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转型 思维的跃进

Back

23 Jul 2025 | 深度观点

本文是由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学术顾问兼客座教授,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高风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兼CEO谢祖墀博士撰写,此文于2025年7月10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AI为企业带来不确定性,同时它亦大概率带来改变游戏格局的机会。 企业家在这个大浪潮来临之际,都必须准备好,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这段时间,我与不同的企业家和创业家交流的时候,有三个题目是最经常会被提出来的。 第三个题目是稳定币和加密货币给予企业带来的机会。 当然这是受到最近在美国和香港通过有关稳定币所引起的关注。 第二个题目是关税和中美关系; 这个题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美国引起的关税问题,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出口为主的企业,依然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而第一个题目,便是AI和与之有关所衍生的问题。


 

在我接触的范围里,企业家都知道AI的重要性,但感觉是他们普遍缺乏一套对于AI采纳或AI转型的整体战略。 一部分认为他们在数字化转型时犯了一些错误,并没有完全做好数字化转型,所以他们现在面临AI转型的时候,会比较谨慎。


 

企业对AI不同阶段的认知


 

从我的观察,企业家对于AI方面存有不同层次的理解。 最简单的是,企业会号召全民学习一些重要的AI工具,例如DeepSeek,豆包等。 第二步,往往是从一些开始通过AI(例如人力资源、财务、采购等)职能部分进行降低成本的工作。 对决策者来说,这样所需得到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比较确定,作出投资决策时,比较容易决定,而不少企业家亦愿意、甚至已经采取了这个步骤。


 

不过,当AI开始进入一些在ROI方面并不那么确定的时候,不少企业家却开始有点犹豫。 同时,他们亦对AI可能带来的新机会,例如新的产品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等,普遍非常憧憬。


 

从业务层面来说,大部分经理亦知道AI的重要性(当然亦有不少对AI是缺乏敏感度的),不过同时他们普遍有几个担忧。


 


 

第一,他们表示知道决策者需要投资达到ROI的要求,但他们认为AI时代的不确定性较大,决策者能不能够让他们提供一些空间,例如在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认证)的时期给予一定空间,让起码POC的工作能够有足够条件支持。 否则,连最基本的认证亦可能不会发生。


 

第二,在许多企业里面,数据是一个产生的问题。 这牵涉着数据的质量(不少是不合格的)和在企业内部数据的“孤岛”(亦即数据处在于不同部门内,而且互不相通)。 当然,有不少企业,特别是互联网或科技领先的头部企业,已经大致处理好了这些问题,但在不少传统的企业中,数据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相当严重。


 

第三,业务部分的人经常会问:“我们的人手够不够?”“我们的人的能力可不可以支撑AI时代所需要的?” 不少头部的企业在人手存备方面已经投入了不少,但依然不少较为传统的企业在人手存备方面比较落后。 人不够、能力不足,企业的AI转型的确较难。


 

不确定中取最大确定性

 

从领导层来说,大部分都会愿意尝试AI转型,从他们的行为中我可以见到,他们在这方面的原则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之中,取得最大(或能控)的确定性”。


 

企业家决定走上AI转型的道路上时,会发现AI将带来对企业巨大的改变。 以下是几点我的观察和归纳:


 

第一,企业业务的边界大概率将会转移,或者用更通用的说法,那便是跨界更可能产生,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智能汽车或智能家居。 过去传统的汽车与传统的家居是两个不同的行业。 今天在智能的环境中,这两个行业的边界已经产生了极大的重叠。 最明显的案例便是小米汽车,从手机到IoT,然后到造车,雷军进行了三级跳,而数字科技和AI是背后的重要推手。


 

第二,因为行业边界在转移,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亦会改变。 新的竞争对手将会出现,而他们的竞争手段很可能不是按照“行规”出发的。 竞争态势将会改变。


 

第三,企业的战略和商业模式亦可以产生巨大的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巨变。 以字节跳动为例,他们从“今日头条”开始,透过AI和算法吸引了庞大追随者的注意,产生了新闻转播的新打法。 之后,字节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了今天脍炙人口的“抖音”、“TikTok”以及“飞书”和其他很受欢迎的产品。 今天字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价值的独角兽。


 

在AI时代,我认为将会有更多类似(甚至超越)字节、小米、阿里、腾讯等公司的出现,成为新一代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


 

第四,不少企业家已经开始意识到,随着AI时代的演变,企业的组织形态亦将会随之而改变。 目前,最普遍的观点是组织架构将会变得更为扁平,原来的中层管理层在未来企业的需要中,很可能将会被取代。 前线的员工透过AI技术,特别是智能体的赋能,将更加有效率。 一个人可以承担过去许多人的工作。


 

第五,在AI的场景下,员工和其代表的能力将会大幅度的重新定义。 这将会包括所谓“硅基员工”(如智能体)和“碳基员工”(即自然人)。 在AI时代,自然人将需要拥有更多的思考和批判能力,更多的能以“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


 

原来重要的工作将会大幅度的被智能体(即软件)来执行。 企业更需要更多和更快的创新。


 

第六,过去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主要依赖“指挥和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的模式。 企业领导者主要负责发号施令,而下面的人主要执行上面的指令。

 

随着AI时代的到临,企业将会从原来的“指挥与控制”逐渐转变到“自主与创新”的模式。 不断地创新将会成为AI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创新的发源地可以在企业中的所有可能地方和层次。


 

在这样的场景中,企业的领导者将会扮演更多的“思想领导者”(thought leaders)的角色。 他或他们的重要工作将会是不断走上企业经营、管理和科技应用的前沿,为企业带领新的思维和新的打法。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当AI让大部分企业都在不同地方成为了“平权”,企业或企业之间的制胜原因将会逐渐演变成以下的一些规则:


 

第一,谁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做得最好?

第二,谁在客户关系上处理得更好? (客户亦会因为AI赋能变得更有能力)

第三,谁能做的更快?

第四,谁更能够产生更多的创新,最好的是能够改变游戏规则(game changing)的创新或者能够提供指数增值的价值。 “我们下一个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是什么?”


 

在今天,AI转型已经是企业不可以规避的议题。


 

不少有识之士已经不断提出“All-in-AI”的看法,并鼓吹企业决策者重视并执行这样的指引。


 

AI当然带来不确定性,同时它亦大概率带来可能改变游戏格局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的企业家们在这个大浪潮来临之际,大家都必须准备好,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