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Web3.0:机会与风险的交织
Back21 Jul 2025 | 深度观点
本文整理自王勇博士
2025年春季校内工作坊分享

大家上午好!我是王勇,很高兴能够在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2025年春季校内工作坊与大家见面。
今天的分享主题是《AI+Web3.0:机会与风险的交织》。如果展开想象,你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AI场景是什么?可能有同学想到《终结者terminator》,也有人想到《黑客帝国(Matrix)》,还有一些人联想到手机。实际上,AI离我们的生活各方面都很近了,给我们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变化,但在5年前,大家一定无法想象AI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在整个AI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转折点是2023年11月份OpenAI发布了ChatGPT,我们发现AI技术的应用离我们非常近。在此之前,我们也在手机上使用AI工具,但感受并不强烈。当你给ChatGPT输入一些关键词,它据此产生了一篇漂亮文章,让你心中充满感叹。但咱们作为从业者,可能也会想到一些其他的问题。这样高深的、advance的技术,会带来哪些负面后果?今天借此机会,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二。
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机器智能
今天的主要话题是“人工智能”和“Web3”,这两个话题实际上可以合二为一。人工智能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工作能力,而Web3从某种意义上改善了生产关系。AI让我们能跑得更快,Web3则建立了一种信任工具,让我们跑得更稳。另一位嘉宾方展光先生也提到了香港在Web3方面的大力推进。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整个生活方式。
首先,协助方式发生变化。原来人工智能是“帮我们做事”,现在人工智能不但帮做事,甚至可以帮我们思考,我认为这是人工智能近年来非常大的一个变化。
第二,教育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千人千面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可能,原来因为条件有限,我们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我们的学习可以多种多样了。
第三,医疗、健康方面带来变化。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做一些医疗方面的诊断,这些在以前都是无法想象的。
第四,城市出行方面带来变化。内地对人工智能的感受可能更强些,例如我在武汉生活过一段时间,武汉的自动驾驶Taxi非常普及,人和机器共处的时代确实已经到来。有一部老电影叫《未来世界》,当年它上映时,大家认为未来世界遥不可及,但现在,我们已经能听见新时代降临的脚步声。
第五,舆论社交方面带来变化。咱们使用手机的各种软件的时候,例如使用抖音,它也在观察你的行为,推送跟你的行为有关的内容给你,这是我们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情形之一。
提到人工智能一定要明确概念。比如讲到“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什么?无非就是通过数据来产生智能的技术。但是这个数据如何应用,原来我们提到“机器学习”,它的核心是模式识别,类似咱们学数学一样,给了一个输入值,可以通过某函数得到一个输出值。但这里的函数不是咱们人为设定,而是通过数据学习的函数,它是一个函数的广义概念。这种函数可以通过一些数据学习,产生函数的各种参数。我们首先进行训练,然后产生预测,这就是模型校正的过程。另外这种函数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它除了能够对样本内的数据进行预测外,对样本外的数据也能进行预测。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防止过分拟合,只学核心内容,不学噪音。
这种机器学习跟人类学习有很大区别。首先,人类学习是通过阅读、经验收集知识并聚合在一起;人工智能则是通过收集数据实现学习。十年前,我是光大证券的IT,后来管理天风证券IT事务,那段时间我们常常参加一些峰会,有一个说法是“数据是当今工业的石油”,彼时的感受跟现在截然不同,现在通过数据产生智能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技术。其次,人类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思考、记忆、总结;机器则是通过算法。再次,人类通过大脑结构进行学习,人工智能则有所谓的神经网络。
上图清晰展示了整个人工智能的思考过程。我把数据提供给网络,到最后网络给出的Output(输出值)跟这个数据比较相符,我们就不用调节,或者少量调节数据参数;如果错了,我们再把整个参数按算法做一些调节。到最后,一旦我们给出新的数据,整个网络就能得到正确的输出值,这大概就是机器学习的核心关键。
人工智能有几个学习阶段
50年代到80年代的初级阶段,产生所谓逻辑推理ELIZA智能方式,把整个人工智能的初始概念提出来了,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perceptron(感知器)。这一段时间因为算力的限制,发展到了70年代、80年代之后,出现了滞后的现象。
80年代往后到本世纪初这一段时间,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没有停滞,出现了几位核心人物。其中就有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 Hinton,他提出了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有了这个概念,真正的人工智能,即“机器学习”的基础已经建立了。
2010年以后,人工智能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即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咱们华人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教授,她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提出“从数据当中学习,产生知识”的概念,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再就是2010年左右,Geoffrey Hinton跟他的学生合作的模式识别算法,这些算法从根本上把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向一个高潮。
在此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深度学习革命》,它的英文名字叫《GeniusMaker(天才制造者)》,这本书让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以上是关于神经网络的概念。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每个隐藏层中有一个节点,节点中蕴含激活函数,这跟咱们人类从接收信息到转化成思维的方式非常相似。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再展开。
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数学家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个定理就发现: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即使非常浅,哪怕只有三层,只要把网络做得足够大,就可以逼近任何的连续函数。从数学的角度而言,人工智能已经被证明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为什么我们花了近30年才真正把人工智能推到今天这个程度?这里边有几个问题:
首先,理论不等于实践。我认为数学有很多仰望星空的东西,理论上存在一个“解”,能够实现,但这个“解”我们并不一定真正能找出来。
其次,硬件的限制。年纪跟我相仿的人大概还记得原来用386、286的时候,彼时我们用的数据储存是floppy disks,哪怕一个小小的图像都装不下,遑论做大量的计算。
第三,数据很稀缺。现在数据之所以产生非常大的作用,关键的一点就是互联网的存在,互联网产生了很多可以用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
第四,算法越来越先进,优化了落后的技术。
第五,学术界不信任。人工智能之所以经历几届的寒冬,源于学术界曾经对神经网络的不信任。我在90年代攻读博士,曾经想选择神经网络相关的研究话题,并向导师征求意见。我的导师原来在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他告诉我:这个东西行不通,整个业界已经给神经网络判了死刑。所以业界对神经网络的不信任也造成人工智能发展的滞后效应。
第六,突破性进展AlexNet。真正的突破性的进展是在AlexNet,就是Geoffrey Hinton和他的学生的研究成果出现后,在图像识别中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突破。
提到人工智能,你可能会想到不同的场景,实际上“人工智能”这个词汇可能被滥用了。类似我们把汽车、飞机、火箭等能够保证你从A点到B点的载体统一称为交通工具,用“交通工具”来描述以上所有的话,确实让人非常疑惑。我认为“人工智能”这个词同样面临滥用现象,我们现在讲到人工智能,有很多内容并不一定真正可行。
普林斯顿大学的Arvind Narayanan/Sayash Kapoor出了一本书叫《AI蛇油》,这本书的中文版由我翻译,也即将出版面世。我们一定要警惕人工智能的蛇油现象,在头脑时刻提醒自己,有一些人工智能是不能成功的,有一些人工智能我则认为有很大的前景。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与一位企业家见面,他正在做一些人工智能的开发,想象了很多场景。他问我,人工智能未来在哪个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好?我思考之后回答:我相信跟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关的产业,今后的前景可能会更好。
人工智能的未来方向:生成式AI
人工智能的主要类型是预测式和生成式。有人曾经说过:现在比较流行的人工智能的算法机器学习跟统计没有太大的区别。的确,我也承认以前的统计跟预测式人工智能的形式比较相像。生成式人工智能则主要是对文本、图像和语音的生成。
我们使用预测式人工智能的数据和模型时,可能会面临自己主观偏见的影响,所以预测式人工智能的准确度比生成式要差一些。“对将来的预测”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比如教育领域,假定一位学员入学了,通过他这几天的行为,我想预测一下他在今后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或者今后会面临的困难。我知道有一些学校比较推崇这些应用,但你想象一下,模型产生的结果跟实际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偏差。在医疗机构也有同样的问题,预测患者病情今后会如何改变。另外,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招聘软件,它可以通过候选人几分钟的形体行为,对他的今后工作表现做一个预测。我认为这类软件面临的问题非常大。预测式人工智能涉及到人的行为,它受很多偏见的影响,对复杂情形的处理能力十分受限,应用方面偏差较大。相比之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景更为广阔。
这里边有一些问题需要大家思考。我女儿正在高中就读,她问我,今后应该选什么样的专业。我把这个问题抛回给她,让她想象一下,AI问题、AI治理这方面是不是有较大前景?后来我们父女做了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版权归谁所属”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另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确实面临一个胡说八道的问题,大家应该认真对待。最近我因为工作需要,进行了很多法律咨询,有时候我把某个场景给了DeepSeek或ChatGPT,让它们给我做分析,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不是说哪一个软件好或者不好,DeepSeek给了我很多有意思的法律case,一些场景,他告诉我:你可以利用这个场景,利用这个判决来支持你的法律观点;ChatGPT也可能会给我这样的场景。当我通过法律方面的一些Database验证这些场景的时候,发现DeepSeek给我的场景90%都不存在。
在此我强烈呼吁,如果要把DeepSeek或ChatGPT用于一个生死攸关的decision,大家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整个大模型的幻想问题是个大问题,如果我依仗DeepSeek或者ChatGPT给我提供医疗方面的一些建议,在某个时刻吃某一片药,我建议一定要小心,它给你的建议并不一定正确。
我曾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测试,我把“喝酒必分,分酒必喝”这句话发给ChatGPT,问它:这好像是跟三国张飞有关的一个典故,你跟我说说。它果真回答:这个故事与三国有关,是张飞在杏花村饮酒至酣处产生的故事。其实“喝酒必分”只是沿用三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谐音,但人工智能并不足够聪明,无法识别出来,反而顺着我的话幻想出了整个故事。碰到这样的情形,你会哭笑不得。
还有著名的大模型推理问题。如果你问ChatGPT早期版本:9.11和9.3哪个更大,它会回答9.11更大。因为11比3大,现在的新版本把这些问题改进了。有一些大模型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并不如你想象。但如果你想跟女朋友说几句甜蜜的话,让大模型去讲,它可以讲得非常漂亮。
另外,我想跟大家说一下模型智能体、AI智能体。AI智能体是我成立新公司后在做的一件事。大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思考,但大模型的问题在于被动,只有你问它问题,它才能被动地回答。AI智能体是什么?它除了可以思考,还可以去做,可以完成整个思考加行动的闭环。AI智能体跟人类的行为更加接近,在AI智能体中,我加上了所谓的记忆概念,有做计划,有各式各样的工具,最后通过智能体完成整个闭环。大家可能知道在金融工程方面有很多模型,金融工程的很多工作都是关于衍生品的应用、衍生品模型。我现在正在做一个这方面的智能体,就是把模型的产生、模型的生成过程以及模型的验证过程自动化。我的梦想跟恒生的梦想比较接近,想从金融工程方面出发,做一个能够取代我自己的智能体。
可能有人说,AI会造成人类灭绝,业界有很多人支持这个观点,包括Geoffrey Hinton和埃隆·马斯克,他们认为AI会在某一天,产生自主意识,超越人类掌控。还有人说AI会滥用整个技术资源。再有人认为军事AI可能给全球带来毁灭性效应。如果正方观点成立的话,我觉得学什么都不重要了,大家的当务之急是考虑如何控制AI的滥用。也有很多人,例如我支持反方观点,我们通过一些伦理或技术限制,保证AI是受控的,保证其安全性。AI安全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前互联网上,关于AI的发展,是中国领先还是美国领先,大家争论不休。全球存在AI的普遍竞争,但我认为AI安全应该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AI可以解决一些真正让人类头疼的大问题。今后人机协作、人机共存会成为普遍现象。我曾深夜从深圳福田坐末班车回港,有很多机器人和我擦肩,当时我感觉“未来世界已来”。
人工智能的新兴风险涉及到数据安全、AI决策、深度伪造。面对AI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监管;提高自身的AI技术能力,也发展一些比较好的AI;增强国际合作、培养公众意识、促进技术平衡。
区块链及虚拟币投资
另一部分关键内容是区块链和Web3。Web3讲究自主权的确定,你拥有一个东西是实际拥有。通过区块链技术研究出一些去中心化的应用。Web3可以理解为你真正拥有了互联网,在这个互联网里,你一旦丢失密码就无法找回。接下来我们讲讲区块链跟虚拟币的投资。
区块链相当于电子笔记本,笔记本做储存不是通过中心化的存储,而是分布式的存储,它没有中央决策机构。你可以想象Web3整个环境是一个工厂,它没有厂长、没有总经理,整个数据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存储,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完整的账本。
虚拟币以比特币为主,比特币是建立在区块链上的一个货币,数学和密码学是比特币最终的安全基础,保证整个比特币的安全。比特币的清算机制是有人帮你清算,通过所谓的网络矿工,也就是挖比特币的这些人跟比特币进行清算。区块链的机制是通过某种技术,保证所有的参与者行为一致,它不能作恶,最后它把整个机制中的一些收益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区块链的核心概念。咱们国家早期有个概念叫“人民公社”,上了年纪的一代可能还记得。“人民公社”跟区块链的概念很相似,但 “人民公社”工作的机制并不是非常严密,最后这个机制也行不通。
关于主要加密资产的类型,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稳定币和山寨币,我在这儿做一个简单介绍。值得一提的是稳定币,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最近香港也通过了关于稳定币的一些法案。稳定币解决了区块链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价值波动太大,不适合于作为价值存储,稳定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跟法定货币做一些锚定,这些货币可以伴随区块链的其他虚拟币一起使用,如果我们在网上发行了数据资产,稳定币可以作为一种结算的价值载体。也就是说,我们会发现区块链的弊端从根本上被解决了。
还有一些其他的山寨币,例如特朗普的迷因币就让我吃了个大亏。全球有约2万多种山寨币发行。最近区块链的拥护者比原来增多了,为什么区块链概念是有价值的?关键在于区块链的价值是建立一种共识的概念,这个共识的概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我们要对规则有共识,对交易有共识,对整个数字货币的价值有共识。这三个共识是相辅相成的,有了高端技术,形成了交易,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区块链的“链”的价值能够体现出来?有了区块链,我们能做什么?大家是否关注到香港的新兴概念——RWA(Real-World Assets),它通过区块链技术,把现实世界的资产做一个代币化,拥有代币就拥有真实资产的所有权,有了这个概念以后,就可以把这些资产在网上进行交易。
最成功的RWA代币化概念就是稳定币USDT(Tether USD,泰达币),现在大家能理解USDT真正的能力和威力了。有人预测这个市场在2030年达到26万亿,也就是全球可投资资产1/10的规模,我们可以想象,RWA这一概念威力十足,前景非常看好。
为什么会投资比特币?虚拟币概念真正把“拥有”这个词进行了升华。想象一下,如果你拥有银行的一个金融资产,某种意义上你并不真正拥有,在一些极端的情形下,银行会把账户给你关掉。但比特币这个资产真正重新定义了“拥有”,你实实在在拥有了这一资产。没有政府的介入,没有中央银行,它拥有自己的资产,自行掌控。
再有,我们可以发现比特币的价值所在,你把所有历史数据下载之后,跟其他金融资产做一些回归,就会发现它跟其他金融资产的相关性较低,你可以达到投资的多元化。它的潜力是高收入,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但它也有波动非常大的问题,掩盖了高增长的潜力优势。另外它拥有可及性、高效性,也就是说,它是全天候的,每周7天,一天24小时,市场都是开放的,这是传统金融固有的一些弊端,它将其完全解决了。
加密货币也有一些投资风险。首先是资产高波动;其次也有安全与欺诈风险,例如交易所账户被hack掉的风险,它的安全性也面临挑战,也就是说,交易所的问题在比特币中会再次重现。有的人会问: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怎么传统金融的问题也在比特币世界中展现了呢?因为我们把传统金融的很多模式引入到区块链体系当中,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就产生了。
再次,全世界对比特币的监管态度各有不同,咱们国内对比特币的监管政策较严,交易比特币是违法行为,但持有比特币是合法的,怎么持有比特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最后,区块链有环境方面的担忧。一个非常严谨的学术研究显示,我们在传统资产当中加入虚拟币资产后,其收益率逐渐上升。上图中,最底部是传统资产的汇报,加入比特币后会发现它的汇报逐渐提升,但波动也在增大。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将比特币加入到传统组合当中,你的夏普比例(Sharpe Ratio),即在单位风险里拿到的回报可以达到最优。以国内的A股数据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整个的资产加到如10%左右的话,夏普比例达到最优。也就是说,在资产中加入一定比特币,可以把持有风险进行一些优化,这是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察。
最近咱们可以看到整个行业的趋势,机构入场,另外AI跟加密货币也进行了一些融合,这个融合主要体现在相关代币的数量增加,资产代币化在整个在行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我让AI根据最近的形势,用狄更斯《双城记》的笔触描述一下现在的这个现象。它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能机器的黎明,亦是人类垄断的落日余晖。这是去中心化的崛起,意识失控代码的纷乱洪流。这是创新腾飞的年代,亦是颠覆席卷的纪元。是共筑未来的良机,也是步步惊心的警钟。而在希望与危机交织的交汇处——未来,终将由我们人类来书写。
在整句话的最后,我加入了一个“I wish”,我觉得事态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愿大家保持真心,勇于探索。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王勇 博士 Dr Yong Wang
凯美瑞德国际(Kmerit Global)董事长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