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新政:全球数字金融竞逐中的战略突围

Back

21 Aug 2025 | 深度观点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仍深陷稳定币监管框架的理论博弈之际,香港已率先完成制度层面的突破性布局。2025年5月21日《稳定币条例》的正式通过,标志着这座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首个对法币稳定币实施"发行-流通-赎回"全链条监管的司法管辖区。这一举措绝非孤立的政策尝试,而是在全球价值流动体系重构进程中,香港基于自身定位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期美国《GENIUS法案》的推进、Circle登陆纽交所、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扩围等事件,共同勾勒出数字金融时代全球竞争的新图景。


 

“香港正从加密资产的'避风港演进为'规则制定者'。”这一转变的核心载体,正是稳定币这一正在重塑金融基础设施的创新形态。


 

01

稳定币的范式跃迁:

从交易媒介到金融基座


 

稳定币的演进已远超其作为加密货币交易中介的初始定位,逐步成为数字金融体系的核心结算层。其颠覆性价值体现在三重维度:


 

在锚定机制上,以香港稳定币条例规定为代表的1:1法币储备模式或算法调控机制,有效解决了加密资产的波动性难题,为其成为可信金融工具奠定基础;在效率革新层面,基于区块链的链上结算使跨境支付成本显著降低,结算时间从传统的数天压缩至分钟级,这对依赖高频跨境资金流动的商业场景而言,意味着运营模式的根本性重塑;更具突破性的是其投资功能的进化——投资人通过USDC投资代币化美国国债产品,可以获得4%-10%的无风险回报,这一收益率水平已对传统理财业务构成实质性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形成的竞合关系。香港的监管框架清晰界定了二者边界:数字人民币作为中央银行集中控制的支付工具,侧重提升零售场景支付效率并保障可控匿名性;而合规稳定币由市场化机构发行,核心优势在于资产可编程性与跨境自由流动能力。在大湾区金融协同中,这种差异形成了有效互补——数字人民币主攻本地零售支付,港元稳定币则聚焦跨境资本高效流动,共同构建起多层次数字支付体系。


 

02

香港监管框架的制度创新与全球视野


 

香港《稳定币条例》构建的监管体系,体现了在风险防控与创新激励之间寻求平衡的治理智慧,其核心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


 

制度设计上,香港采用了"严格但透明"的准入标准。2500万港元的注册资本要求,有效筛除了投机性发行主体;100%优质流动资产(HQLA)储备要求,从根本上杜绝了类似UST算法稳定币的崩盘风险;而T+1面值赎回的强制性规定,则彻底消除了投资者对"流动性黑洞"的担忧。这种制度设计为稳定币建立了坚实的信用基础。


 

监管科技的应用是另一亮点。金管局设立的"监管沙盒",为智能合约自动清算、实体资产(RWA)代币化等创新场景提供了可控测试环境,同时要求所有交易数据全程上链,实现了风险的穿透式监控,这种"创新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的思路,为平衡创新活力与金融稳定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全球竞争维度,香港的战略选择尤为值得关注。其并未简单复制美国主导的"美元稳定币"逻辑,而是着力构建多币种稳定币生态体系。渣打银行与Animoca Brands合资推出的港元稳定币Anchorpoint,以及稳定币条例许可的多币种锚定稳定币带来的人民币稳定币的想象空间,均表明香港正试图成为非美元稳定币的重要试验田,这一布局不仅有利于提升其在全球数字金融格局中的话语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试验路径。


 

03

稳定币驱动的商业生态重构与机遇


 

稳定币的商业应用已突破概念验证阶段,开始在多个领域引发实质性变革,其对商业生态的重塑效应正逐步显现。


 

在跨境支付领域,稳定币正在挑战SWIFT系统的传统霸权。东莞某电子厂通过港元稳定币结算泰国供应商货款的案例颇具代表性——结算时间从3天缩短至18分钟,成本仅为传统渠道的五分之一。这种效率提升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资金周转模式,为中小企业参与全球贸易提供了更便捷的金融基础设施。


 

实体资产代币化(RWA)的爆发式增长是另一重要趋势。目前全球代币化RWA市值已达350亿美元,年增速高达600%。香港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同样领先,数码港资助的区块链项目已成功将光伏电站收益权转化为碎片化投资代币,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资产流动性,更打破了传统投资的门槛限制,为中小投资者参与优质资产投资开辟了新渠道。


 

在绿色金融领域,稳定币与碳资产的结合展现出独特价值。蚂蚁集团将充电桩碳积分与稳定币挂钩,构建了"发电即确权-交易即结算"的闭环系统,这一创新已被纳入香港金管局绿色金融试点。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碳资产的交易效率,更通过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增强了碳积分的可信度,为绿色金融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04

人才战略与香港的长期定位


 

稳定币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特定金融科技人才的旺盛需求。香港高校与产业界正协同培养三类核心人才:技术层的智能合约工程师,精通跨链协议开发与零知识证明等隐私保护技术;合规层的稳定币风控总监,具备储备资产动态定价与反洗钱算法设计能力;商业层的通证化产品经理,擅长DeFi与CeFi混合架构设计。这种人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数字金融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预示着传统金融从业者的职业转型机遇——前国际投行分析师转投稳定币架构师,主导开发数字人民币-港元自动兑换协议的案例,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香港在稳定币领域的布局,本质上是其在全球金融体系演进中的战略卡位。通过《稳定币条例》的实施,香港正从金融规则的跟随者转变为制定者。牌照的稀缺性(金管局明示初期仅批个位数牌照)倒逼机构提升合规能力,形成良性竞争格局;而作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压力测试区",香港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当然,潜在风险亦不容忽视。稳定币的利率敏感性较高,若美联储降息至2%,Circle等机构的利息收入可能缩水30%,暴露出其盈利模式的单一性;技术安全同样是重要挑战,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稳定币攻击损失已超1.2亿美元,香港拟强制推行的智能合约安全认证,正是应对这一风险的前瞻性举措。


 

总体而言,香港通过《稳定币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向全球展示了其在数字金融治理领域的独特思路——严谨的监管并非创新的桎梏,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当全球36万亿美元的价值流动开始从传统账户体系转向链上代币化形态,香港已通过制度创新抢占了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接口"。


 

历史往往存在惊人的相似性:19世纪的伦敦以金本位定义了全球货币秩序,21世纪的香港正试图以"稳定币标准"塑造数字金融的新规则。不同的是,这次的技术底座是区块链,而规则设计中融入了更多东方的平衡智慧——这种智慧,或许将成为香港在全球数字金融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

孙志鹏博士 Dr Zhi Peng Sun

客座讲师

前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和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产品设计总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