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中国期望与欧洲加强交流,布鲁塞尔和伦敦是否在关注?

返回

2024年7月26日

7月20日,《南华早报》发表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创始院长刘宁荣教授观点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1

在欧盟宣布决定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的当日,我时隔五年有余重返英国,与中国企业高管同学们一同坐在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教室里,我们都被欧洲对中国日益加深的怀疑所震惊。

 

当前,欧洲人对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立场感到愈发失望,并逐渐认为欧洲大陆不应再像过往那样对中国敞开大门。

 

漫步在牛津,我不禁注意到一大批年轻的中国学生正涌入这座历史悠久的大学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汇聚一堂,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暑期教育项目。这一代中国年轻人的父母,从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匪浅,深知全球互动对自己子女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似乎与疫情前大相径庭。尽管欧洲与中国脱钩并非易事,但欧洲对于重新建立或深化经济关系的疑虑却在迅速加剧。在我抵达牛津的首周,学术界和企业高管所做的演讲就证明了围绕欧洲与中国关系的情绪是深沉的。

 

除了欧盟决定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提高关税,德国政治中心柏林更是宣布未来五年内将逐渐淘汰中国公司华为和中兴所生产的5G无线网络组件。与此同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指责中国是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的“关键推手”,并考虑收回中国在欧洲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这些举措无疑显示出中欧关系正面临严峻挑战与恶化趋势。

 

牛津大学的学者们对西方国家越来越不愿意与中国接触的趋势表示担忧。中国如何才能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找到共同点,合作解决政治和产业冲突?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有必要迅速行动起来,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均衡的力量格局,以维护自身的长远利益。

 

首先,中国需要正视西方因其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而产生的深层次疑虑,并给出更加合理且明确的回应。同时,中国应明确表态,支持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不被改变,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吞并行为,特别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潜在吞并。

 

同时,中国应明确指出,北约对于科索沃分离主义运动的支持,严重侵犯了塞尔维亚的领土完整,此举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一个极为不利的先例。

 

此外,北约试图在亚太地区扩大影响力只会强化中国在欧洲立场的坚定性。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国和印度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上采取了类似的双边策略,即保持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并与西方的制裁措施保持一定距离。中国应该质疑欧洲为何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对印度采取双重标准。

 

其次,中国需要坚持经济开放政策并加强国际吸引力。同时,应消除外界对中欧经济合作可能损害欧洲利益的疑虑。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已将全球化作为一项战略政策。在展现对西方开放承诺的同时,让欧洲人理解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将使双方受益也十分关键。他们必须持续致力于自由贸易,抵制保护主义。对话和协商对于解决贸易问题和维护经济合作至关重要。

 

中国仍希望赢得欧洲人的支持,使其摆脱美国的影响。基于此,中国邀请了众多欧洲学者以及智库成员展开对话。去年 12 月,欧盟高级领导人于北京举行了自 2019 年以来的首次面对面双边峰会。今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了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并且出访法国,与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进行了会晤。

 

第三,为了重新获取外国公司的信任,中国务必要施行连贯且清晰明确的战略,对待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外国公司应做到毫无偏颇、一视同仁。只要中国能够维系一个盈利可观且富有吸引力的市场环境,西方企业便会持续进行投资,并做出与之类似的举动。

 

在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这一问题上尤为明显。德国汽车制造商对此举表示强烈反对,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市场对于外国公司的重要性。通过切实保证对其市场上的所有公司予以公平对待,中国能够与外国合作伙伴构建信任,并推动形成更稳固的关系。这不但有益于中国经济,还会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互利共赢与合作。

 

然而,中国切不可低估欧洲对中国进行去风险化的强烈意向。即便是在欧盟内部与中国经济关系最为紧密的德国,也已然调整了自身的中国战略,并且督促企业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正因如此,在 2024 年第一季度,美国已然超越中国,成为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正如牛津大学教授所言,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不信任现象普遍存在且逐渐加剧。这种不信任和猜疑的加深有可能引发脱钩趋势,进而对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外交关系以及全球权力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