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KU ICB

9月开学季【新生·心声】——在这个特殊时期,我选择走“近”香港

Back

25 Sep 2019 | Announcement

9月开学季【新生·心声】——在这个特殊时期,我选择走“近”香港

港大ICB 港大ICB 前天

 

每次开学,我们总会被某种力量所打动。

 

此前,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历经艰辛与荣耀。

此刻,他们决定站在全新起点,交换梦想,并肩作战,突破超越自我的极限。

近期的香港风波,令9月开学典礼跟以往有些不同,选择赴港的同学们,怀揣勇气与从容,带着问题与疑惑,开启一段探求真相的旅程。

 

如今,他们从“风暴中心”归来,通过客观中立的洞察,经由理性独立的思考,给出了一份自己的答案。

 

以下是几位新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感谢他们的倾情投稿。

 

“去听更真实的声音”

 

 

孙文平

企业教练与领导力培育(CCLD) 上海8班 

饿了么 HRG高级总监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走进香港,所见所感都值得一生去回忆。

 

当和小组同学一起漫游在校园,看到有学生穿一身黑色,行色匆忙,环顾四周,到处贴满了写着诉求的海报,而我们依然有秩序地忙碌着,行走的脚步匆匆,停留下来的人很少。这是一个民主且言论自由的环境,然而学校电视中滚动播放着一些事件回顾的视频,令我不解,如果可以把香港大学的名人故事,或是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新生寄语,传递给同学们。我认为,或许更让能人感受到希望和梦想。

 

说到希望和梦想,不得不提播种梦想的园丁——老师们。

 

开学典礼从刘宁荣教授激情有立场的分享开始——真相与立场、自由与秩序、主义与问题、目标与妥协,仇恨与宽容。他用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让大家理解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以中庸之道、理性之道给大家启示。

 

当代中国,因互联网媒体力量崛起,很多时候不同的观点会冲击,言论的自由性会有,但真相到底如何?有些人会被误导,跟风评论,当下,需要更多年轻人有独立的判断,敢于讲真话,在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任何一个组织形态中,都需要有这样的真、智、勇的人。

 

焦点透视、专家对谈环节,我看到中西方价值观、教育理念的不同,老师和同学的思考路径不同,没有对与错,只是真实表达对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冯炜光老师分享的「退让真的有用吗?」「十年人心工程」;邓飞老师分享的「网络时代的政治傲慢与偏见」「何为独立思考能力」;袁弥昌博士分享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民粹主义运动」。这些内容,让我对香港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自由放任、长期规划、包容性、榨取性、每个人看待的视角不同,生活的层级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我们试图走近财富差距最两端,去听更真实的声音。

 

港大校史由杨仕名老师娓娓道来,百年校训,令人肃然起敬。我依然记得那位最让我感动的——声音沙哑的马陈杰老师,他带来的「创新与领导力」讲座,是我拍了最多页PPT的老师,讲座内容非常丰富。张瑞霖老师分享的「企业逐利VS社会责任」,帮助我们领会到关于管理力和领导力更加丰富的内容,我结合工作思考,产生了很多共鸣。我钦佩老师们有旺盛的精力,对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和帮助更多人。最有趣的是袁启亮老师,分享的主题是跨国界沟通。他说,对于文化的定义,东西方有不同诠释,为我们带来了互动性极强的一堂课。

 

每一位老师都在认真地、全身心地参与,无论是哪位老师分享,其他老师都会坐在第一排全程倾听,不时还会参与互动,开个玩笑,全程非常愉悦。我们还进行了Kolb Learning Style 学习模式评估,从中我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并且认识了人资管理系系主任Andy,非常nice,平易近人,期待他的课,感谢这次相遇!

 

"怀揣求真之心,归来满载收获"

 

 

陈晗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OHRM) 上海21班

饿了么 城代HRG管理部 总监

 

 

之所以选择到港大ICB学习,就是想感受一下这所经历了不同历史和文化洗礼的大学“香港大学”。来过香港很多次,但这三天,在香港大学参加的开学典礼和校内工作坊,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聆听香港的历史、人文,了解当下发生的社会事件,及其深层原因。

 

以前来香港,带回去的是礼物,这次来香港,带回去的是满满收获。


关于港大的“门”

 

香港大学成立于1911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可以说是香港发展的缩影。港大与内地很多大学不同,并没有明显的校门,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校园。这几天清晨,我会看到很多老人在校园内练太极,游客在港大游览,甚至在港大食堂就餐。这说明港大是一所开放的大学,不希望用校门来禁锢师生与外界的交流,同时也反映出学校治理的水平及当地居民的文明程度是比较高的。

 

另外是香港的校徽和校训。校徽上既有中国龙,也有英国雄狮,这一细节反映出港大的中西文化融合。明德、格物的校训出自《礼记·大学》。用杨仕名老师的话来说:简单的理解,就是每一位港大学子,能在港大更有智慧、更有力量,更有勇气去面对一切挑战。

 

我特别喜欢港大的陆佑堂,至今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依旧在使用。在这栋楼里,我时而信步,时而驻足,低眉颔首间,历史的画面擦肩而过。想想,曾经有多少学子在这里读书啊,每一位学子都是港大历史和精神的载体。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建议每一位到香港的同学,花半天时间,到港大,不急不躁地体会一番。

 

关于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的老师

 

感受一所学院最直观的就是老师。这几天,听了刘宁荣教授、马陈杰老师、袁启亮老师、骆松森老师等多位老师的分享。老师们都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即使人山人海的大课,老师仍能和学生保持频繁互动;老师们具多年国际化的学术背景,或者曾经在跨国公司任职,我明显能感受到他们活跃的思维,包容的心态,严谨的治学。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希望跟老师们在开放、尊重、包容的氛围下有更多交流和探讨的机会。


关于我们的同学

 

港大ICB搭了很好的平台,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虽然接下来我们进修的课程不同。但通过校内工作坊,很多跨专业的同学能够相互认识,未来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上都有更多交流和分享。在香港的特殊时期,同学们依然坚持赴港,说明大家内心中对学习和成长的渴望是多么强烈,能和这样一群优秀的同学们在一起,是一种幸运。

 

关于香港现状

 

在非常时期赴港,我觉得是人生中一段特别的体验。任何现象的背后,都不会是简单的发生。最近两个月的不安定现象,也是香港发展至今,各方面综合原因导致的结果。例如,随着社会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房价居高不下,香港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文化教育体制有待完善等。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而且一定是香港政府和香港居民相互信任、冷静、智慧地去解决,绝不是通过游行、罢工、暴力袭击能解决的。香港有民主的氛围和立法,但任何表达自己政治主张的行为都不能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这次能在这个时期听听港大的教授们来谈谈自己对时政的看法,也是难得的经历。

 

感恩我们彼此的相遇,希望接下来能和同学们共度美好的学习时光。若干年后,我们回想起来,在2019年的9月,我们一起同过窗,一起赴过港,一起漫步在港大的校区,那是多么美妙的记忆。

 

“ 使命·初心”

 

 

江晓霞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OHRM) 深圳9班

博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副总经理

 

 

结束校内工作坊那一天,恰逢白露。白露,是我认为最美,最具诗意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心中不禁吟唱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港大ICB开始影响着我什么,未来会改变我什么。

 

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OHRM)深圳9班,很开心结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大家都会互相询问,为什么来港大ICB学习?如果要我确切地回答,答案是:身负使命、寻梦港大、寻回初心。

 

我们这一代80后,经历过学生时代的热血和彷徨,经历着职业生涯的拼搏和起伏,家庭亲子的牵挂和幸福。不知不觉,我已在金融行业工作了十余年,并在命运垂青的机缘下,在一家久负盛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是荣耀,更是责任。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资产,是人才。怎样通过最科学的方式,营造有活力、有温度的企业文化,凝聚和激励最优秀的投资人才,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价值之事,帮助实现公司重要的战略发展,是我想在港大ICB学习寻找的答案。  

 

校内工作坊三天时间,不论是教授们的严谨思辨,还是同窗学子的积极求真,以及百年校园的沉静从容,都深深触动了我,仿佛回到民国建校时期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于我而言,港大ICB犹如我生命中的第三空间,放下浮躁,远离喧嚣,学习、静思,这是何等地欣喜和幸福。在我看来,遵循港大百年校训,明德、格物,在知识和真理的探求上,抱着谦卑的态度,如琢如磨,知行合一,回归初心,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港大人罢~

 

“开放与包容”

 

 

滕漫

整合营销传播(IMC) 广州17班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区域支持经理

 

 

有幸在香港事件期间,进行赴港学习,并倾听到多位嘉宾对于香港时局的深度分享,令我颇感意外。因此这次学习的几点感受,希望与大家分享。

 

团队协作中暴露出我们的弱点

 

工作坊的很多模块设计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我和小伙伴们⼀起去校园打卡,⼀起展示,⼀起做分享。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互动环节,对于长居内地的同学比较痛苦。有⼀个团队,与自己对角线的同学碰撞的⾮常明显。团队协作不顺畅的问题暴露无遗。但是,我认为团队协作在⼯作中⾮常重要,尽早暴露弱点,更有利于大家有针对性地完善。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中,遇到管理流程和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时,我们在港大ICB校内工作坊学到的内容,比如如何真正有效的沟通,与团队成员的相互理解,都会发挥作用,这真的是⼀剂职场的加速剂。

 

真实开放的氛围与震撼的时局讨论

 

有一个印象⽐较深的场景,一位想要转型做公益的同学请⽼师提供意见。如果在内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是模棱两可的。比如“需要基于你⾃⾝的特点决定…”。而我们⽼师的答案直接而实用。“推动社会进步是商业,公益⽐职场可能更加⿊暗,可以1-2年做个⼈加速器。”我发自肺腑的感叹“i like it! ”

 

我所在企业有⾹港分公司,我个⼈⾮常喜欢⾹港,喜欢⾹港⽂化。但我本⼈是党员,我的爸爸之前在部队。所以,我既能理解内地⽂化也能理解香港文化。但当两种文化碰撞的时候,我也毫无头绪,不得化解之法。这次的讨论让我从不同的侧⾯,尤其是透过媒体的⼒量,看到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经济问题、就业问题、房产问题等。受到这些原因的启发,我开始思考20-30年之后,中国发展的驱动⼒是什么。

 

更侧重概念本源和国学

 

⼏乎所有老师的课程中都有追根溯源的概念解读,这个是内地⾮常容易忽略的。⽐如讲解企业⽂化,⼤家往往只是聚焦企业⽂化是什么,⽽从来不去深思什么是⽂化。还有很多⽼师提到国学,是在内地课程中也是鲜有涉及的,我的感触⾮常深。我们往往喜欢研究欧美管理学理念,这样纵然好,只是很多内容需要基于西方⽂化背景。经历过外企和民营,经历过初创公司的起步,让我越发觉得西方管理科学在内地实⽤性还没有那么强。所以,我回来之后,第⼀时间买了⼀整套国学书,慢慢读起来。

 

更关注企业家的使命

 

我在清华听过“创新与领导⼒”主题的课程,比如持续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但是我们的主题分享明显不同,清华强调的是颠覆性创新需要外部⼒量,在⼀个组织内部完成⾮常困难。港大ICB强调的是企业家责任与使命感,远超过个⼈经济与享受外的——更⼤的使命。我想,国内很少出百年企业,⼤致可以归于此,我们勤奋努⼒,但是心胸中“⼤志”不够。

 

未来,希望校内工作坊继续丰富活动工具和方法,帮助大家积极地参与团队任务;非常期待此后的课程学习,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跟老师一起探讨更多能够激发思维碰撞的话题;期待参与更多企业走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