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萌」经济崛起:解码Labubu背后成功逻辑

Back

03 Jul 2025 | 深度观点

6月17日及7月2日,《明报》分别发表营销学科主任吴雷钧博士观点文章《「丑萌」经济崛起:解码Labubu背后成功逻辑》、《消费者借「丑萌」符号重构自我认同》,以下为文章合集。

 

在当代消费市场,一只名为Labubu的「丑萌」玩偶正引发全球热潮。其尖牙、圆眼与毛绒材质的矛盾设计,不仅颠覆传统审美范式,更成为Z世代的情感投射载体。从心理学视角看,Labubu和Kuromi的爆红本质是当代青年在高压和充满反差矛盾社会中寻求心理平衡的集体行为;从商业逻辑分析,其成功则源于对「情绪资本」的精准把控。本文将从矛盾美学、消费成瘾、身份建构、文化反叛四个维度,结合数据与案例,解析「丑萌」经济崛起的深层逻辑及其对消费商业的启示。


 

01

矛盾美学:对抗常规一致性的审美革命


 

Labubu和Kuromi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可爱经济」的框架,以「尖牙+圆眼」或魔鬼化身的视觉冲突构建矛盾美学。这种不完美、邪恶同时带着天真、可爱的反差特征,精准契合Z世代对标准化、常规一致性审美的反叛需求。心理学研究显示,62%的年轻消费者认为带有瑕疵感的设计更能传递真实性与个性魅力,同时也反照了现实当中自己的不完美,却又带着一颗向往善良和美善之心:


 

1. 审美反叛与自我认同

Labubu的「獠牙」象征对外界压力的防御姿态,而毛绒材质则提供情感抚慰,形成「攻击性治愈」的心理补偿机制。例如,68%的消费者将其视为「职场替身」,通过玩偶的「叛逆」形象宣泄现实中的压抑感。这种设计本质是年轻人用「不完美的真实」对抗社会规训的心理镜像。


 

2.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转译

Labubu的北欧神话原型被抽象为「萌系冒险」主题,弱化地域特征(85%欧美买家不知其为中国IP),却在泰国融入「降头娃娃」元素、在法国结合机械艺术,实现「去地域化的在地化」策略。这种文化符号的灵活重构,使其成为全球青年表达身份认同的通用语言。


 

02

情绪驱动:从概率游戏到成瘾死循环


 

 Labubu的盲盒销售模式重构了消费体验,通过「概率游戏」激活大脑的多巴胺机制,形成「购买-期待-炫耀-复购」的成瘾死循环。同时在现实环境当中能够把内心对世界矛盾的压力反照宣泄:


 

1. 变量强化理论的商业应用

隐藏款1/144的低概率设计,使拆盒瞬间的多巴胺分泌量提升41%,超越恋爱的刺激强度(神经科学研究数据)。这种「可控风险」机制满足了年轻人在生活不确定性中的心理补偿需求。数据显示,72%的消费者购买动机兼具「缓解压力」与「社交展示」双重属性,印证了情绪资本主义的崛起。


 

2. 二手市场的投机逻辑

Labubu的隐藏款在二手市场溢价超46倍,甚至催生「精算型挥霍」现象:消费者愿为稀有款支付20倍溢价,却在日常消费中热衷比价与满减。这种矛盾行为揭示了资本如何将矛盾情绪价值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符号。


 

03

社交货币:身份建构的符号革命


 

Labubu已从玩偶升维为Z世代的「情绪身份证」,其社交属性通过「创作-分享-认同」的裂变机制重构身份认同:


 

1. 从实体到虚拟的身份标签

明星如蕾哈娜、Lisa将Labubu与爱马仕、LV联名款混搭,以反差对比消解奢侈品霸权,传递「用快乐解构焦虑」的阶层宣言。数据显示,75%的用户通过潮玩构建社交人设,34%每月购买配件进行DIY改造,形成独特的「实体社交锚点」。


 

2. 算法时代的存在感确认

在虚拟社交主导的环境下,Labubu的实体属性成为对抗数字异化的物质凭证。小红书#Labubu改造大赛阅读量超3亿,用户通过个性化创作实现自我表达,同时在算法统治的虚拟世界中重构主体性。这种「孤独又向往集体的狂欢」揭示了数字原住民对真实社交的深层又矛盾的渴望。


 

04

文化反叛:集体焦虑的对抗表达


 

Labubu的「社恐款」设计(如夸张坏笑、白眼表情)精准击中现代社会的集体焦虑:既渴望被理解又恐惧过度暴露,既追求个性又需要归属感等矛盾现象:


 

1. 职场压力下的情感代偿

83%的消费者将Labubu视为职场压力下的虚拟伙伴,其「防御性可爱」成为对抗内耗的「情绪防弹衣」。


 

2. 反叛与从众的辩证统一

表面追求个性(认为Labubu代表「不被定义」),实则形成新式集体认同。伦敦抢购冲突、黄牛溢价现象本质是「叛逆的标准化」。当反主流成为新主流,消费行为本身也构成了对消费主义的解构。


 

05

争议与挑战:丑萌经济的可持续性


 

尽管Labubu现象引发全球关注,其争议性亦不容忽视。41%的受访者质疑「营销制造的畸形审美」,而IP平均生命周期从3年缩短至11个月,暗示审美疲劳风险。未来,丑萌经济需在以下维度寻求平衡:


 

1. 情绪刺激与文化价值:避免过度依赖盲盒机制,需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如Labubu与北欧神话的深度联结)。


 

2. 资本逻辑与社会意义:抑制投机炒作,回归「情绪陪伴」的本质功能。


 

3. 全球化与本土化:在文化转译中保持核心IP的辨识度,避免过度迎合导致符号稀释。


 

Labubu和Kuromi的崛起不仅是商业现象,更是当代青年在不确定而且充满反差矛盾时代中的集体叙事。它们揭示了消费行为反照心理状态的深层逻辑:在算法与资本主导的现代社会,年轻人通过「丑萌」符号重构自我认同,将商品升华为对抗现实生活中矛盾与无助的文化盾牌。未来,品牌需超越短期情绪刺激,转而构建具有持久文化共鸣的符号体系。正如泡泡玛特CEO所言:「我们卖的不是玩具,是当代人的情绪防弹衣。」这一洞察,或将成为解碼Z世代消费革命的关键密钥。


 

作者注:本文结合心理学、营销学理论框架,以Labubu和Kuromi 「丑萌」现象作为学术研究与商业启示。


 

参考数据:

1.Labubu: The ‘kind of ugly’ plush toy that has taken the world by storm. 25 April,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4/25/style/labubu-plush-toy-buying-craze-hnk-intl

2.最近的年轻人,靠买LABUBU理财?09-11-2024.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89456

3.The cult and community of Labubu. 22 May, 2025. https://mashable.com/article/labubu-internet-craze-community

4.反常识爆款启示录:“丑娃娃”为何让全球年轻人疯抢。2025。谷仓创业观察。https://www.igucang.com/#/aboutUs/gcIntro。


 


 


 


 


 

作者简介:

吴雷钧 博士 Dr Bryan Ng

营销学科主任

前依视路陆逊梯卡集团(EssilorLuxottica Group) 高管

前日本Megane TOP 公司泛亚太区业务扩展总负责人

前强生视光学院院长