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ICB
云论坛精华回顾(四) | 谢祖墀博士:去全球化和去中国化的可能性
Back23 Jul 2020 | Announcement
谢祖墀博士:去全球化和去中国化的可能性|云论坛精华回顾(四)
原创 谢祖墀博士 港大ICB 昨天
谢祖墀博士
Dr. Edward Tse
高风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创会理事
港大ICB暨SEA顾问委员会委员
各位好,非常感谢港大ICB的邀请,今天很荣幸通过直播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关于“去全球化”以及“去中国化”的议题。
首先要做一个简单的定义,什么是去全球化,什么是去中国化。全球化的话题,大概缘起于三十年前。我于1988年加入美国麦肯锡公司,当时接触了不少离岸(offshoring)项目,协助客户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迁移到中国内地,再将一些与IT、软件开发相关的工作迁移到印度。这些地方相对来说劳动力比较便宜,而美国只做高端部分,这是所谓的全球化的开端。后来,全球化发展为基于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全球分工,恰好随着中国的崛起,廉价劳动力出现,很多制造业工厂都迁移到中国。
除了全球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多边主义。多边主义的核心是需要多个国家透过普遍的行为准则,以及共同认可的治理架构,一起解决国际性问题。2005年,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世界是平的》一书,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中国人都相信世界是平的。正是在这样的全球化分工进程中,尽量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尽量做好,不属于自己的部分则置之不理。而“去全球化”是一个相反的定义。最近几年,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后采取的很多不同措施,都与全球化进程或是原则相违背。
全球化分工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某些国家的特定法规,以国家安全为名,对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的天然全球分工进行人为干扰。因此,在某些地方,多边主义逐渐被单边主义所取代,单边主义强调某个国家的利益优先,其他国家的利益则不太重要。如今,很多人觉得“世界是平的”这个概念已经不太适用,因为世界已经不太平坦。这是全球化跟去全球化的冲突所致。还有很多人提到的所谓“去中国化”,基本上就是不要中国,或者撤离中国。中美贸易战后,特朗普提倡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使问题逐渐浮现。今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为日本企业将供应链撤离中国提供经济支持;特朗普的经济顾问库德洛也建议美国政府提供补贴,帮助美国企业撤离中国;法国雷诺公司全面退出与中国东风公司合资成立的东风雷诺。这些事件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出现,引起多方关注,许多人猜测外资将会集体撤离中国。根据媒体报道,很多外资企业的确也有类似考虑。
我认为当今中国的确面临很多挑战,但同时也有很多机会。
先从挑战说起。首先,全球经济可能持续低迷,部分国家深陷疫情,经济进入负增长,甚至有一小部分可能进入经济萧条。这也是中国的一个挑战。
第二,因为种种原因,西方已经产生了强烈的仇华情绪。这不单是某个政党的问题,可能已经演变为西方国家大众文化对于中国的不信任,因为西方一些民众很容易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
第三,不少人关心疫情之后是否有“去全球化”、“去中国化”发展的情况,疫情之后全球新秩序究竟会怎样发展。
第四,中美贸易战升级,美国因为种种原因,以国家安全为理由,限制中国某些科技企业,特别是华为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中国在核心科技,特别是芯片发展方面始终面临非常大的瓶颈。
第五, 2020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对于美国来讲是最吊诡的一年,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这是挑战,也可能是一个机会。
回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问题,有没有所谓的去中国化、去全球化以及大批国外的供应链企业是否会撤离中国。简单来说,供应链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劳动密集型供应链,比如运动鞋、服装、玩具等行业的供应链。十几年前,很多相关企业已经逐渐从中国迁移到附近国家,比如越南、柬埔寨、孟加拉。这个过程持续了十几年,将来也会继续。因此,有一部分人提到供应链离开中国,是属于比较基本的供应链。
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供应链。这类供应链主打比较简单的消费电子产品,随后运到美国。中美贸易战后因为关税提高,一部分相关企业从中国迁移到了附近关税较低的国家,比如马来西亚。但这是关税提升这样的人为因素引起的,假如有一天贸易战停止,关税回到比较合理的水平,一部分供应链有可能还会回到中国。
第三种,基于我的个人研究,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供应链,即所谓的复杂供应链集群。比如包含大量零部件的高科技电子产品,这需要大批掌握科技技术的生产商聚集研发与生产,并以强大的能力进行组装。这部分是中国的优势:过去20多年,中国几家实力强大的企业已经与当地政府形成了高黏性,这些供应链几乎不可能离开中国,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马上复制中国在这方面的能力。
因此,短期之内,没有明显的信号显示,全球比较重要的供应链会马上撤离中国,或者大量撤离中国。甚至可能有更多的供应链会在中国建设。尽管日本、美国提供了一些所谓的补贴政策鼓励搬离,但供应链转移是非常复杂的工序,里面牵扯到的因素众多。对于客户来讲,供应链提供者必须同时符合三方面的标准:第一是成本控制的很好;第二是质量控制的很好,质量要高,或者起码要过关;第三是时效性要好,反应速度要非常快。从这方面来讲,复杂供应链的迁移难度很大,除非有很大的突发性因素迫使其改变。当然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刚才提到的人为因素,来自于某些国家因政治原因或其他原因产生的人为干扰。这个风险对很多大型供应商来讲是心头大患,因为不知何时会有新的非经济因素要求,让他们受到人为干扰,无法实现天然的优化。
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科技因素。目前,中国在制造业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瓶颈。芯片设计方面主要是美国领先。代工方面主要是台湾TSMC、韩国三星占优。中国虽然在追赶,但是难度比较大。但我想所有事情都不是绝对,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生产基地。对于芯片供应商来说,中国客户就是最大的客户。美国最大的几个芯片供应商在中国部分的业务份额占比很大。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科技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市场与科技,或是顾客与供应商之间的博弈。
我认为解决技术瓶颈是中国近期的一个大挑战,同时也是重要契机。第一,我的工作是管理咨询与战略咨询,客户就是大型企业及政府机构,我对他们的情况比较清楚。对于很多外企来讲,他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去中国化,去全球化,而是经营问题、现金流问题,特别是在疫情最高峰的时候。第二,他们大多受到美国政治情绪的影响,包括全球CEO以及董事会都有不同想法,所以即便要迅速做出战略性决策,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到。第三,他们非常肯定中国对于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两者中的任何一项,都让他们不得不慎重考虑离开或是不离开中国。
还有一点是其他人没有关注到的,现在外企越来越欣赏中国在创新方面,特别是数字创新方面的能力。他们很清楚,如果离开中国,将会跟全球最领先的商业创新高地越离越远,留在中国不单是中国市场的问题,更因为中国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一些跨国企业已经用行动证明了他们会追加在中国的投资,包括雀巢,大众等。
最后做下总结。一方面,我认为全球化发展模式将会有所变化,但仍是世界发展主流;另一方面,未来的确会呈现局部区域化,本土化回流的趋势,形成逆全球化浪潮。中国不会被“去中国化”,其在全球的经济重要性会持续提升,并通过投资、消费和创新引领全球化新进程。很多中国企业家以及跨国公司决策者看问题的时候要看得清楚一点,不要人云亦云,机会永远是有的,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