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往主要内容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ESG与可持续商业

返回

2024年11月18日 | 深度观点

首先,我谨代表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对各位新同学的加入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校内工作坊第一天,我们对大家的教育背景进行了初步调研。其中一项调查显示,在座各位中,曾修读过环境保护、生态学或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的比例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与我以往在其他商学院任教的经验有较大差异。此前,我在香港其他知名商学院和内地高校的调研中发现,商科和工程类学生接受过相关教育的比例普遍较低。由此可见,尽管社会对ESG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高等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想强调的是,系统地学习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对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商业领袖至关重要。学院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涵盖了ESG的各个方面。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第二个问题是,同学们如何看待当前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这是一个涉及全球格局的复杂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世界正在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这一乐观态度令人欣慰。然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角度:

 

愿景与认知:许多人出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认为世界理应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行动与努力: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积极的行动,例如保护环境、发展清洁能源等,这些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现实状况:然而,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估全球的实际情况。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仍然严峻,这要求我们更加审慎地判断全球是否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做出这个判断呢?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经不断超越地球安全运行边界。

 

2009年,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提出了“地球安全运行边界”的概念,将地球系统比作一艘承载人类文明的“太空船”。这艘“太空船”有九个关键的“系统控制面板”,一旦其中一个“面板”的数值超出安全范围,整个系统就可能失控。这些“面板”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淡水资源等。

 

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十四年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氮循环失衡等多个“面板”的数值已经亮起了红灯,地球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仅剩三个“系统控制面板”尚处于安全范围内。

 

科学研究已经明确表明,地球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之中,并且这种恶化趋势还在加速。尽管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日益增强,但实际行动的力度和效果却远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危机。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直面的真相

联合国对全球所有企业(包括国有和非国有)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发现,商业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创造了就业机会,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然而,在环境领域,商业活动对水资源、气候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了巨大压力,表现出明显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联合国组织的对全球产业部门的全面调查显示:

 

经济领域:商业在经济增长、就业、城市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环境领域:商业活动对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社会领域:商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较为复杂,既有积极贡献,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不平等、社会不公等问题。

 

将两张图结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尽管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是导致全球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业模式亟需转型:企业需要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模式向可持续商业模式转变,创造长期价值,为各利益相关方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概念已成为全球商业领域的热门话题。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企业都应积极应对ESG挑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经营之中。

 

传统观念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可以将环境和社会成本转嫁给社会。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这种观点已不再适用。企业必须认识到,污染物是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理应承担治理责任。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是不道德且不可持续的。

 

过去,许多行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ESG的重要性。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给社会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继续将环境和社会成本外部化,我们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劳务派遣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劳务派遣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损害派遣工的权益,这种商业模式既不道德,也不可持续。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这种损害社会福祉的商业模式。

 

ESG的本质在于推动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制造者转变为解决者,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将ESG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

 

ESG常常被误解为仅仅是企业为了满足外部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表面化的操作,如制定指标、开展项目、发布报告。然而,ESG的本质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旨在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利润至上转变为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全新发展模式。

 

这张拍摄于1993年的珍贵老照片记录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起步阶段。照片中,宋健、邓楠等一批先驱为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国家战略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也荣幸地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

 

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企业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国家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息息相关。只有企业积极参与,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企业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

 

随着时代演变

 

全球范围内,人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在社会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早在上世纪初,慈善捐赠就已经成为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70年前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更是希望企业能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然而,由于企业享有诸多特权,如有限责任制、开采使用自然资源等,伴随着企业所拥有的巨大权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却存在诸多不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虽然广为传播,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未能有效地约束企业行为。

 

20年前提出的ESG概念,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框架。ESG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旨在推动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中。随着ESG理念的普及,它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的重要指标。

 

很多人认为ESG是西方国家发明的,用以制约中国工业赶超他们的工具。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持这种观点的人的比例从最初的25%开始,逐渐下降。两年前,这种观点还很普遍,一提起ESG,就认为那是束缚自身的枷锁,是一种阴谋。然而,这次的调查中,让人欣慰的是,大多数同学选择了“ESG是管理和评估企业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工具”,这也更加符合事实。

 

对于这种持阴谋论的人,我一般这样回答:首先,ESG不是某位西方学者发明的。如果非要找到一个“发明者”的话,已故的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科菲·安南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他也深刻认识到企业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作用。他在2002年的一次大会上提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distant dream)。

 

安南对此认识非常清晰,因此做了大量推动工作。1999年,他刚刚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就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希望在座的大型商业资本掌控者能够为全球化注入人性化的元素,否则全球化必然会走到尽头。2004年,他亲力亲为,邀请全球知名金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决策者开展讨论,最终促成了ESG概念的诞生。2006年,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与大型金融机构负责人一起推出了“负责任投资原则(PRI)”,这成为全球ESG实践的第一步。“负责任投资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将ESG准则纳入其运行过程中,这是ESG实践的开端。

 

因此,ESG并不是某个西方学者率先提出的概念,而是联合国在全球大背景下的一次倡议和尝试。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企业的表现依然与我们的期望相去甚远。

 

ESG全球发展形势复杂,中国ESG政策迅速发展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也被认为是衡量企业非财务绩效的一种模式。在2024年,ESG在美国变成了最新的“敏感词汇”,是一个大家不愿意提及的词汇。ESG在美国已成为党派利益之争的焦点,因为共和党代表化石能源的利益,而民主党则代表气候变化等新环境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ESG对于共和党人来说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代表着告别和终结化石能源时代,这也意味着重大的政治挑战。在美国大选落定之前,企业普遍保持沉默,尤其是在大选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

 

再看欧洲。欧洲是ESG的最大推动者,全球ESG的主要动力源自欧洲而非美国。很多人认为俄乌战争后,欧盟因切断了俄罗斯电力和天然气的进口,面临能源危机的风险,可能会在ESG政策上有所退让,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反,俄乌战争加速了欧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步伐。

 

今年6月是欧盟五年一次的议会选举,欧盟议会在欧盟的决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次选举有几个大的变化。第一,极右翼虽然未占据主导地位,但影响力显著上升,席位上升到超过百分之十。第二,绿党在本次选举中受挫。过去五年里,欧盟在全球ESG政策中走得最激进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绿党在上次选举中席位大幅上升,这使得绿党在欧洲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选举受挫,未来五年欧盟在推动ESG政策方面的力度令人担忧,环保人士对此也充满顾虑。

 

欧盟推出了多项刚刚出台的法律,企业主可能知道欧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这只是一个开始,还包括《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等一系列法令即将实施。欧盟法令通过后,需在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各成员国转化为国内法律才能加以实施,这个国家化的过程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这些法令正式实施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将远超碳关税的范围。欧洲议会重新选举后,人们担心议甚至可能推翻前一届通过的一些较激进的环境法令,环保人士对此非常担忧。

 

与美国和欧盟相比,中国的ESG政策呈现出独特的路径。2024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ESG信息披露的转折点。虽然近年来,国资委、央行等部门一直在推动ESG发展,但直到2024年1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才将ESG提升到了国家最高战略的高度。这份文件明确提出“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探索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标志着中国政府对ESG的高度重视。虽然文件没有直接使用“ESG”英文缩写,但首次提到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概念。这是一个风向标——在中国,这一概念被纳入国家最高政策层面极为重要。

 

2月8日,三大证券交易所迅速响应,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的征求意见稿,并于4月12日正式通过。此外,七部委联合推出了《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将ESG的评估结果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中。此前,ESG并未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这一意见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也提出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不仅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还要求所有企业都进行披露。

 

今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欧美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迄今为止,很多企业认为ESG与自身无关,但从各个信号来看,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政策使ESG与企业的生产运营紧密联系起来。

 

识破ESG认识误区,在当前ESG热潮下保持清醒的头脑

 

尽管当前ESG的热度很高,各种论坛频繁举办,但我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冷静,深入思考。目前对ESG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需要我们去辨别和纠正。

 

认识误区一: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同于企业社会责任


很多人将ESG等同于企业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举两个企业报告的例子:新华保险发布的《环境、社会治理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东方航空的《企业社会责任暨ESG报告》。现在,许多企业设立社会责任部来负责ESG工作,但这种做法其实是对ESG的误解和片面化。

 

上图是企业社会责任与ESG的不同。要点如下:


第一,治理的决定性作用。ESG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公司治理挂帅,必须从公司董事会到总经理,自上而下推动。如果你是公司的高层决策者,推行ESG工作还有较大的空间;但如果你在大公司做中层,单凭一己之力推动ESG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在ESG概念中,我主张将G放在最前面,变为GES,因为公司治理决定了企业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表现。在ESG评分中,G占比通常超过40%,高于1/3。中国公司在ESG评级中的G方面表现往往不佳,得分较低。

 

第二,ESG的定量特性。 没有定量,就谈不上ESG,一切都要用数据来说话。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大部分都在讲故事,我有时开玩笑说,印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否会浪费纸张、破坏森林?因为这些以定性叙事为主的CSR报告,无法为关键读者提供帮助其投资决策的作用。ESG强调定量,未来还要在定量化的基础上实现货币化。

 

第三,ESG的主要关注对象是投资人。ESG最关注、最有影响力的受众是投资者,他们直接影响企业的ESG表现。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更多面向政府和社会。这些区别是本质性的,不能简单地看作是1.0到2.0的升级。虽然CSR和ESG的目的都是推动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但手段不同。在企业推进社会责任,就好比父母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这对你的未来发展好,也对家庭和社会好。”这主要是外部号召。而ESG则是设立一套标准的考试体系,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奖惩。想象一下,如果取消高考,我国的中学教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是现实,仅靠号召企业“做好事”是很难实现的。

 

认识误区二:ESG等同于信息披露
 

很多人将ESG等同于发布信息披露报告,认为只要报告印刷精美,故事讲得生动,任务就算完成了。这种认知是对ESG的片面理解。实际上,ESG的信息披露只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报告的关键在于全面评估和评价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绩效。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应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产生实质且长期的影响。

 

ESG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形成从信息披露到ESG评级,再到投资者决策的闭环体系,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体现其长远价值。上图显示了ESG的作用不仅停留在风险与合规,还涉及到运营效率、价值红利,直至战略发展——这些是企业通过有效ESG管理不断提升价值的关键路径。目前,中国在ESG评级方面刚刚起步,与国际上成熟的信用评级结合的ESG评级体系相比,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认识误区三:ESG仅仅是风险管理
 

将ESG单纯视为风险管理也是一个重要误区。确实,ESG在风险和合规管理方面至关重要,例如避免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减少法律责任等,但这只是ESG的一部分。在风险和机遇之间,ESG不仅仅是风险控制,它也包含着重要的机遇。ESG涵盖了从风险与合规到价值管理,再到战略优势的广阔领域。

 

除了风险控制,ESG还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例如通过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ESG还可以创造“价值红利”,如企业声誉的提升、吸引投资者和优秀人才,以及增强客户和供应链的信任。此外,ESG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开发和推广可持续产品和服务,推动企业引领行业创新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认识误区四:把ESG简单当做非财务绩效评价
 

许多人将ESG视为单纯的非财务绩效评价工具,然而这种理解并不全面。确实,ESG为企业提供了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综合衡量指标,这些通常被视为非财务绩效。然而,ESG的作用远不止于传统意义上的非财务绩效评价,它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企业长期价值判断依据。

 

正如《The End of Accounting(会计的终结)》一书所提到的,未来投资项目的评估如果仅依靠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其有效性将大大降低。书中的观点虽然激进,但揭示了一个趋势:仅靠财务数据不足以全面衡量企业的投资价值,约95%的企业价值需要通过财务报告以外的指标来评估,这其中就包括ESG数据。因此,ESG的关键作用在于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潜在价值和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是财务报告的补充信息。

 

尽管中国对ESG的关注度日益升温,但推动企业广泛实施ESG的机制仍不完善。相较于国际上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ESG投资和企业实践起步较晚。虽然我们期望金融机构能在五年内对企业产生更强的ESG影响力,但目前来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个人的力量在ESG推动中有多大?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尽管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选择影响企业行为,但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ESG产品的溢价接受度较低。这表明,尽管ESG理念深入人心,但消费者的行为与理念之间仍存在差距。一方面,企业领导者应积极推动ESG实践;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提升对ESG产品的认知,并愿意为更可持续的产品付出更多。

 

作为资金的源头,个人投资对ESG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亚洲家族办公室为例,它们理应将ESG纳入投资决策,但现实情况是,这一理念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家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本应是一致的,但目前看来,家族办公室在ESG投资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中国的角度看,目前政策对ESG的推动热度很高。如果能够在五年内跨越当前的瓶颈,真正让大多数企业意识到ESG是必须推进的内容,我认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ESG对企业提出的新挑战

 

ESG最新发展对企业提出了很多新要求,目前主要体现在大中型企业上。

 

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当前企业普遍拥有ERP、客户管理系统等,但绝大多数企业尚未采用“可持续发展绩效管理体系系统”。我相信十年后,许多企业都将增设这一模块,这将是未来的一大变化。目前,只有少数敏锐的初创企业在尝试此类系统,但IBM、微软、SAP、联想等大型企业已在开发和推广类似系统,未来它们将成为大部分企业的标配,尽管现在许多企业对其仍然不甚了解。

 

其次,管理整个价值链,而不仅限于一级供应商。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高端电子设备、汽车等行业因质量控制的原因管理到二级供应商。很多企业甚至连一级供应商都管理不好,更不用说二级供应商。但随着ESG的发展,企业不仅需要管理二级供应商,甚至要延伸到三级、四级供应商,覆盖整个价值链。对大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管理要求。其背后原因是风险——三级、四级供应商的风险同样会成为企业自身的风险,包括环境风险和劳工人权风险等。尽管这些风险在一开始可能并不容易辨识和评估,但你的下游客户未来有可能会因为你的供应商所发生的环境或劳工风险事件,而中断与你的商业往来。

 

碳排放、环境及劳工风险并非仅存在于一级供应商,很可能更多集中在二级、三级供应商,甚至四级供应商上。很多企业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二级、三级供应商,但现在必须了解并管理这些上游的供应商。随着许多相关法律的出台,特别是欧盟新制定的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法令,目前尚未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例如德国已率先实施了《供应链尽职调查法》,这些法律的实施将对我们的企业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再次,将情景分析纳入企业战略制定。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情景分析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管理工具,通常只有像壳牌这样的跨国企业将其用于经营和发展。尽管未来变化难以预测,但对未来几种可能发展方向的判断,可以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应对全球化发展、中美地缘政治变化,或考虑是否需要出海等,都是情景分析的应用场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被要求进行气候情景分析,内地上市公司也将逐步被要求实施。

 

第四,对企业运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行定量评估。少数跨国公司和个别内地企业(如联想)可能已经开始进行社会责任影响的量化。传统财务报表无法反映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正面贡献。因此,许多领先企业现在正着手进行定量评估,但大陆企业整体上还未达到这一层次。

 

随着新的要求不断涌现,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新挑战,也是ESG先锋企业创新的新机遇。

 

可持续商业转型的重要趋势

 

对践行可持续商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以下几个趋势。

 

建议一:发现企业的宗旨,成为一家宗旨驱动的企业。未来每建立一家企业,都需要发现或重新定义企业的宗旨,即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2019年,美国的一些商业领袖提出,企业不能仅仅为投资者服务。以往,企业的宗旨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和利润回报,但如今,单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企业必须为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即员工、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在中国,我很高兴看到一些内地企业在使命和愿景之外,提出了更为核心的企业宗旨。

 

企业宗旨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时代即将终结。如果只以挣钱为唯一目的,你的生意道路会越走越窄,最终可能面临困境。企业必须明确其对社会和环境的贡献,这才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

 

企业宗旨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这个问题。它明确了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与之相对应,企业愿景回答了“企业将成为怎样的未来”的问题,而使命则聚焦于“如何实现”企业的宗旨和愿景。这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战略基石。尽管如此,许多企业仍未清晰地定义自己的宗旨。

 

以香港港铁为例,其宗旨由最初的“Moving the city forward”演变为“Moving the city forward sustainably”,体现了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港铁的存在对于香港城市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它不仅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更承担着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很多人对Patagonia并不陌生。这个品牌以“用商业拯救地球”为宗旨,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尽管Patagonia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在环保领域的卓越表现使其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Patagonia的成功证明了,企业不仅可以追求商业利益,更能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

 

 

建议二:积极参与全球低碳转型。

 

尽管仍有人质疑气候变化,但科学证据确凿:我们正经历过去一万年来最稳定的气候时期——全新世的终结。全球气温持续攀升,今年更是首次突破了工业革命前1.5摄氏度的临界点。让我们在年底回顾这一年,深刻体会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现实。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挑战更加严峻。

 

上周在迪拜,我与当地学生讨论了近期发生的罕见洪水。对于一个沙漠城市来说,如此严重的洪水无疑是极端气候变化的警示。尽管迪拜的核心商业区迅速恢复,但许多地区仍需数月才能完全复原。当地居民普遍担忧,类似的极端天气事件或将成为常态。然而他们表示:迪拜并未做好应对下一次洪水的准备。

 

2024年8月27日,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紧急呼吁:拯救我们的海洋。海平面上升正严重威胁着小岛国的生存。然而,由于全球局势动荡,这一呼吁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很难准确预见地球平均气温上升1.5度、2度、3度,甚至4度后,社会和环境将发生怎样的剧变。如果能更清晰地描绘不同升温情景下的具体后果,人们或许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从而改变当前的行为。然而,目前大多数人对气候变化的远期影响缺乏直观感受,这阻碍了他们采取行动。

 

在问卷调查中,我还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愿意你的子女生活在一个全球气温平均上升多少摄氏度的世界里?”结果显示,89%的人选择了1.5度;令人意外的是,还有少数人愿意生活在升温3度、4度的世界中。如果未来全球升温达到3度、4度,那么地球上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将大幅扩展。

 

 

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最终决定了未来地球平均温度上升的幅度。本届学员中,37.7%的人认为,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地球能够将温度控制在1.5度以内,这种观点非常乐观,出乎我的意料。

 

根据联合国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人均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9吨;其中,收入最高的1%的中国人口,人均年排放量超过110吨。在座的许多商务人士,你们的碳排放量很高,只是目前还没有为这些碳排放付费。如果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需要支付100美元,那么你们每年至少需要为此支付超过1000美元的费用。

 

 

一些国际主流ESG评级,就是评估企业运营碳排放对全球升温的影响,每个企业都需要回答这一问题。有的公司运营将使地球升温超过3.2度。这个结果对赵磊企业来说并不光彩。

 

对于企业而言,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每个企业都需要回答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何时企业实现碳中和,达到净零排放?第二,在未来更加复杂的环境中,我的企业如何将保持韧性,持续运营?第三,我的企业如何成为低碳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者?

 

 

全球负责任的企业都在致力于2050年净零转型。欧盟各行业也在争取在205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例如信息通信技术行业计划在2037年实现碳中和,而汽车行业的目标是2048年实现碳中和。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2050年是实现净零排放的最后期限。上图显示了全球企业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与我们的“3060目标”有所不同,这与1.5度升温目标紧密相关。

 

如上图所示,我们的地球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未来有两大发展方向:一个是朝着“地狱模式”滑落,就像火红的“热屋地球”;另一个是转向可持续发展方向。

 

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由谁决定?企业是最大的决定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企业当前的决策和选择。未来的商业决策者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教育,使他们具备实施可持续商业的理念和能力。

 

使发展循环经济

成为每一家企业的责任和商机

 

如果我们要实现碳中和,我认为最大的变化有两个:第一,告别化石能源。化石能源不再作为能源使用,而可能只用作原材料。

 

第二,社会必须从现行的线性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未来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料将不再主要从自然界开采,而是更多地从现有物品中获取。现在的桌椅将成为未来桌椅的原料,大部分物品都将实现循环利用,不再将现有产品变成废物排放到自然界。

 

 

我们目前的资源消耗实在过多。每年都会公布一个“地球过载日”,从这一天起,本年度地球所产出的资源已经被全部耗尽,自此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从经济角度来看,现在我们已经在“吃老本”。2024年8月1日是地球过载日,这意味着今年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是入不敷出的。

 

 

循环经济这个概念很早就在中国提出。早在1998年,上海市首次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将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迈入21世纪发展的两个关键抓手。然而,实际上我们的循环经济发展并不理想,目前更多地被局限在资源再生利用行业,变成了一个行业的事情。

 

我的观点是,循环经济应成为每家企业的责任与机会,其最大变化在于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如今的商业模式以销售产品为主,而在未来,更多将以提供服务为核心。例如,飞利浦公司不再将照明产品直接销售给客户,而是提供照明服务;英特飞不卖地毯,而是提供地毯租赁服务。循环经济需要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包括从产品销售到服务提供的根本性转变。

 

产品到服务的循环经济商业模式已经在荷兰等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例如,荷兰公司Bundles实施了这种模式,用户无需购买家用电器,而是通过签订合同按月支付使用费用,享受高端家用电器的服务。企业还可以向用户提供建议,例如告知某个洗衣机是否适合家用,并通过传感技术与用户分享相关信息。过去,企业的目标是让用户尽早淘汰和更换产品,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企业现在主动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并注重产品的质量管理。

 

最后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ESG到底是什么? 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ESG是社会各界(即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方)推动企业从环境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制造者向环境危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转变的一场根本性社会变革。从微观的企业角度来看,ESG是评估企业因市场和非市场因素变化而面临的风险与机遇的管理框架,是促进长期价值创造的基本途径。它是一种全新的企业评估模式,将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纳入量化和货币化的范畴,并结合财务进行综合评价。

 

对在座各位来说,需要重新发现或明确企业宗旨。经营企业不仅是为了盈利,还需要明确企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正面作用,并积极对外传播,以赢取社会的认可。企业至少应具备两个执照:商业执照和社会执照,后者代表社会对企业的认可,是企业成为百年老店最重要的保障。同时,还应考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何种行动,以及如何将循环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机遇和责任。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施涵 博士  Dr. Han Shi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ESG中心学术顾问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客座副教授

国家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首席科学家

亚洲开发银行(ADB)工业绿色发展国际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