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ICB
重塑全球贸易新机遇 开启中国改革新篇章
Back07 May 2025
5月7日,《明报》发表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创始院长刘宁荣教授观点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当前形势下,我们面对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中国能否扛得住外部压力?二是中国该如何有效应对?中国应跳出与美国锱铢必较的格局,主动出击,采取三大战略迎接关税战,并开启中国改革的新篇章。
三大战略概括如下:第一,「两个零」战略,即零关税、零补贴;第二,「两个一」战略,即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一个统一的养老社会保障系统;第三,「两个二」战略,即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个领域的发展、本土中国与海外中国两个市场的拓展。
零关税与零补贴:
迈向公平开放的经济转型
于未来的中美博弈里,中国需在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中承担大国责任。零关税与零补贴是向全球表明中国不仅愿意遵循现有规则,而且愿意透过自身改革,更大幅度向世界开放,创造更公平的自由贸易体系。「零关税、零补贴」应成为中国在关税战里化危为机的战略基石,既能彰显中国坚持市场开放与公平竞争的决心,更能树立国际经贸新秩序的标竿形象。
事实上,中国在零关税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对全球43个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零关税政策,突显其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贸易领导地位。从2001年以来,中国对东盟成员国关税降至0.1%,这也是推动双边贸易额激增的原因之一,东盟已是中国最大的交易伙伴。
零关税不可一蹴而就,但至少需思考在未来5到10年内,如何逐步迈入零关税时代。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履行大国责任,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一步发展。其中极为重要的是推动中欧自贸协议谈判,这具重大战略意义,既能利用欧洲对美保护主义的不满情绪,加大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向欧洲开放中国的巨大市场,同时降低中国对美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
中国现在的补贴主要集中两个领域:一是对外资的补贴,二是出口补贴。为吸引外资,中国长期以来向外资企业提供不同形式补贴。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时,需借助外资推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如今中国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继续对外资企业提供补贴,不仅对民营企业不公平,也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
将出口补贴资金转向国内市场,解决消费不足问题,将促进中国经济早日转型。去年中国贸易顺差9920亿美元,而美国自身货物贸易逆差则达1.2万亿美元,即便将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顺差计算进去,其贸易逆差仍达9000多亿美元。中国近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不仅令美国妒忌,而且其他国家也对中国的巨大贸易盈余心怀不满,希望中国能多进口它们的产品。中国应取消对出口的补贴,将政策重心从出口补贴转向刺激内需。这种转型既能降低对动荡国际市场的依赖,又能构筑更稳定的经济增长基础。
我借用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用语:「一个中国」。这里说的「一个中国」是指中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真正统一的大市场,及统一的社会安全网。
「一个中国」战略:
统一大市场与社会安全网
与美国不同,美国有一个高度自由流动的国内市场;甚至与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相比,中国也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市场。各省之间存在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内部恶性竞争有时比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要激烈,这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中国实行的是计划性的市场经济,理论上中央政府是可以调控的。实际情况却不同,中国产业政策往往导致各省、各城市之间展开恶性竞争。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多达500家,但到2023年锐减至100家;而剩下的100家企业中,许多都面对不同程度亏损,浪费了大量资金和资源。如何打破这种恶性竞争、真正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至关重要。
除了建立大一统市场,中国需面对另一个极重要的挑战,就是建立统一的社会安全网,刺激内部消费。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解决养老问题上,对民众尤其是农民有所亏欠。二战后欧洲国家纷纷进入福利社会阶段,这一举措对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中国,当前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面对诸多生活压力。
今天中国消费不足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受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率高企,导致消费低迷。现行养老金体系覆盖率仅60%,农村地区尤为薄弱,人民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在今年「两会」后提高,但农民养老金依旧是可怜的每月143元(人民币,下同)。不少专家建议将养老金提高10倍,达到1000多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振消费、提升购买力。四大直辖市每人每月得到的养老金,差距也极为悬殊:重庆125元,天津317元,北京887元,上海1300元。
建立由国企利润支撑的全民基础养老金体系,既可缩小保障差距,又能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中国养老体系需提升层次,尤其是要让几亿农民也能享受到中国发展成果。
「一个中国」战略,就是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中国市场,另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养老制度,让中国人在养老方面没有太大后顾之忧,能够放心大胆消费。
「两个中国」布局:
双循环驱动可持续发展
在强化国内市场的同时,中国需打造「本土中国」和「海外中国」两个市场,形成内外联动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同时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双重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美国发起关税战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压力逐渐增大;同时国内经济也面对内卷化加剧、产能过剩等问题。在这背景下,单纯依靠本土制造业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需寻找新突破口。
海外中国:
资本、技术与全球化布局
「海外中国」战略核心在于通过资本、技术和产业输出,构建一个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以日本为例,尽管其于上世纪80年代因美国打压而进入「失落的30年」,惟通过大规模海外投资,日本实现了经济转型。截至2022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量已占其GDP(本地生产总值)近50%,净海外资产达3万亿美元,日本一成GDP来自海外收入。
中国可借鉴这一经验。近年中国企业已开始进入「出海」的新阶段,从最初的廉价劳动力输出,到通过兼并取得技术和品牌,再到如今以资本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海外投资,中企正在全球范围构建新的竞争力。以宁德时代为例,该公司在欧洲建立两个工厂,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重要一环。此外,比亚迪等企业也在匈牙利、泰国、巴西等国投资设厂,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宁德时代、比亚迪在海外扩张,印证「海外中国」战略的有效性。中国企业可在东盟、欧洲、非洲建立本土化生产基地,全球化布局能为中国创造更多GDP增长点;通过将部分制造外迁、聚焦国内高端生产,既能规避关税壁垒,还能帮助所在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可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还能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中国之最优策略并非卷入报复性的关税漩涡,而是构建更具韧性、创新性和全球整合度的经济体系。
本土中国:
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驾齐驱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已发展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占据全球制造业三分之一份额。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高端制造业,中国竞争力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中国服务业和消费型企业也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在教育、文化、软件和电讯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
这两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令人瞩目:电影《哪吒》在全球范围取得巨大成功;悟空主题游戏也得到国际市场广泛关注。这表明中国不仅在硬件制造上具备优势,于软实力输出方面同样潜力无限。中国需借力文化软实力突围,从《哪吒》到《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中国展现了文化输出带动服务贸易的潜力。
「本土中国」与「海外中国」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本土制造业的完整性和服务业之崛起,为「海外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海外中国」的全球化布局,则为本土经济注入新活力。于全球关税战和经济内卷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需通过「本土中国」与「海外中国」协同发展,构建一个更开放、多元和可持续的经济体系。这不仅关乎中国经济未来,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未来10年将决定中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蜕变为兼具制造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新型超级大国,最终重塑全球经济规则。这一转型将推动中国通过产业优势与文化影响力的协同效应,开创全球经济发展新范式。
(全球关税战与中美对决系列之三,下周三续;前两篇分别刊2025年4月23及30日《明报》观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