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到「出海」(一)
Back02 Jul 2025
7月2日,《明报》发表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HKU ICB)创始院长刘宁荣教授观点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全球关税战打响后,中国企业应对措施之一就是如何从「出口」战略转为「出海」战略。出海已成为众多企业思考和行动的新战略,不是可有可无的战略,而是生死存亡的战略。面对关税战造成出口受阻,及「内卷」加剧和产能过剩,中企加快了出海进程。早前我应邀往南京演讲,参加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一个年会,主题就是「转型拷问」和「出海风控」。
其实早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中国企业家就主动和被动地开启了这一战略转移。贸易战爆发及随后新冠疫情,欧美日韩企业实施「中国+N」计划,将原来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东盟等国家,特别是美国采取「友岸外包」和「近邻外包」,中企也被迫跟随转移他乡。但不少企业面对出口受压,中美贸易关系面临下行的外部环境,也主动选择到墨西哥甚至美国国内开厂,就地生产,满足美国消费者需求。
出海五部曲
中国「出海」战略其实并非今时今日才起步,而是发端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彼时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方才启航,中企承包海外建设项目,输送劳工赚取外汇,大部分劳工被派往中东和北非阿拉伯国家。如今在阿联酋、卡塔尔甚至阿曼这些国家,依旧可看到上百万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劳工,及泰国人、菲律宾人从事服务业。
伴随中国国有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自然资源,出海战略迈入「2.0时代」,开始在海外购买矿山和油田。1994年中海油公司花了1600万美元,从美国阿科国际油气公司买下印度尼西亚马六甲区块的32.58%权益,开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收购大幕。1993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如今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逾70%。此后,对油田和矿产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趋势延续至今。中国在澳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矿产投资项目,主要集中于取得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这些投资涉及多个国家和矿种,包括稀土资源,以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和战略需求。
同时,随着民营企业崛起,出海战略进入「3.0时代」,优先考虑通过并购外国企业来取得技术。这些交易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也为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2004年,TCL公司收购汤姆森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部门;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特别是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富豪汽车,引起全球轰动。这些当年被称为「穷小子娶富婆」的并购故事,结局各不相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华为作为最早布局全球的民营企业,2005年其海外收入超过国内收入,成为最早具全球化运作的中企。
2010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海战略迈入「4.0时代」。一方面,随着2013年开始实施「一带一路」计划,中国的海外基建项目在各大洲全面铺开。以央企为主力的出海潮,聚焦公路、铁路、港口等大型工程,中国基建实力走向世界,引发全球关注。同时,中国民企于全球舞台愈发崭露头角,战略眼光逐渐转向全球资产的优化配置。在这新阶段,海外市场的并购交易呈「井喷」之势,如安邦保险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复星集团揽入法国度假品牌地中海俱乐部、万达集团并购美国传奇影业,及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领先的农作物种子和农药集团先正达。
于国家政策鼓励下,不少民企走出中国,到海外购买优质资产,中国资本进入欧洲和美国。不久特朗普上台,美国政策出现巨大变化,并购欧美企业的浪潮消退。根据华盛顿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EI)数字,2006年中国对美投资是零,到2016年攀升至535亿美元,达到历史巅峰。惟2019年后中国对美投资开始消失,到去年不足10亿美元。
关税战下的战略转移
当前,出海战略已迈进崭新的「5.0时代」。这一飞跃,受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及地缘政治变化所驱动,聚焦高端制造、布局全球生产基地、提升供应链战略地位。中国矢志不渝追求品牌全球化,特别是在与美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已成为中国实现全球扩张的关键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年中国高端制造业出口表现亮眼,多个领域实现大幅增长。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逾四成,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71.9%,电动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逾2000亿人民币;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创历史新高。此外,3D打印机和工业机械人出口增速,分别达32.8%及45.2%。高科技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反映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效,也彰显了中国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中企在进入美欧市场遇到诸多限制,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去年5月,美国时任总统拜登宣称中国电动汽车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风险,大幅提高关税,从25%升至100%,加拿大政府紧随其后,也将关税提高到100%。欧盟也在去年底宣布,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从10%大幅提升到最高45.3%。
过去几年中企因地缘政治因素,日益回避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主要市场。据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与荣鼎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欧盟及英国的直接投资总额增长47%,达100亿欧元,但仅为2016年峰值的五分之一。去年中国对欧投资7年来首次回升,主因是中国在匈牙利的新能源汽车与锂电池投资项目激增。匈牙利吸引了中国对欧投资总额的31%,连续第二年成为中国投资首选目的地,承接了中国在欧洲十大投资项目中的4项。
高端制造与新兴市场
中国海外产业投资有两大倾向:一是偏向新能源等中国占据优势的高端制造业,二是选择与中国友好的新兴经济体。匈牙利正好满足了这两大要求;在欧洲,塞尔维亚是中国投资的另一个重点。
中国对匈牙利投资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占中国在欧洲相关投资的六成以上。中国在全球锂电池产能所占份额达79%,领先美国的6%;匈牙利目前位居第三,占4%全球市场份额,并计划超越美国。
中国选择匈牙利作为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的最重要投资生产地,为中企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匈牙利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战略优势,及相对友好的投资环境,为中企提供了进入欧洲市场的便利条件。作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为中国汽车和电池产业提供了进入欧洲市场的桥头堡。中国投资的产品可以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通,中企可以规避一些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毋须缴付额外关税,降低贸易摩擦风险。
此外,匈牙利还有成熟的汽车产业基础,可以向中国汽车和电池产业提供配套支持。通过投资匈牙利,可以促进中国与欧洲在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相关产业技术升级。相比西欧国家,匈牙利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助降低生产成本。
全球规模最大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于匈牙利东部城市德布勒森(Debrecen)投资了大型生产基地,投入额高达73.4亿欧元。为此,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受邀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及电池、光伏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多名民营企业家,参加了习主席对匈牙利的国事访问。电池制造商亿纬锂能也在德布勒森建立了其首个欧洲工厂,向宝马汽车供应电池。比亚迪在匈牙利南部城市赛格德(Szeged)投资50亿欧元,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欧洲总部和研发中心。这是中国汽车企业在欧盟建设的首个乘用车工厂,该基地将分阶段建设,预计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这些投资带动了匈牙利汽车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绿色经济转型。匈牙利政府积极推动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的合作,致力将该国打造成欧洲新能源汽车中心。
全球布局 企业新趋势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对新能源需求持续扩大。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中国新能源出海已成趋势。除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德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大手笔投资,中国储能企业也纷纷在海外建厂,角逐全球市场。亿纬锂能在匈牙利和马来西亚,国轩高科在泰国、德国,孚能科技在土耳其,中创新航在葡萄牙,欣旺达在越南的工厂,或已投入使用,或在建设和规划中。
随着国内电动汽车产能显著增强,中国车企正探寻新市场。比亚迪的全球扩张将目光投向海外,持续推进出海,于巴西、匈牙利、乌兹别克等多个海外地区投资建厂。此外据内地媒体报道,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等都在海外设立工厂,布局海外产能。中国车企步日本和德国汽车公司之后,全球布局产能战略,当地产能,当地消化。
无疑这是中企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和自由贸易体系受到重创之后,必须思考的发展战略。中国曾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出海战略已出现强劲势头,展现了中企在全球拓展的壮志雄心,呈现中国从「出口」到「出海」战略的演进历程。这一显著转变,不仅映射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演变,更昭示着全球经济的全新格局与重塑。
目前中国出海的布局,从以往欧美市场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对「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投资呈现增长,从东南亚到东欧的匈牙利与南欧塞尔维亚,再到非洲与中东、南美巴西等区域,全面铺开。但从「出口」到「出海」战略的演变,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地缘政治,这极有可能成为制约出海战略的最大绊脚石。鉴于地缘政治格局不断演变,对中企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构成潜在威胁。中国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私营企业——都必须深刻认识地缘政治风险,灵活调整战略部署,在出海战略中支持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增强在全球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以确保在「出海5.0时代」中稳健前行、取得成功。
(从「出口」到「出海」.系列一;下周三(7月9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