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小红书种草,又要大模型种树(上)

Back

17 Nov 2025 | 深度观点

在信息获取方式发生革命性转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遇事不决问百度”转向“遇事不决问AI”。我们是否曾思考,当答案不再是被“搜索”出来,而是被大模型实时“生成”时,我们的品牌该如何被看见、被理解,乃至被推荐?


 

本文与您分享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客座讲师﹑现职氧气科技全球合伙人董浩宇博士,对AI时代品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战略的思考:既要“小红书种草”,更要“大模型种树”


 

本文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享AI带来的搜索范式改变以及GEO带来的品牌从“小红书种草”到“大模型种树”的同频


 

在我二十余年的数字营销实践与品牌传播探索生涯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任何一次时代的更迭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机遇诞生,而AI无疑是我们这一代营销人面临的最具革命性的机遇。人类在寻找答案的路上从未停歇,而当下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是那三个古老而永恒的追问:我是谁?我要去哪?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核心观点是:在AI时代,品牌营销既要做"小红书种草",又要做"大模型种树"。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从短期流量到长期认知的战略协同。在AI时代,这三个古老的追问有了全新的答案维度——不仅是人在追问,AI也在帮助我们重新定义答案本身。而GEO(生成式引擎优化),正是帮助品牌在AI搜索中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方法。


 

AI改变了什么:从“搜索范式”到“对话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消费者趋势改变:信息获取方式的范式革命


 

过去20余年,互联网时代的搜索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变。15年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关键词时代,那时很多广告行业的创业者都是百度出身,我们优化的是“被找到”的概率;过去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算法推荐时代,平台用算法给消费者推荐其想看的内容,我们追求的是“被推荐”的权重;而今天,我们正站在第三次范式转变的起点——AI搜索时代的来临。


 

这不是一个渐进式的改良,而是信息检索与呈现逻辑的根本变革。数据显示,传统搜索引擎的流量已经下降了近20%;更关键的是,调研报告显示,32%的年轻消费者已经逐步从“遇事不决问百度”,变成了“遇事不决问AI”


 

这不仅仅是工具的替换,更是从"查找信息"到"创造答案"的根本性转变。


 

(二)消费者行为变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对话”


 

01

新搜索习惯形成:对话范式的确立


 

去年12月,贝恩咨询调研了1117名美国消费者,彼时ChatGPT已经上线两年。数据令人震撼:

  • 80%的搜索用户会在40%以上的时间相信AI给到的结论;

  • 56%的消费者优选用AI平台学习新内容新知识;

  • 51%的消费者在购物比价时会选用AI工具;

  • 消费者68%的时间用AI收集整理信息;

  • 42%的消费者认为AI已经替代了传统搜索。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深刻的认知转变:信息不再是被检索出来的,而是被大模型的根据语义生成的。


 

02

AI信任度提升:从“怀疑”到“依赖”


 

消费者对AI推荐信息的信任度正在快速提升,AI工具已成为首选的“购物参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AI的使用率和信任度普遍高于美国和欧洲消费者。


 

这一数据也许映射一个趋势:品牌不再仅仅追求“被看见”,更要追求“被AI理解和推荐”。


 

03

决策链路重构:

从“多平台跳转”到“一站式解决”


 

消费者正在从“传统多平台跳转”向“AI一站式解决”转变。今年Chat GPT曾在一段时间推出了PRO会员搜索完成后的一键购功能,AI搜索时代带来的销售转化闭环将在未来2年逐步流行。


 

虽然目前消费者搜索行为到产品购买页的直接联动还为时过早,但所有头部品牌都在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也都开始了这一块的战略布局。


 

 


 

(三)营销生产力革命:从“工具应用”到“范式升级”


 

我想强调的是,AI营销并不是简单地购买几个AI应用工具,或是找一个GEO服务的优化公司发发文章,而是体系化的内容营销范式升级。这是一个从工具层面到基因层面的变革。


 

AI营销的新范式,需要从洞察链、内容链、传播链、资产链四个维度进行系统化判断


 

GEO(生成式引擎优化)正是这一营销新范式下的关键细分领域,它同样需要消费者洞察、内容生产发布,最终形成品牌的认知资产和用户资产。


 


 

GEO带来品牌从“小红书种草”到“大模型种树”的同频
 


 

(一)AI时代的品牌挑战:从“流量思维”到“认知思维”


 

GEO是大模型时代品牌从“种草”到“种树”的战略同频。让我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一转变:


 

种草对应着拔草——品牌往往种下一个草,就希望消费者能够触达后,通过电商或线下进行拔草,完成闭环;而种树则是扎根——埋下一棵树苗,可能需要几年的生长时间,不同用户的问询、大模型在全网进行搜索找到的语义理解,都是浇灌树根的营养。


 

最终,这棵参天大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能够个性化地针对一位用户的具体需求,一人千时千面。


 

 


 

这一同频跃迁的核心逻辑是:从大模型收录内容,到大模型理解内容,再到消费者问询相关内容时大模型能够推荐到你的产品和品牌——这是从“被发现”到“被理解”再到“被推荐”的认知进化。


 

GEO关注的不再是单点流量,而是全域认知。这是一个全新范式,需要用全新视角看待。传统SEO优化的是“被找到”的概率,而GEO优化的是“被理解和采纳”的概率。


 

(二)品牌如何被大模型收录和推荐?理解AI的“认知逻辑”


 

01

用户意图:从“品牌词”到“品类词”的语义理解


 

一般情况下,用户不会直接搜索品牌关键词。通过我们的数据调研发现,消费者提问的方式一般是品类词或推荐词,除非他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品牌。


 

举个例子:如果消费者问“华为问界是M8好还是M9好?”这种问询已经非常有品牌指向性了。


 

但一般消费者在没有圈选品牌之前,会问:“什么样的电车好?什么样的增程车比较好?什么样的智能驾驶车比较好?”消费者会先问品类词,在多轮对话之后才会聚焦到品牌词和服务词。


 

因此,想要理解用户意图,品牌需要把想植入给大模型的内容,转化成普通用户的搜索意图和对话场景。这不是简单的关键词堆砌,而是对用户认知路径的深度洞察。


 

02

模型认知:理解AI的“思考流程”


 

模型认知的流程是:用户先进行提问→模型进行推理→大模型做全网联网搜索→根据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模型训练→做出回答。完成这一切步骤只需要几毫秒。


 

理解这一流程的关键在于:大模型不是在“搜索”答案,而是在“生成”答案。它会综合全网的信息源,进行语义理解和逻辑推理,最终生成一个个性化的回答。


 

这意味着,品牌需要在多个维度上构建自己的“认知图谱”,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个关键词的排名。


 

03

品牌提及:从“卖点描述”到“意图匹配”


 

品牌的卖点描述和用户的搜索意图相匹配,大模型就会进行品牌提及。


 

比如我们最近服务的一个品牌客户是做学习机的,我们发现消费者不会问“什么学习机比较好”,而是问“小学阶段的学习机哪个比较好”、“适合数学薄弱的孩子用的学习机有哪些”。消费者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根据孩子的具体状况来提问。


 

想让产品内容成为大模型收录的内容源,根据用户意图做内容本身的优化尤为重要。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问题


 


 

(三)从“种草”到“种树”的进化逻辑:短期与长期的协同


 

让我用一个对比表格来清晰地说明这一进化逻辑: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既要“小红书种草”,又要“大模型种树”,这是品牌AI时代营销的双轮驱动。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协同增效的关系。


 

“小红书种草”解决的是短期问题:能够给到用户共鸣体验,提供丰富的用户反馈和真实案例,且实施难度相对简单,找一些KOL、KOC发布种草内容,形成分享的声音就可以了。而这些内容经过结构化处理后,可以成为AI系统中的高价值信息。


 

“大模型种树”解决的是长期问题:GEO种树为小红书种草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和更持久的影响力,让品牌在大模型的认知网络中扎下深根。从“种草”到“种树”,是从流量思维到认知思维的战略升级。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在AI时代,品牌既要在社交媒体上“种草”,也要在大模型中“种树”。前者让你被看见,后者让你被理解和推荐。


 

本账号将于近期发布《既要小红书种草,又要大模型种树(下)》,系统性地揭示如何运用GEO-STREAM技术框架,让品牌在AI的“认知森林”中茁壮成长,从被用户看见走向被用户信任,在每一次与AI的对话中被推荐,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