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到「出海」(三):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Back18 Jul 2025
7月16日,《明报》发表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HKU ICB)创始院长刘宁荣教授观点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宣布美方与越南达成关税协议,经当地转运货物需支付40%关税,目标对准中国。美国对东盟其他国家也会采取同样政策,排挤中国供应链。中国通往第三国出口美国之路已关上大门,中国企业需深耕海外,创造「海外中国」的新纪元。与「本土中国」并驾齐驱的「海外中国」发展战略,核心是延续发达国家「出口」科技实力与「外输」资本的方式,实现中国制造多元化和全球扩张,增加在地化生产与经营,减少依赖出口,将中国置于全球经济增长核心位置。在「出海」新时代,中国的战略,与构建世界级跨国公司、扩大全球经济影响力的目标高度契合。中企的全球化之路可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强化自身国际竞争力,提供在全球舞台上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虎口求生:从中国制造到本土制造
自关税战爆发,中国民企有了「走出去」的紧迫感。实际上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中企就开始被迫跟随跨国企业出走他乡,从东南亚到墨西哥,锁定生产出口美国市场的产品;如今更主动出击,加速企业外移速度。以美国为单一市场的消费品企业,在转移到墨西哥后,又碰到特朗普再入主白宫,被迫在美直接设厂以避开高关税。但中企也面对美国工人薪金高、法规复杂和严格等不利条件。过去几个月,与墨西哥接壤的得州成了不少中小学企业投资美国的首选,尽管该州对中国公民最不友好,禁止中国公民购买该州房产。
笔者早前抵达纽约,见到一位华裔投资界人士。他认为特朗普是美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总统,对外最不讲意识形态,中国需抓紧机会与特朗普达成广泛交易,从确保中国企业家来美投资的利益,甚至台湾问题都可直接提出具体要求。我也见到一位来自福建的玩具商,是中国加入世贸的受益者,2001年后其企业对美玩具出口每年成倍增长,如今移民美国住在长岛豪华大宅;目前增加的关税,由他、中间商和美国进口商各自承担5%,还能应付,他在美国东岸也开始投资。从美国南部到东岸到西岸,都有中小企业家去开厂。
中国制造业民企直接投资美国的最早例子是福耀玻璃,2014年投资10亿美元在美建厂,是当时中国对美制造业最大笔投资之一,其故事被拍成纪录片《美国工厂》而广为人知。
2017年「逆全球化」浪潮浮现,我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举办论坛,邀请福耀创始人曹德旺分享出海心路历程。归纳起来,他投资美国有三大原因——(1)靠近客户: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福耀客户包括通用、福特、丰田,后来增加了特斯拉;(2)成本考虑:当地提供税收优惠,且能源、土地价格低;(3)贸易摩擦:当时中美贸易争端初现端倪,2009年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实施为期3年「特保措施」,征收额外关税。
其公司初期运作不顺畅,因中美管理文化差异引发矛盾,员工不满中方高强度管理,要求成立工会;再加上美国人工成本远高于中国,生产效率低拖累盈利,企业处于亏本状态。之后通过调整管理模式、引入自动化生产、改善福利,缓解冲突,成为中国民企拥抱全球化的标竿。
福耀进军海外所碰到的是中企普遍问题,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对类似挑战。如今又碰到地缘政治干扰,中国科企进军美国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碍。
地缘政治阻碍科企落户美国
对中国科企来讲,要进入美国市场从来不是易事。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可谓从雄心勃勃到全面受阻,遭遇政治打压、技术封锁和市场排斥,最终铩羽而归,被迫退出。所谓国安与「中国威胁」,成了中国科企全球化运作的最大阻碍;如今又加上地缘政治变化及美国高关税政策。
远景动力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前身为日产与NEC等合资的电池公司;2019年远景集团收购后,总部依旧设在日本,董事局执行主席是远景集团创办人张雷,但行政总裁是日本人松元昌一。该公司在美国一直保持低调。拜登政府力推新能源发展,在《削减通胀法案》等补贴法案推动下,本土和海外企业投资数十亿美元开设新电池工厂,集中于美国中西部和东南部,形成「电池带」。2023年远景动力加速进入美国市场的步伐,与宝马达成协议,斥资16亿美元于南卡州建厂,为宝马位于该州的电动汽车厂供应电池。
特朗普削减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税收抵免,给新能源行业带来不确定性;加上关税战爆发,远景动力从华进口设备面临高关税,工厂被迫暂缓建设。但早前该公司位于田纳西州的储能电池生产线投产,可满足头部客户的储能产品需求。该工厂于2012年建成,是最早在美大规模量产动力电池的企业。
近年远景动力还在欧洲积极布局电池产能,服务全球电动车,规避贸易壁垒,抢占本土化供应链先机,投资10亿英镑在英国建厂,供应日产电动车;投资20亿欧元在法国设厂,供应雷诺电动车;还计划在西班牙设厂,服务南欧市场。
寻求生机:
从「中国供应链」到「区域供应链」
东盟因地理、人口和产业链优势,是中企区域化布局的关键枢纽。中企于当地组装和生产,供应东盟市场,构建「中国核心零部件+区域组装」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中国家电企业在东盟设厂、建立经销商网络,始于2018年中美贸易战。TCL、海尔公司在越南,美的、海信公司在泰国等,建立起从中国到东南亚的产业链,从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再到工业设计、物流配送,形成全链条覆盖。
广东佛山素有「中国家电之都」称号,佛山的家电龙头企业有全球家电巨头美的集团,空调、洗衣机等品类的市占率居全球前列;有全球微波炉霸主格兰仕,市场份额20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早前笔者与有「厨房小家电之王」称号的新宝公司高管聚餐,他告诉我,新宝从国际品牌代工之王,成为厨房小家电最大出口商,再投资印度尼西亚、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看重的是东盟庞大市场红利。新宝家电产品零部件六成在华生产,再出口印度尼西亚,四成是当地制造,避免美国关税,实现了海外制造、海外销售。
随着国内电动汽车产能显著增强,东盟成为中国车企重要投资地。电动车凭借政策支持、产业链优势和本土化战略,逐步打破日系汽车长期垄断。今年首季,中国汽车品牌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销量同比增长58%;日系车在泰国、新加坡市场份额分别降12%和18%。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东盟增长势头强劲,市占率达70%。
中国车企从「整车出口」转向「全产业链布局」,在泰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6月我到泰国,走出曼谷机场就可看到中国车企广告。比亚迪于2024年成为泰国最畅销电动车,市占率近40%。泰国正成为中国车企走向海外的战略枢纽,比亚迪、上汽、长城等车企在泰国建厂,产能规划逾60万辆,生产的电动车可辐射到东南亚、澳纽等市场。
电子产品则选择落地越南。越南成为全球十大电子产品出口国,与中国电子产业链外溢密切相关。包括三星、富士康等电子公司纷纷在越南建厂,不少中企由此落户越南。越南毗邻中国,是大规模商品和原材料供应地,使其成为连接中国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有助降低运输成本并稳定供应。
入乡随俗 促进中企深耕海外
中企是全球营运的迟来者,处弱势地位,大型国企也是如此。不久前我在温得和克(纳米比亚首都)与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会面,他介绍位于纳米布沙漠地区的湖山铀矿,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实业投资项目之一,最初由力拓公司开发,因没太大开采价值才卖给中企。但中广核投资25亿美元,出乎预料地发现湖山铀矿可供2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用40年,纳米比亚得以挤入全球最重要的铀生产国。该国政府手握湖山铀矿一成权益,合作开发给当地带来的经济贡献却鲜为人知。
中企开拓新兴市场,也有不少在当地深耕的例子。于「一带一路」研学中,我们碰到不少中国民企低调在海外长期耕耘。于南非,我们参观了海信公司在开普敦以北地区设立的工厂,年产40万台电视机和50万台冰箱,供应南非及周边国家。该厂雇用了近800名当地员工,其中一名忠诚女员工于开厂之初就加入,跟随公司从约翰内斯堡举家迁到开普敦。
新疆华凌集团是中资在高加索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投资者之一,最初于格鲁吉亚西部投资工业园区,参与开采大理石及采伐森林。我曾到访位于首都郊区的第比利斯海新城,之所以称为「海」,其实是苏联时期留下的水库,华凌于水库边得到400多公顷土地。已建好的巨型购物中心,九成以上商品来自浙江义乌,价格低廉,吸引不少当地顾客。一位陪同参观的高管兼翻译,能够说流利普通话,她曾在中国居住10多年,而公司高管不乏当地人,来自新疆的高管也娶了当地人。商场内设有华凌并购的一家当地银行的营业部,这是华凌在格国的最具价值投资,雇员都是当地人,华凌于格国受欢迎也源于此。
来自上海的昆翎医药业是一家临床研究机构,专注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提供临床开发与注册服务,遍布亚洲、欧洲、北美近30国,有4000多名员工。我们在亚美尼亚参访这家于当地深耕10年的企业,陪同我们的营运负责人来自中国,她在10年前到亚美尼亚设立分公司,从无到有,主管是英籍印度人。该公司选择在亚美尼亚开展临床试验,缘于这个小国享誉全球的医学教育,公司聘用上百名当地专才,为当地医学院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中企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需为当地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笔者在最近一次泰国行中,曼谷一家大企业创始人就委婉提及中国在泰国的投资与日本有别:中国人基本上把所有钱都赚走了。我们到津巴布韦,导游来自湖南,于当地生活了十几年,娶了当地姑娘生儿育女。他提到中国矿工使用汞提金,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河流鱼类死亡、农田减产,影响居民饮水与农业灌溉;被禁后,又与当地高官后代合作,继续开采黄金。
在中企走向世界的今天,中企全球化战略须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技术转让。中企须深刻汲取以往经验、警惕盲目扩张,且考虑所在国的经济能力,充分分析市场需求,培育具本地相关性的中国品牌。中企须确保营运团队具备高度的跨文化敏感性,以适应多元化国际环境。
作者简介:
刘宁荣 教授 Prof N.R. Liu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创始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