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韧性与发展背后的逻辑

Back

04 Jul 2025 | 深度观点

本文是由HKU ICB学术顾问兼客座教授、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此文于2025年6月17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纵深来看,每当社会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相对社会稳定,中国总能达到世界主要经济体之前列。今天也许我们就是处于这个历史时刻。


 

这段时间在中国内地工作时,我发现中国企业家最关注两大议题:美国关税与人工智能(AI)。尽管这两个主题看似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它们之间密切相连着。


 

AI时代的来临

在今天,中国是创新大国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不过这一观点在十多年前还未被许多人普遍接受。自OpenAI两年前横空出世以来,中国社会特别是科技界曾经普遍笼罩在失落情绪中,许多人对美国在AI领域的领先优势表示惊讶。但近期DeepSeek的推出很快成为了一个信心上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特别是商界,对AI和科技创新普遍感受到了热情与信心。今天,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现已成为了内地商业和创业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尽管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处于AI应用的初级阶段,但已有一些先行者开始思考AI将会引发的商业革命所代表的含义。这项技术不仅将会重塑产业格局,更将重新定义企业本质,对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核心能力将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而头部的中国企业正站在这场转型浪潮的最前沿。


 

此外,中国在AI与机器人、自动化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方面同样进展快速,相关创新已渗透至多个产业领域。


 

中国创新的加速从何而来?

许多观察者,特别是身处海外的人士,都在思考:为什么中国能在严峻的内外挑战中始终可以保持强劲的增长,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创新爆发力?为什么中国的创新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特征?又为什么发生在当前这一个时间的节点?


 

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韧性,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并不是偶然或随机的,而是它背后存在着一套内在逻辑,这套逻辑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要素:


 

首先是独特的国家治理与企业架构。 中国构建了一个在世界上独特的三层治理+二元企业架构经济发展框架:三层治理是指在顶层是中央政府,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定期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路径。


 

在社会上活跃的则是众多企业家与创业者,他们透过不断的创新与竞争推动市场的发展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中间层则是不少有能力的地方政府,他们既负责执行中央指令,又经常积极地在区域之间互相进行竞争与合作,推动本地创新以及产业与企业的成长。 这些地方政府就好似连接中央政策与企业之间的黏合剂。


 

与之配套的是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组成的二元企业架构。这是中国特色之一。这两类企业之间肯定存在张力,特别是当他们在同一领域竞争,但同时在更广的层面上,他们亦会优势互补。国企聚焦于战略性产业,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如基建,而民企则在科技、制造、服务业等领域中更具灵活性与具竞争力。


 

这套体系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及激发市场活力之间取得了动态平衡。因为这套体系需要不断的动力平衡,它当然不会是尽善尽美,但过去40年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它却比没有这套机制的经济体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更为有效。换句话说,这套机制成为了中国过去数十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其次是一套试验、学习、调整的实践哲学。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遵循着一套不断进行试验,从中学习和进行调整的渐进实践方法。 不同于纯教条化的理论推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强调在特定地区或产业中先行试验政策或改革,借此取得实践经验。成功经验得以推广,效果不达标的则被调整或淘汰。 这种踏实的思维使近几十年的中国在面对复杂挑战时始终能保持政策弹性,在试错中持续前进。


 

最后是强大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在中国地方政府层面表现尤为突出。 透过高效的协调机制,不少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调动相当的资源为愿意在当地建立据点(如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供应链中心等)的企业提供协助。在复杂的生产工作中通常需要大量的供应商的协作,有能力的地方政府往往可以调动相关资源让当地的企业更有能力生产和经营。如果运用不当,这种能力当然可能会产生弊端。但纵观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这种能力所产生的整体成效仍然是非常显著的。


 

两百年来的现代化探索

图片

中国的成长与韧性背后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历史脉络。


 

近2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精英不断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寻求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这一过程时有进展亦时有倒退,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从根本上解决了旧制度的诸多弊端,但在建国初期的30年亦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1970年代末启动的改革开放则成为了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 除了主流的儒家思想外,法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同时长期存在,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等多样学说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代起,来自印度(经过中亚)的佛教来到了中国,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佛教不断深根于中国,并深度本土化。近代以来,中国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之后接纳了市场经济的原则。这种多元、包容的思想体系赋予了中国文化极强的适应性与创新活力。


 

中国所展现出的韧性与进步并非偶然,而是源于200多年来对于“如何找到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集体探索成果。尽管过程中,国人难免犯错,但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场跨世代的现代化实践正推动国家稳步前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既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文明,代表着14亿人民的集体意志,又展现出在有效治理能力引领下的强大发展动能。


 

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纵深来看,每当社会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相对社会稳定,中国总能达到世界主要经济体之前列。今天也许我们就是处于这个历史时刻。


 

随着全球格局加速演变并向多极化发展,中国将在塑造新国际秩序的进程中发挥日益关键的作用。中国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与不断提升的全球影响力正在重新定义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