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ICB
不平衡里的学问(一)
Back20 Aug 2024 | 深度观点
历史短期可能会极度不平衡,但长久会趋向平衡;世界局部看似平衡,但整体常常不平衡。在平衡里,我们要警惕风险;在不平衡里,我们要寻找机会。
正如《黄帝内经》所倡导的,管理好平衡,小可以治病,大可以治国;反之,不平衡的社会,犹如不平衡的身体,迟早会引发危机。
1平衡中的风险,不平衡里的机会
平衡还是不平衡,取决于你追求的目标 -- 如果你向往和谐幸福,那维持平衡就至关重要;但如果你注重差异化(differentiation),那不平衡才会带来机会,让人脱颖而出。
在商业的世界里,痛点代表着供需关系的极度失衡 -- 有痛点的地方,就有创业的机会;并且越痛的问题,解决了就会产生越大的回报。过去几年,常有困惑的年轻朋友问我,未来的投资方向、创业路径在哪里? 我常会反过来问两个关键问题,第一,究竟哪些领域他们既热爱又擅长? 第二,他们身边有哪些瓶颈和痛点需要去解决? 这几者的交集可能是就未来最好的创业机会 -- 因为擅长能让人更容易成功,热爱则会提升幸福感,既能成功又能幸福,才是美满的人生;而解决了瓶颈和痛点,就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像拼多多提供了极致性价比的产品,成为零售业的成本领袖(cost leader),拥抱了消费降级的庞大需求,其市值也一举超越了当年的电商霸主阿里巴巴;同样的,美团和腾讯的成功,也是因为解决了社会的瓶颈和痛点。
理论上,如果经济的供需能保持平衡,就不会产生经济周期,但在实践中,无论资本周期、库存周期还是房地产的长周期,都会因为参与者的盲目加误判、贪婪或恐慌,最终带来过度的扩张或收缩(如日本经历的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造成经济的泡沫或衰退,周而复始,往替循环。如野村证券知名的经济学家辜鸿铭指出的,周期有阴有阳,阴周期收缩,所以政府要加大财政刺激和货币投放,而阳周期扩张,为了防止过热,可能要给财政或货币政策踩刹车。设使阳周期实行了阴周期的政策(比如经济过热时,央行依然保持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或反过来,在阴周期采用了阳周期的政策(比如经济衰退时,政府依然不加大财政刺激),错配了药方,不仅无法治病,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加剧周期的震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具有极强的周期属性,据我们估算,恒生指数的成分股里有60%以上都属于周期性行业,一个房地产会影响50多个产业,所谓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 当房地产蒸蒸日上时,相关的金融业、钢铁、水泥、建材、家装、家电、物流甚至汽车等产业,都会兴旺繁荣;但当房地产行业进入萎缩期时,整个产业链就会泥沙俱下,造成经济的剧烈阵痛。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加上不平衡的资本投放,不可能负负得正,造就平衡的经济发展,今天的局面正是这两种不平衡叠加的必然结果。
就如医学上的阴阳失调一样,生活和事业上的很多危机,往往是先从失衡开始的。无论投资、创业、还是追求幸福,无论在资金链、商业模式、还是在心智甚至情感上,都应当警惕失衡的状态,因为失衡往往是危机的预兆,而当危机发生了再抢救,通常只能治表不治里,往往为时晚矣 -- 比如在情感的世界里,男女在情绪反应上是不对称的,正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里描述的那样,女生对情感更敏感,往往有很好的直觉,先处理好她们的情绪,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男生的反射弧较长,更加理性,也往往有更好的方向感,先解决他们的问题,情绪自然会跟着好转。同一件事情,女生的情感丰富细腻,也容易情绪化、过度反应,而男生却常在情感上粗枝大叶、迟缓滞后,这之间的不平衡,会是男女矛盾的根源,也是情感能否和谐幸福的症结之一。
平衡还是不平衡,取决于你追求的目标 -- 如果你向往和谐幸福,那维持平衡就至关重要;但如果你注重差异化(differentiation),那不平衡才会带来机会,让人脱颖而出。
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平衡不仅不能带来极致,而且常常代表妥协(compromise)和中庸。比如米其林和麦当劳,是商业模式的两极 -- 前者强调特色,但很难有规模效应;而后者追求规模,却只能产出标准化的产品。在任何一端做到极致,都有可能培养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但如果一味追求平衡,既想要米其林的特色,又要有麦当劳的规模,可能既得不到规模,又牺牲了特色;因为两种模式要求的资源、组织、系统、甚至企业文化都不同,要有机地融合于同一个企业中,无异于痴人说梦。很多企业和投资基金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曾面临这样的悖论,因为贪图规模的增长,而失去了特色,最后跌入双手互搏的陷阱 -- 值得注意的是,规模是比较优势,而特色是竞争优势,为了追求比较优势,而放弃了更为宝贵的竞争优势,结果必定会得不偿失。
不平衡会让人不舒服,但却由此会诞生机会 -- 情绪光谱的两头,是恐慌和贪婪,这些极端的情绪往往会带来过度反应(over-reaction),造成风险资产的错误定价,成为价值投资的最好机会和"化妆的祝福"(blessing in disguise)。传奇投资人约翰.邓普顿是个知名的"反向投资者人"(contrarian investor),当1939年德军占领了巴黎后,市场弥漫着恐慌的气氛,多数投资人纷纷抛售,造成道琼斯指数暴跌;而邓普顿却人弃我取,"激进"地借钱买进了104只股票,每股的价钱都在一块美金或以下。这一看似疯狂的举动让很多人困惑不解,然而经历了5年的大幅波动之后,邓普顿的投资大赚了将近5倍!
有趣的是,当下的市场里,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恐慌情绪 -- 据我们估算,恒生指数目前处于历史的低谷,其估值位于历史最低的5%的区间,落后于历史平均值近30%;并且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投资人在美国股市要比在中国股市多付2~3倍的价钱。不夸张地说,我在华尔街从业20多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投资人对中国的未来如此悲观;而资本市场恰恰是一个打折机器,未来多数的风险,恐怕已充分打折进了资产价格里,使得中国资产进入了一个奇特的价值洼地。从历史经验来看,极端的情绪常带来极端的折扣,而极端的折扣才会带来极端的回报。
2 越不平衡的爱越有价值
在投资的世界里,追求回报常被放在首位,也许无可厚非;但在爱的世界里,越是要求回报的爱,质量越低,越是不需要回报的爱,才成色越纯、质量越高。
情感因为无法量化,所以常会投入产出不对称,为爱所做的付出就是如此 -- 莎士比亚的原作中,当罗密欧和朱丽叶相识时,罗密欧大约16岁,朱丽叶才13岁,正因为年轻,他们的爱情如电光火石,不惜代价、不计后果,最后双双为爱殉情;《红楼梦》中,林黛玉香消玉损时才17岁,正是才貌双全、豆蔻年华,但因为青梅竹马、暗恋多年的贾宝玉娶了别人,结果魂归离恨天。文艺名著中的爱情,不在乎付出,不计较回报,正因为失衡,才让人荡气回肠、心驰神往。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却常常斤斤计较,注重投入和产出的对称,结果成功率如此之低,离婚率又如此之高 -- 男生看重女生的美貌,本无可厚非,但男士们未必意识到,美貌只是个比较优势,美好的品格才是竞争优势;女士们向往幸福生活,看重男士的财富,但财富也是个比较优势,而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有许多情人只是个比较优势,富有爱心却是个竞争优势(参见笔者的前作,"竞争优势第一,比较优势第二")。比较优势往往短暂,竞争优势才能持久。对价值投资人而言,你可以为竞争优势付出溢价,但要对比较优势大打折扣;但不幸的是,在情感和投资的世界里,多数人恰恰相反,不惜为比较优势付出高昂的代价,却对宝贵的竞争优势弃之如遗。
爱的付出常常是不对称的,所以才宝贵 -- 比如父母将爱无偿地给予我们,我们再无偿地分享给孩子们。在投资的世界里,追求回报常被放在首位,也许无可厚非;但在爱的世界里,越是要求回报的爱,质量越低,越是不需要回报的爱,才成色越纯、质量越高。在《圣经》里,爱有多种形式,其中等级最高的是无条件的爱(agape),而《圣经》是上帝写给人类的情书,传递了"神就是爱"的好消息(gospel)。
令人神奇的是,按照《圣经》的描述,上帝创造了宇宙和人类,而宇宙中可以测到1000多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银河系有1,000亿到4,000亿颗星球,地球只是其中之一,但迄今为止,地球却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个可能性比中彩票的概率还要小得多! 我们能在地球上生存,是何等幸运、也是何等奇妙的恩典啊!很显然,我们和上帝之间的付出和回报,是完全不平衡、不对称的 -- 我们能给予上帝的极少,他却给了我们无尽的大爱,甚至将亲生子赐给我们,为我们舍身;也正是因为他超越的爱,耶稣从最早的12个门徒,到今天全世界拥有超过24亿的跟随者,两千年来成长了近2亿倍!
作者简介:
季卫东 博士 Dr. Richard Ji
全明星投资基金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
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