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PO功能的战略再定义

Back

25 Aug 2025 | 深度观点

本文是由HKU ICB学术顾问兼客座教授,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此文于2025年8月14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过去,香港更像一个中继器,负责资本跨境的高效流转。而现在,它正被赋予更多制度性的功能。香港需要把握机会,重新组织自己的平台能力,把IPO功能作为一个重新连接中国与世界、制度与资本、交易与共识的杠杆,让香港在这场结构转向中找到新的站位。


 

不久之前,一些人说香港已经成为“金融遗址”,即是代表香港已经丧失了它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甚至有人说“Hong Kong is over(香港已经玩完)”。


 

不过,自从今年开始,香港IPO功能又一次站在变化的临界点。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时间推移中逐步形成的结构性转向,具有方向性意义。与其说是市场回暖,不如说是角色转换下的一种重构过程。这种变化的背后,不仅是市场数据的波动,更是各方认知的逐渐调整和积累。


 

01

香港的角色调整


 

这种转换,首先体现在企业对上市这件事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过去,很多企业将香港视为一个高效的资本平台,它们来这里完成一次定价、获取一轮资金,然后继续回到原有的发展路径。但现在一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选择在哪里上市,本质上也是在选择一个怎样的伙伴系统。香港,不再只是一个中介,而是正在成为企业在全球资本结构中所谋求的一种长期协作关系的入口。


 

与这种认知同步变化的,是投资者的构成与行为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资本、地方国资与国际机构资金,开始在同一批IPO项目中汇聚。它们的进入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寻求产业协同,有的着眼政策导向,也有的希望获得增长故事的结构性参与权。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不再满足于「认购」本身,而是更加在意与企业未来之间的关系路径。投资者们在意的不只是眼前的价格,而是未来能否通过这段关系,带来更多的协同与价值。


 

角色的转换,往往不是从制度开始,而是从用户行为的变化倒迫而来。IPO不再是一个定价行为,而正在转变为一种组织行为。企业如何看待投资人,投资人如何看待香港,香港如何理解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张力,正在重塑整个市场的运作逻辑。这种逻辑的转变,比任何单一的政策调整都更具深远影响力。


 

例如愈来愈多的项目在设计结构时,会更主动引入不同类型的基石投资者;地方资金在支持本地科技企业走出去时,倾向于选择在香港先形成市场认知;海外资本在进入中国新经济时,也更愿意先从香港入场,观察、理解、再判断。


 

这种多重关系的组合,使香港IPO平台的功能,不再只是连接资金与项目,而是构建一种可以被多方共同使用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不仅帮助企业在上市之初获得稳定支持,也影响着后续的市场表现和资本合作。


 


 

02

从资金聚点到结构协调场

 

这种关系网络也推动了制度的一些微调。从审批流程到多币种安排,从互联互通到估值机制,制度层面的演进,不再是应急式的反应,而是平台功能调整的自然结果。这些调整未必声势浩大,但却像地基的加固,让平台具备了承压与再配置的能力。对市场参与者而言,这种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便是吸引力的一部分。


 

值得留意的是,资金的来往正在改变节奏。内地资金持续南下,不再只是追求短期回报,而是开始以更长线、更策略的方式参与香港市场。截止2025年上半年6月16日,南向资金占港股总成交额比例最高曾达50%以上(注),这个比例本身就帮助内地投资者影响力的上升。与此相对,那些曾一度离场的国际长期资金,也在悄悄回️归。有些投向新经济,有些投向制度稳定。


 

这种双向力量的变化,并不只是谁来得多的问题,而是意味着市场的角色分配在调整。定价的主导权、认知的解释权,正在重新洗牌。


 

表面看是交易,实则是认知框架的再组合。这种缓慢而深远的演化,正在让香港从过去的“资金聚点”,走向更复杂、也更有韧性的“结构协调场”。这种协调场不仅仅关乎企业和投资人之间的互动,更关乎内地和国际资金如何在这个市场中找到彼此理解的空间。香港的这一角色,使它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之间的重要接口。


 


 

03

重新组织平台协作能力


 

结构转向的背后,是角色的再定义。过去,香港更像一个中继器,负责资本跨境的高效流转。而现在,它正被赋予更多制度性的功能。它要帮助不同来源的资金理解中国市场,也要协助中国企业适应全球规则;要回应监管变化,也要维持市场连续性。这个平台,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交易所的概念,而更像是一个协作机制的载体。


 

这意味着,香港需要重新组织自己的平台能力。不是重启旧机制,而是在已有基础上建立新的弹性。面对跨制度的金融合作,如何让参与方彼此信任、看见收益,变得至关重要。平台既要有秩序,也要有空间;既要有边界,也要有接口。这种张弛之间的拿捏,决定了香港能不能继续成为连接全球资本的关键节点。


 

当一个市场逐渐从资金撮合的场所,演化为关系生成的交汇点,它所承载的,已不仅是企业定价的功能,更是制度协同的可能性。人们习惯用募资额来衡量IPO功能的兴衰,但更值得留意的,是它是否正成为多方共识交织而成的那个中间地带。香港的下一阶段,也许不在于做多大,而在于能否承载多种逻辑并存的空间。


 

如果香港能抓住这一次结构重组的机会,把IPO功能作为一个重新连接中国与世界、制度与资本、交易与共识的杠杆,那么,它的金融中心角色,也将不仅被维持,而是被重新定义。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方向已经清晰。对市场参与者而言,这是挑战,也是机会。香港能否在这场结构转向中找到新的站位,将决定它未来十年的市场价值和战略意义。


 

在过去几年,不少人经常提到香港必须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但究竟怎样才是和才能达到这个目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肯定是最关键的一部分,而作为IPO中心会是这个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


 

注:〈金融价值|南向资金今年净流入港股市场超6000亿元〉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