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科研实力对中国第三轮改革至关重要

Back

25 Jun 2025

6月21日,《南华早报》发表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HKU ICB)创始院长刘宁荣教授观点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深圳应专注于国家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而香港应致力于培育基础研究以实现科学突破。

 

正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5 周年之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着重强调了开放对于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他在近期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国家越开放,越能推动我们的进步。”他还谈到了基础研究、教育和人才发展的重要性。


 

不久之后,政府出台了加快深圳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的改革方案,强调这些改革在推动创新与开放中所具备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


 

深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在第一轮改革浪潮中,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决定具有开创性意义,标志着中国进入全球市场。1992年邓小平 “南巡 ”拉开了第二轮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抓住了冷战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机遇,摆脱了制裁和限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了其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巩固了作为重要参与者的地位,并为其崛起为大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如今,中国需要进入新的开放阶段--第三次浪潮,而深圳最新的改革议程被视为这一转变的关键先导。


 

中国正面临更为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其特征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经济脱钩以及与美国的激烈科技“冷战”。与以往不同,这一新阶段需要进行战略调整 —— 聚焦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政府已明确指导将深圳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与科技枢纽,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将企业定位为创新的主要引擎。


 

这些优先事项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美国对华科技战中,美国加强了对半导体、人工智能(AI)芯片等先进技术出口的限制,并将矛头对准中国高科技企业之际。


 

科技主导权的竞争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这场革命由人工智能、半导体、5G/6G、清洁能源、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和工业互联网驱动。中美两国正投入海量资源,以确保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


 

任正非的洞见强调了一个关键要点:根本性的科学突破源于基础研究—— 这是长期、耐得住寂寞的追求,需要坚定不移的投入。那些能够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环境的国家和城市,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这正是香港独特优势的体现。尽管最近面临挑战,香港仍然是中国第三次开放浪潮中的重要战略资产。Research.com2025年排名彰显了香港的研究实力:来自五所香港高校的六位学者在其学科领域位列中国顶尖,香港大学(港大)的另外五位学者在各自的学科中名列亚洲前茅。


 

这些成就凸显了香港发展蓬勃创新生态系统的潜力—— 前提是它采取具有战略性和变革性的举措。


 

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顶尖学者集中在美国,这凸显了美国在科研方面的主导地位。根据Research.com的数据,美国学者占全球顶尖电子科学家的44.2%。


 

2016年以来,中国在科技论文产出方面已超越美国,并在高被引论文方面实现了快速增长。尽管如此,全球近40% 的高被引研究人员来自美国,这反映出美国科学界的持续优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深圳和香港必须超越自身的局限。对深圳而言,首要任务是加强和利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特别是国家实验室,以推动创新。


 

对香港而言,主要的挑战和机遇是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和广泛的全球联系,建立国际创新中心和世界级实验室。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实现科学突破所需的基础研究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关注一流人才和卓越高等教育。近年来,香港高校持续引进欧美顶尖学者,据我了解,以香港大学为例,2018年以来已成功引进逾百位国际一流学术人才。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有五所大学跻身全球前100名。为了提升香港的国际地位,必须战略性地集中资源,推动两到三所大学进入全球前十,以更好地吸引顶尖学者和学生。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也为香港带来了机遇。美国对哈佛大学等机构的打压,以及“中国行动计划”(特朗普首届政府时期的一项反间谍指令,曾导致针对华裔美国学者的种族偏见)的似有复苏之势,令许多中国学生望而却步。香港可借此提供激励措施、优惠政策及优质教育,将自身打造成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磁石。


 

香港立志成为全球教育和创新中心。虽然国际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但真正的国际化和创新能力仍有待完善。香港在科研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坚实基础是一个有利的起点,但如果不进行大胆改革和大规模投入,就有可能在全球创新竞赛中面临落后风险。


 

中国持续扩大开放至关重要,香港应抓住这一机遇,不仅要贡献力量,更要推进自身改革。通过树立远大愿景、调配资金并制定综合战略,香港能够充分释放潜力,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