则指向未来,即要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是效能。效率和效能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54

 

关于知识的特征,宋庆伟认为知识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创造并获得意义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此外,知识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其中内隐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获取。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企业的知识,特别是内隐知识都分散在团队和个人的头脑中,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对知识在工作中运用和成效负责。知识具有边际收益递增性,知识的边际收益递增性为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知识管理:
企业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知识社会对管理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而知识工作者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宋庆伟指出,企业的本质是创造知识,其核心竞争优势是来自于其掌握的知识,尤其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内隐知识。所以知识管理也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但知识资产具有创造价值的不明确性,即创造它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其产生的价值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非线性)。这给知识管理的带来挑战,所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习,以寻求智慧。”宋庆伟剖析道。

 

所谓学习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获取的经验和知识,掌握的客观规律,以及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宋庆伟强调,学习的本质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学习目的就是求真务实、追求智慧、探索真理。

 

在此基础上,宋庆伟进一步介绍了四次管理信仰的范式革命:

第一次管理革命是以“效率”为中心,以经济人为人性假设,关键词是科学管理;

第二次管理革命是以“人本”为中心,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关键词是人本管理;

第三次管理革命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复杂人为人性假设,关键词是精益管理;

第四次管理革命是以“价值”为中心,以自主人为人性假设,关键词是价值共生。

 

5

 

宋庆伟认为,当前是一个管理时尚泛滥的时代,有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管理理念无助于企业业绩提升。管理学其实是一门基于实践的交叉学科,管理学丛林现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想要真正学好管理学,需要对管理学的源概念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其它都是源概念的衍生物。

 
管理实践:
需要企业文化、战略规划、
组织变革及人才发展四者动态匹配

 

宋庆伟指出管理是从使命到成果的过程,即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组织变革以及人才发展,这四方面进行动态匹配的过程。其中企业文化是由领导者创造的,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造、管理以及在必要时改变企业文化。

 

5

 

关于战略和创新,宋庆伟表示,战略可以让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利用机会,从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取得预期成果。而创新则是为顾客创造出新价值。唯有“创新与创业精神”才能有效推动社会持续的进步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宋庆伟又对战略营销管理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战略营销管理的实质不是满足客户需求,而是赢得客户选择,心智就是战略营销管理的终极战场!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跟随战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态已从原来的科层制向平台型以及生态型组织演进。同时,价值创造模式也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大规模制造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演进。

 

此外,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对于管理效能的评估也非常重要。宋庆伟坦言,组识的使命就在于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是一个管理者最大的领导艺术。而针对管理效能评估,除了评估成果,还要从更广泛的影响上进行评估。因为企业的目的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管理效能必然体现在为他人和社会的成果之中。所以真正的管理效能评估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最后,宋庆伟为本次干货满满的精彩分享做了高浓度总结。他指出,终身学习的目的是探索组织管理的至圣真道。管理是一门实践学科,更是一门值得用毕生精力去探索的学科;管理也是一份事业,一份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事业;管理还是实践的艺术,不是空洞的理论。管理使人成之为人的前提是通过参与管理,重新认识自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