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旭的离场,是公司交过的最贵学费

返回

2025年11月12日 | 深度观点

*本文发布于11月6日,由作者授权转载。


 

今天的消息,孙东旭离职了。


 

也许这个新闻在网上激起的波澜会很快褪去。但对组织而言,这场风波远未结束——它留下了一笔价值千万甚至上亿的“隐性学费”:品牌信任折损、团队士气受挫、用户情感联结断裂。


 

可惜的是,许多管理者仍选择“装睡”。他们讨论着权力博弈、人事布局,却刻意忽略这场危机最核心的警示:在“人”的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陈旧的管理思维正在成为组织最大的负债。

 


 

一、“老登味儿”为何成为众矢之的?


 

孙东旭的离职,与其说是个人职业的转折,不如说是当下职场文化的一次公开审判。


 

“老登味儿”这一网络调侃的背后,实则是大众对传统权威管理模式的集体反思。它指向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沟通姿态、对个体价值的漠视,以及用“组织理性”掩盖情感共鸣的懒惰。在东方甄选这一依靠个人IP与用户情感联结成长起来的平台上,这种风格尤其格格不入。


 

网友的愤怒,本质是长期积压的职场情绪借势爆发:

  • 对“功劳归领导,锅给下属”的不满;

  • 对把员工工具化、忽视个体尊严的抗议;

  • 对“位高权重者”缺乏共情能力的失望。

二、孙东旭与董宇辉:一场未完成的“共生实验”


 

回顾孙东旭与董宇辉,这对曾经被视为“黄金搭档”的关系破裂,本质是两种价值逻辑的冲突:


 

  • 孙东旭代表传统管理的“效率逻辑”——强调标准化、可控性、组织权威;
  • 董宇辉代表新经济的“情感逻辑”——个人IP、用户共鸣、内容创造力。


 

二者的合作本可以成为一场“管理者与超级个体共生”的典范,却在权力博弈中走向失衡。从初期互相成就,到后期因“小作文”事件公开激化矛盾,暴露的不仅是沟通问题,更是组织在转型中对“人的价值”认知的滞后。

 


 

三、明星职业经理人的误判,值得每一位管理者警醒


 

孙东旭的最大失误,在于试图用“管控”来解决“激发”的问题。当他把创造性的内容生产纳入严格的KPI体系,当他把具有独特魅力的知识型员工当作标准化“人力资源”来管理时,就已经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若以职业经理人的标准审视,这里面至少有三重失误:


 

1.误判组织核心资产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资产已从“资本”转向“人才”,尤其是董宇辉这类具备用户信任与内容创造力的“超级个体”。孙东旭试图用工业化管理方式约束创意型人才,本质是 “管控思维”主导的不良干预,最终导致核心资产价值折损。


 

2.低估情感资本的力量
现代管理早已超越“发号施令”的阶段,尤其在以内容为核心的组织中,管理者需具备“共情能力”。孙在公开场合对董宇辉的冷淡态度、在争议事件中缺乏保护意识的发言,不仅伤害了团队凝聚力,更动摇了用户对品牌的情感认同。


 

3.忽视了组织转型的“软环境”
东方甄选从教育机构转型为内容电商,成功的关键在于“文化重构”。而管理者不能主动调整管理范式,仍以KPI和流程为中心,未建立起适配创意人才的文化土壤——比如对试错的包容、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四、客观审视,明星职场人的过往值得肯定


 

审视之余,我们仍需客观看待孙东旭的贡献:

  • 带领新东方在线完成战略转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 在早期搭建了东方甄选的供应链与运营体系;

  • 在危机中稳住团队,为企业赢得生存空间。


 

他的离开,不应被简单归结为“失败”,而更应视为一个时代转型的缩影——当管理逻辑落后于业务本质,换“将”是必然。


 

写在最后:给管理者的三重启示


 

  • 重新定义“权威”
     

今天的权威不再来自职位,而来自你能否凝聚人心、赋能个体。管理者需从“指挥官”转向“共建者”。


 

  • 平衡“组织理性”与“个体温度”
     

制度与流程是企业的骨架,但人与文化才是血肉。优秀的管理者既要用数据说话,也要用同理心倾听。


 

  • 在动态中迭代领导力
     

业务模式在变、人才结构在变、员工期待在变,管理者的认知与能力必须同步刷新。守住旧地图的人,找不到新大陆。


 

孙东旭的退场,是一次深刻的管理课。那些还在“装睡”的管理者,是时候清醒了。智者将从这个案例中照见自己,完善自己,在变革的时代,既成事,也成人。


 


 


 


 

作者简介:

季亮 先生 Mr Alan Ji

客座讲师

世界五百强企业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

《成事在人》作者

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