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AI时代重新审视设计思维价值 (二之一)

返回

2025年4月3日 | 深度观点

4月9日,《明报》发表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课程主任于晓女士观点,以下为文章全文。

AI

 

我們正身處一場全球技術風暴的暴風眼之中,可以預見的是以人工智能(AI)的高速發展為代表的技術浪潮,大概率將重塑個體的生命軌迹和組織的發展方 向,同時每一樣我們過去習得的理論、方法、工具都面臨重新被審視的挑戰。然而,當下只是AI技術的1.0階段,未來5年或者10年,當個體和組織回望今天的自己,會否用Pre-AI和Post-AI來描述自己所經歷的時代變遷呢?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作為近半個世紀以來以人為本、以深刻洞察人的需求為精神內核的創新理念,曾為谷歌、蘋果、亞馬遜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源源不斷提供創新發動機的燃料,幫助它們以用戶為中心,甚至Customer Obsession(用戶執迷)的基因植入到組織的文化與價值觀中。

這裏還是要簡單介紹一下設計思維的來源和重要特徵,以便於我們接下來的探討。上世紀60年代的人文主義思潮和80年代人性化設計的興起,使起初被用來描述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的意識與思考路徑的設計思維逐漸引起世人的關注。標誌性的發展節點是全球知名的設計諮詢公司IDEO的創始人David Kelly將設計思維概念在商業世界固化後,於2004年聯合SAP的創始人哈索·普拉特納(Hasso Plattner),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共同創辦了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學院(Hasso Plattner lnstitute of Design),通常被稱為D.School。D.school的成立推動了設計思維在教育、商業和社會領域的發展,在此後逐漸從產品和服務設計拓展到公共政策、社會問題、個體發展等諸多領域。
設計思維是一個通過挑戰現有假設,不斷探索和深度洞察,基於新的認知重新定義問題並啟發創新機會,再反覆嘗試、不斷迭代,尋找突破性解決方案的過程。設計思維以人為本的創新不僅始終關注人的需求,同時權衡和兼顧技術的可行性和商業的延續性,它還涵蓋了保持好奇心、通過共情與同理心深化洞察、發散與收斂、動手嘗試、持續探索與迭代等行為準則,更加提倡跨學科的多元化團隊合作與共創。現在我們倡導的設計思維,是把「設計」昇華為一種發掘創新機會、用以解決模糊的、不確定的、複雜問題的思考方式、工作方式和實踐方法。

那麼,當個體時刻面臨技術浪潮帶來的不安與危機感,組織需要高度關注新技術的發展趨勢與內外部環境的複雜變化,擁抱和佈局與新技術應用相關的新業務時,曾經風靡世界的以人為中心,以需求為驅動的創新思維會遭遇「窘境」嗎?它是否還有其重要性和時代的價值呢?其對人的需求、情感與價值觀,對應用場景與環境的匹配的深度理解應該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呢?

經歷了疫情3年帶來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經濟與就業環境持續低迷的新常態下,焦慮、內耗與不安的情緒在社會彌漫,人們從未像今天一樣關注自己的情緒,「情緒價值」的概念應運而生。購買情緒價值比購買產品、購買服務、購買體驗更加重要,愈來愈成為新的消費趨勢。情緒價值,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