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中国如何应对特朗普对"一带一路"的冲击
返回2025年2月17日
2月17日,《南华早报》发表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创始院长刘宁荣教授观点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面对美国遏制中国影响力的企图,北京方面有必要调整策略,尽可能降低其对相关倡议的干扰。
巴拿马最近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了中国在维持这一雄心勃勃的全球基础设施项目势头时所面临的现实阻碍。尽管在特朗普政府的持续施压下,巴拿马的退出早在意料之中,但这一决定引发了人们对拉丁美洲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的担忧。
自2013年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的全球贸易网络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强化。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24年,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攀升至22.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3万亿美元),相较于上一年的19.47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显著增长。

“一带一路” 倡议的范畴远不止于贸易领域,涵盖了多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投资项目,包括铁路、公路和港口建设,以及绿色能源投资。这一倡议是单一国家开展的最具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
在对30多个 “一带一路” 参与国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后,我看到了该倡议的实质性影响。例如,在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的建成,绕过了将杜布罗夫尼克与克罗地亚其他地区分隔开的波斯尼亚领土;黑山的一条高速公路,将欠发达的北部地区与首都波德戈里察连接起来;以及连接肯尼亚蒙巴萨与内罗毕的铁路,这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项目展示了“一带一路”投资对各地区的变革性影响。
面对特朗普政府激进策略引发的全球格局变化,中国必须调整并制定新的战略方针,以应对该倡议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中国应考虑将其战略转向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协议框架,而不是仅仅依赖“一带一路”框架内宽泛的国家层面的合作备忘录。
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以及30多个国际组织达成了超200项 “一带一路” 合作协议。然而,构建以项目合作为核心的精准合作可以增强参与国应对外部压力的韧性,从而使各国更有效地应对地缘政治挑战。
中国基础设施项目的积极效应在全球多地显现。根据伦敦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40年,该倡议预计将推动全球GDP每年增加7.1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收益来自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全球贸易更加顺畅。
最近,我与我的高管学生们访问格鲁吉亚时,一个备受热议的话题是中国即将在黑海沿岸城市阿纳克里亚开展的新深水港建设项目。这将有助于开辟一条从中国到欧洲的“中间走廊”,减少对俄罗斯运输路线的依赖。
我们前往马斯特里克的旅程中,一家中国承包商正携手其他国际公司建造亚美尼亚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这凸显出中国在助力亚美尼亚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遇到了一位来自北京的高管及其团队,他们已在这片曾饱受战火摧残的区工作了三年多,为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当下风云变幻的全球格局中,只有尽量减少美国试图遏制中国影响力所带来的干扰,才能维系并强化全球基础设施倡议的发展势头。
其次,鼓励更多中国私营实体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 “一带一路” 倡议,并与西方企业合作,可以化解外界对中国政府主导该倡议的担忧的同时,促进 “一带一路 ”倡议的多元化发展。
过去12年中,中国国有企业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邀请更多私营企业投身其中,可以为“一带一路”计划注入宝贵的专业知识与丰富资源,尤其是在当下,众多私营企业正积极寻求国际扩张契机。
虽然中国国有企业主导了格鲁吉亚未来的阿纳克利亚港、秘鲁的钱凯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但私营企业的参与可以为项目执行带来创新、效率、灵活性和多样化的视角。尽管私营企业可能不会像国有企业那样主导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但它们的参与可以带来显著的效益。
将 “一带一路” 倡议打造成中立且包容的全球合作平台,可以帮助中国应对外部压力。中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如马斯特里克太阳能发电厂和迪拜附近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等项目,凸显了跨境合作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可持续能源倡议中的重要性。
第三,强调中国对当地社区经济和社会福祉的贡献至关重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国人员应积极确保项目为当地人口带来切实的利益,例如创造就业机会和向东道国传授技能。应大力宣传这些积极成果,以此提升该倡议在当地的声誉,并赢得当地社区的支持。
例如,在访问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时,我们察觉到其具有诸多类似中国城市景观的特色,这些建筑清晰展现出中国承包公司的深度参与。然而,在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深入交流后得知,当地民众对于中国在这些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认知程度有限。

为了展示中国参与对当地经济和社区福祉的积极影响,中国公司和个人应积极与当地工人的互动交流,并积极投身各类社区活动。
通过促进文化和教育交流,中国可以增进善意并抵御任何普遍的负面叙事。中国工人与当地社区之间实现高效且良好的沟通至关重要,而英语则是建立联系和促进全球范围内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